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一段,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反腐进入"深水区"》的文章,锋芒直指"隐性腐败",这预示着中国反腐将从赤裸裸的权钱交易逐渐转向羞答答的"隐性腐败"开刀。"深"意味着深不可测,"水"意味着水中捞月,"区"意味着区域广泛,这是笔者所理解的什么叫反腐的"深水区"。  相似文献   

2.
缪国亮 《决策探索》2014,(14):38-39
接待腐败是指在公务接待中发生的腐败行为,例如用公款来大吃大喝、赠送贵重礼品及进行各种高档消费。与具有隐秘性的贪污受贿不同,接待腐败是明目张胆的公开行为,是公开的腐败。多年来,我国在公务接待中发生的腐败行为已成为难以治愈的顽疾,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2012年12月,党中央提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后,接待腐败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阚枫 《决策探索》2014,(1):76-76
中国官方日前发布文件,严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丧事活动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严禁借机收敛钱财。继严打"年节腐败"、狠刹"食住行游"等三公腐败之后,中央在2013年年底又将精细化反腐"重拳"对准更为隐蔽的殡葬领域。  相似文献   

4.
秦德君 《决策》2014,(4):19-19
2013年"透明国际"公布的全球清廉指数中,香港排名第15位,居亚洲前列。多年来香港一直保持着"廉洁之都"的声誉,"廉洁"成为香港人最引以为豪的核心价值。但过去的香港,是全球闻名的腐败重灾区。当时有一种说法:"难以找到一个不腐败的警员"。一名叫韩德的警司从警19年,贪腐500多万。  相似文献   

5.
信贷融资中审批腐败与支付腐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企业家拥有良好的项目但缺乏足够的自有资金时,一般会选择向金融机构寻求信贷融资支持,信贷融资中的腐败现象也由此产生。将企业家在向银行寻求信贷融资时遇到的信贷腐败分为两类:一类是金融机构中主管信贷审批的高层人员的审批腐败,另一类是负责信贷业务及发放的基层人员的支付腐败。通过分析企业家为其项目寻求信贷融资时分别遭遇审批腐败、支付腐败、及同时遭遇两类腐败时的影响,揭示信贷腐败与信贷融资之间的关系。指出两类腐败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基层支付腐败对信贷融资项目产生逆向选择,阻止了低风险项目的信贷融资行为,而高层人员倾向于和融资项目合作,并有降低基层机构支付腐败的动机。最后基于分析的结论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陈国琴 《决策探索》2010,(19):10-10
所谓的"内部特供",很有可能就徘徊于"骗局"与"腐败"之间。姑且不论那些充斥于市场上假冒伪劣的"内部特供",在现实生活中,到底还有多少"货真价实"的"内部特供"呢?日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工商局对辖区内宾馆、酒店进行了一次拉网式检查,查获了56瓶打着"接待专供"、"内部特供"、"非卖品"等字样的假茅台酒。  相似文献   

7.
腐败是老百姓深恶痛绝的毒瘤,反对腐败关系到下一个改革开放三十年各方面能否平稳较快发展,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国家的长治久安。反对腐败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作,既要从制度、体制、法律、管理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也要注重腐败行为产生的文化、心理原因探析。本文针对目前我国腐败行为多发的现状,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谈谈个人的一点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多位领导干部的腐败案件中都伴有严重的秘书腐败,秘书腐败比领导腐败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秘书与为之服务的领导形成了权力链条、腐败链条,秘书腐败行为已经成为一种腐败新形态。党政机关领导的秘书,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反腐败行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形势依然严峻,腐败问题在新的领域不断出现,了解腐败行为的内涵仍然是研究腐败行为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筱陈 《领导文萃》2011,(3):128-129
2010年全球腐败指数报告已经出炉,中国在17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78,从排位上看,比2009年上升1位;从得分上看,与2009年持平。"透明国际"是一个对腐败问题研究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从1995年开始,每年发布一次评价各国腐败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茅铭晨 《决策》2012,(5):52-54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浙江省建立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就是要通过体制性改革阻断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渠道,使公共权力与私人利益相分离,从而达到有效预防腐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李凤桃 《决策探索》2014,(15):73-75
10个月内,19名能源系统官员和高管先后落马 3天之内,4名官员因涉嫌受贿犯罪被立案侦查。继2013年8月刘铁男落马后,国家能源局近期再次陷入舆论关注的"腐败漩涡"。  相似文献   

13.
腐败是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腐败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都面临的难题。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看,腐败的成因有个人因素、产权因素和制度因素。遏制腐败不仅需要提高公职人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更需要合适且有效的正式制度约束和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反腐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4.
胁迫性村官腐败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议题,也是当前反腐败斗争不能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胁迫性村官腐败主要是指村官利用职权要挟村民,通过设置办事障碍获取好处。这种腐败不仅让广大村民群众受到难以讨回公道的伤害,还会造成村内不和谐、销蚀党和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引发痛恨村官腐败又渴望有机会腐败的不良悖论心理。究其形成缘由,有村官方面的原因,也有村民方面的原因,还有客观的村内政治经济与社会方面的原因。为治理胁迫性村官腐败,一要认真开展针对村官与村民的教育,二要分解村官的权力,三要完善法制监督机制,四要革新当前的宏观政治社会环境,五要建立起与村民办事有关的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寻租性腐败也愈演愈烈,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对寻租性腐败的危害,产生的原因,治理的对策进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廉洁自律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说是一个战胜腐败心理的过程。大量腐败案件的研究表明,腐败者的腐败心理呈渐进式演变。构筑反腐败的心理防线,是从源头上建设反腐败体系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决策探索》2011,(9):80-80
一个地方出现腐败,党纪国法绝不允许,特别是主要领导腐败,带坏队伍、带坏风气,影响面大、危害尤烈,要严肃查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发生的腐败案件,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势头。既要集中打击少数严重腐败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仅将腐败界定为经济人的一种理性行为选择,并将运用成本-收益理论,腐败的供给需求理论,产权制度理论对代理人的腐败选择的成因进行分析,最后对有损社会利益的腐败行为的制度改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领导干部“家里人”“身边人”参与作案,已经成为当前腐败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除了“夫人腐败”、“子女腐败”、“秘书腐败”外,一些领导干部的司机参与腐败犯罪的现象也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0.
田涛 《经营管理者》2013,(16):351-351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建设领域成为了腐败发生的高危地带,如何预防工程建设中腐败问题的发生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首先从工程建设中腐败的表现出发,分析了腐败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