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兴然 《南都学坛》1999,19(2):81-82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人类的主题,是我们中华民族振兴的唯一可行之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础上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国民素质势必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国民素质教育理应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一、可持续发展:一种全新的伦理道德观念纵观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即人受制于自然的顺从阶段,人与自然矛盾对立的征服阶段和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和谐发展阶段,并由此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农业…  相似文献   

2.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要实现当代中国的发展,首先必须走出发展认识上的误区,确立科学发展观。一是走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的误区,确立发展是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二是走出“以物为中心”的误区,确立人是发展动力中心,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高目的和根本条件的观念。三是走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至上论”、“难免论”、“对立论”的误区,确立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的现代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地球整体和人类整体观点。  相似文献   

3.
重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求社会、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设计的最基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的根本转变,这是对邓小平同志发展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实现跨世纪目标的重大举措。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正确处理速度、效率和可持续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粗放型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是以对效率的损害为代价的。粗放型的高速增长引起并加剧经济波动,导致经济效益长期低下。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高速低效的经济增长严重损害了可持续增长的物质基础。 促进我国经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寻找一条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兼顾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学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灾难般的破坏。片面强调GDP增长,消耗大量资源、大量排污的‘恶’的发展模式,使经济与环境、生态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我国先后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在此前提下,十七大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表明了我国改变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决心。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与实质,讨论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对可持续发展的正向作用和逆向作用,分析了满足人口增长需要后的经济增长“余值”经济增长,并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论证了“余值”经济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7.
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九五”建议提出采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促进我国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强调转变增长方式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并明确提出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环境法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观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和定位 ,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和谐共存 ,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法律制度支撑体系中 ,环境法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法律部门。本文拟以环境法的价值取向为主要内容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中的环境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区域经济平衡与协调增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尤其是制定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东西部发展差距并未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逐步缩小,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从战略高度对西部经济尤其是环境产业特质的客观认知。因此,要提高东西部合作成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明确西部环境保护与建设在西部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以环境补偿为切入点逐步建立有效机制,推进西部环境产业化和环境资源资本化。  相似文献   

10.
对技术理性的过度张扬激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要缓解这些矛盾。必须正确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观”尽管观点殊异,但实质上不同程度地肯定了人在自然界的“主体”或“中心”地位。在自然界必须也只能倡导以人为“本”,而要巩固人类的“主体”或“中心”地位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基础。提出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发展战略使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处于尖锐的对抗之中 ,而造成这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性的主要原因 ,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也涉及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则反映了一种共生的理念 ,即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与协调发展 ,确保自然的永续利用、确保人类的永续生存与发展的理想与信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只有树立人和自然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发展的观念 ,改变现行的物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人口增长模式 ,并在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设计中作出相应的改革 ,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才是可预期的  相似文献   

12.
传统发展观认为发展经济是唯一的目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确立的前提是摆脱传统发展观的“人类中心论”,确立人与自然和睦协调的共生关系。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包括整体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人口增加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经济高速增长使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因而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伦理关系之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即生态和谐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它是和谐社会的伦理特征之一;现阶段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伦理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诸多不和谐因素。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强化国家职能,在经济发展中提高社会经济关系平衡能力(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强化资源经济的政策和法规(人与自然的经济关系)、整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布局经济关系),解决社会经济和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的构想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①其战略要点为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因此,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等内容的协调发展就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水、动植物等资源,不断调整技术和生产关系、经营方式、耕作制度等变化的方向,以确保获得持续满足当代及后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和对农业多功能的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一种环境上不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并能为社会所接受的,…  相似文献   

16.
实现可持续发展无疑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目标,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部分,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近年来,辽宁省经济增长大不如前,经济与环境的不协调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论文采用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阐述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度评价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辽宁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发展现状,构建辽宁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省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度进行评价和分析,为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换句话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是“在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发展的资源基础的前提条件下的发展”。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多,人口、经济、环境、社会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口、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体现。本文拟就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作一探讨。一、人口与物质资料的可持…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多重关系,蕴含着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等多种利益关系和复杂矛盾.本文从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稳态拓展、能态激活、形态更新、质态跃升等方面,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整合与超越是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新态势.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和研究整合与超越,做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19.
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制约因素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新型工业道路应该协调好工业化与信息化、工业化与城市化等各方面的关系 ,由于我国实施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将面临资源、环境和经济高速增长 ,人口与就业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矛盾制约 ,因此 ,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现实路径应该是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性工业化 ;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 ,走“工业化的信息化”之路 ;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20.
物流业作为第三利润源,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言而喻。但物流业发展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学术界尚未有确切结论。本文利用2005—2020年全国30个省市的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并根据物流发展的具体因素和区域差异进行分步回归和异质性分析,检验物流业发展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证得出物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呈“U”型曲线关系,物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区域差异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作用存在差异,其中,物流业发展规模和结构是导致物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呈非线性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我国各省市物流业发展正处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机遇期,因此,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高端物流产业、加大物流技术研发和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