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现代诠释学的主体性特征及其人学语义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诠释学认为,无论从认识论上抑或从存在论上来看,对理解的界定,都内在地蕴涵着特定的人学语义,都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现代哲学的主体性特征.作为对自我的积极筹划,文本理解具有主体性,它是人对未来各种可能性的善的选择和自觉运用,并使之不断从当下的可能性向着未来推进.一个文本有否及有何意义完全取决于理解者对它的意义期待,而它在何种层次上的哪些意义又能在何种方式上得以实现,则完全取决于理解者对它的实践筹划.任何具有主体性的理解的目的都在于把人生语义从遮蔽状态中阐释出来,实现对人的生存本质还原和对人的生命意识解蔽.可见,文本理解是人对存在的领会和本质的把握,是实现自己并超越自己的特殊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3.
投射动词词组复合体是表征逻辑-语义关系的方式之一,具有非现实化语义特征。遵循形式是意义体现的功能原则,文章从功能语法视角探讨了投射动词词组复合体结构的语义特征。首先,从配列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介绍了动词词组复合体;然后概述了投射动词词组复合体的相关句法和言语功能,分别阐释了它在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所体现的不同语义特征;最后简要说明投射动词复合体结构与使役结构的区别。文章旨在为投射语言意义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通过与普通话“造”的对比分析,本文详细描述了东北方言动词“造”的语法及语义特征。文中着重指出其在语法上的独特性:状语、补语、宾语的类型复杂;通常用于完成时态;不能用肯定否定重叠的方式表示疑问。并阐述了其在语义上的丰富性,如义项大致可分为三类,修辞效果突出及对宾语、状语、补语具有语义上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有所”句式往往包含着一种模糊的数量意义, 表示一种不定性的动量, 有“一点儿”、“一些”之类的附加意义。能进入这种句式的动词在意义上具有抽象性与可变性。“有所”句与“无所”句存在着意义上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6.
英汉复合词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其多种关系及内在诸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极为复杂。在考察英汉复合词的基本分类情况的基础上,以复合词的中心词素是否含有动词为基础,将复合词分为动词类和非动词类,并通过论元结构及语义角色对动词类复合词进行次语义特征分析,为进一步探究其认知构建过程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分析“常常”与“往往”这两个时频副词共同点的基础上 ,重点讨论了它们在语义及语法分布上的不同 ,指出词义间的细小差异常常会影响到词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三大类动量词的语义特征与郭锐根据过程结构三要素的有无和强弱归纳出的五大类动词过程结构的联系,研究动量结构与动词的组合情况,可以发现,二者的组合存在着一种相互选择的关系,一方面,不同的动量结构与动词组合时可以分出不同的动词类型,而动词类型的不同是基于动词过程结构的不同;另一方面,与不同类型动量词组合的动词在数量分布上也存在差异。动量词与动词的相互选择始终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首先回顾英语动词被动语态的相关研究;然后从认知的角度基于原形范畴理论,借鉴语法符号隐喻,对被动语态的语言实例做具体分析,探求被动语态的原型及其语义特征。英语动词被动语态的原型式为其标记式"be+V-ed",其实质为施动性,原型语义为被动意义,且随着认知的发展,被动语义呈多样性和层次性:显性被动意义(真被动)、隐性被动意义(次被动)和隐性主动意义(假被动)。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给”字句的语义类型与语义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给”字句源于“给予图式”,包括四个语义要素(给予者、接受者、给予动作和给予物)和两个事件(“有意给予”与“事物转移”),其原始句式义是“给予事物义”。在此基础上,通过隐喻机制和功能扩展,又引申出四种语义类型:给予行为、有意给予支配、给予变化与无意给予支配。然后,从意识性、受影响性、有界与无界、实现与非实现、可控与不可控等方面分析了五种语义类型之间存在的语义关联性。最后,探讨了“给予”句式义与“给”的词汇义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得出了“给”字句的语义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Only在英语中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它在表示交际意图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在位置上的每一变化都会引起句义上的改变。根据语义原则掌握only对句子、词项的制约,人们不但能准确地把握说话者的意图,而且可以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分析"互相"这个词基本意义的基础上,从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两个方面探讨了"互相"类副词之前所联系的主体及其后所联系的谓词性词语的特征及其语义组合限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其与动词的组合关系及语法功能的考察,可将“下”一分为二:“下1”的语义特征是[+计数],“下2”的语义特征是[+计时]和[+广义动量]。“下”最初只与有界动词组合,只有[+计数]的语义特征,不能满足对动作行为的描写,这是“下”分化的内部动因;情态动量词功能自足性产生的结构压力是"下"分化的外部动因。  相似文献   

14.
动量词"下"和"次"与动词的组合关系及语法功能不尽相同,其语义特征也各不相同:"下1"的语义特征是[ 计数],"下2"的语义特征是[ 计时]和[ 广义动量];"次"的语义特征是[ 计数].  相似文献   

15.
在“小说”一词中,“小”指形式的短小与内容方面的琐碎,而“说”则主要是解释、解说的意思。通过对“说”与“语”、“俗说”与“俚语”等词的比较,可以印证这一看法。在对以“说”命名的作品及其文本的分析来看,“说”所蕴含的解释之义限定了以其命名的文字以解说、说明为主。而从古小说作品来看,《青史子》《伊尹说》《殷芸小说》等都具有鲜明的说理色彩。  相似文献   

16.
“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的语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副词"就"、"才"表达结构中的主观量,实际上是"起点化"或"终点化"的语义关联成分。主观量的这种语义信息特征,是说话者心理预期维度的映射,并通过"就"、"才"的语义作用具体表现出来。因而,考察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句子的语义结构规则的关系,有助于厘清以下一些问题:(1)主观量表达的语义机制和"就"、"才"的基本作用;(2)"就"、"才"语义指向的成因和制约条件;(3)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文化心理认知因素的介入。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类结构,如“轻轻一碰、粗粗一算、苦苦一笑、细细一读、重重一击”等,它们都是由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AA加上虚化的状位性成分“一”,再共同修饰动词V而成的,在此将其记作“AA—V”结构。此结构在句法功能和语义上均对V有一定的选择与限制。基于大规模的语料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句法上,结构倾向选择具有原型性特征的典型动词,以单音节的单纯动作动词居多。(2)语义上,倾向选择包含具有[+述人]、[+自主]、[+有界]这三个语义特征的动词。  相似文献   

18.
从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两方面出发,考察了“巴不得”和“恨不得”之间的异同,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这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语义语法为理论基础,以状位“新”的分布对象和同现成分为定位方法,按照从句子功能到时间成分再到动词语义的逻辑顺序,逐层精确定位“新”的语义组配规律,据此提取状位“新”的“创现性事件的泛向近时义”。首先,根据语料库调查,精确定位“新”在句子中的分布规律。第二,精细描写状位“新”对时间的选择,指出“新”对时向、时距的选择体现为[+泛向性]、[+近时性]。第三,对“新”所组配的四种动词语义类型和动词语义特征[+创现性]进行正反论证。第四,通过动词在状位“新”与定位“新”之间建构语义关联。第五,说明“新+VP+NP”序列的动名同现规律并提出动词等级序列。最后,结合语言动态变化,指出“新”有再语法化可能。  相似文献   

20.
"快要"的语义特征主要表现为短时性与客观性,"就要"的语义特征主要表现为促发性与主观性。二者在语义特征上的差别是造成其用法差异的根本原因,其与时间名词、时间副词、"了"的共现情况为其语义特征提供了有力的形式验证。"快要"作为时间副词的稳定程度要高于"就要",但其主观性程度却远远低于"就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