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山水画中的"气韵"是作品艺术生命的关键。本文从"山泽通气"和"地气升而为云,天气降而为雨"方面阐述天地交感的气机升降出入问题,探讨画家怎样摄取大自然的气机并创作出气韵生动的画作,以及欣赏者怎样欣赏作品中的气韵,从而获得艺术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艺术呈现出空前繁荣活跃的局面,谢赫《古画品录》所提出的品画艺术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像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以谢赫的观点来看,画作不仅需要表现外在的形和色,更需要注意表现内在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只有这样,画面才会有生动感人的艺术魅力。所以,“气韵生动”实为六法之首。  相似文献   

3.
“气韵生动”是南朝画家谢赫在所著《画品》中提出“画有六法”的第一法。“气韵生动”作为一个美学命题,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美学涵义也早已跨越了“法”的领域以及谢赫和他的时代。从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本文较系统地陈述、分析了“气韵生动”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衍生、演变与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4.
“气韵生动”不是具体技法,怎么达到,因所长而异;“气韵生动”与其余五法不存在包容关系,但互有联系。  相似文献   

5.
绘画是一种语言,是画家审美取向和自身修养以及艺术追求的深层体现。张光仙的花鸟画,激情充沛,精神饱满,笔墨酣畅,元气淋漓,挥洒自如,传神达意,笔墨个性突出,是有鲜活文化生命的绘画。他长期实践积累起来了创作经验和深厚的传统功力,其作品充满着欢快、旺健、饱满、强烈的蓬勃生机,处处流淌着振动现代人文精神快感的文化血液和浓厚的书卷气。张光仙花鸟画最大特点是以古人为师,以传统为法,以生活为营养,以修养为底蕰,不断开辟花鸟画新境界,探索花鸟画新形式,寻找花鸟画新语言,体现出执  相似文献   

6.
“气韵生动”的意义指向及阐释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齐谢赫所提"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命题,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就"气韵"而言,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就有全面的论述,并且在绘画中有着深刻的表现,产生了新的问题视阈并完成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谢赫所提的"气韵生动"在中国艺术史上影响深远,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它的形而上的特性,把它视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而忽视了它作为"技"的内涵.事实上从技法的角度来理解"气韵生动"更符合"六法"的本意,作为技法它指的是养气,属于艺术创作构思阶段,是艺术创作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和不可或缺的首要阶段.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现代美学名家邓以蛰因不满于中国现代美术界的创作弊病以及五四以来质疑国画生命力与价值的激进主张,在紧密结合中国画史与画论的基础上,积极借鉴西方近现代哲学与美学理论来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哲理性研究。邓以蛰围绕"气韵生动"这一核心范畴,将中国古代绘画概括为"体—形—意—理"的线性发展过程,视"理"(气韵生动)为中国古典绘画的理想境界,并率先建构了一种相对完整的系统性绘画美学理论,对于中国现代的美术学研究与美学理论话语建构起到了重要的引领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画论中的核心范畴,自谢赫首提以来历代学人对其义理皆有阐发。20世纪,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复观在对“气韵生动”进行释义时,将主体的地位放到了突出的位置:首先,艺术作品中的“气”因主体精神的融入而得以完整现出,并呈出生生之动的“气韵”之貌,“气韵”是艺术作品呈现内在精神“生动”之貌的基础,“生动”是艺术作品中“气韵”流动的状态,此之为徐氏“气”生乃至“韵”动的“气韵”观;其次,他还从“气韵生动”范畴生成的角度,探出了一条以主体的发现为潜藏脉络、以“艺术性的人伦鉴识——传神之‘神’——‘气韵生动’”为内在发展理路的历史线索。徐复观对“气韵生动”范畴的现代阐释明显有别于以邓以蛰、宗白华等为代表的其他20世纪学人,为中国传统画论的现代阐释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元朝建立后,江南的太湖流域迅速恢复生产,成为文人向往的乐土。经济的发展为文人提供了生活上的保证与交通的便利,文化的兴盛、富绅的赞助及杰出文人的个人魅力吸引着大批文人前来,宽松的政治环境也令他们能够自由抒发情性。太湖流域由此成为全国绘画的中心,中国文人画也发展到一个高峰。这一发展趋势对明清画坛亦有肇始之功。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早期绘画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大体经历了传神论的提出、山水画论的初步确立和六法论的形成三个阶段。顾恺之是传神论的创立者,从一定意义上,也可被视为中国美术理论的引领者。传神论对中国绘画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谢赫六法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六法是谢赫提出的品评绘画的基本标准,是中国传统绘画品评的重要准则。顾恺之绘画理论的论点几乎囊括了六法论的全部内容,如若没有顾恺之的绘画理论为基础,就很难有谢赫的六法论。六法论基本是在顾恺之绘画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的,论证这一观点,为的是廓清中国绘画理论发展过程中传承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传统画论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气韵生动”就是对自然规律与“天人合一”思想在艺术创作上的诗意提炼。认为绘画创作就是审美主体与自然通融感应后领悟自然的过程,弥漫着浓郁的生态审美智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相融相生关系,人与自然亦师亦友关系,人与自然诗意栖居的关系。“气韵生动”反映了生命与自然生生不息之美,生命与自然共生之美,生命与自然的象外之美。  相似文献   

14.
"名"是先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很多学者试图用一个一贯的解释来涵盖先秦"名"的本质内涵,这种做法有失偏颇."名"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不同的学派因立场不同,赋予"名"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名"在先秦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孔子开创的政治正名思想赋予"名"以伦理政治内涵,邓析的刑名之辩首开概念分析的先河.第二个阶段,老庄用"无名"思想对"政治之名"进行超越,墨家从"取实予名"的立场出发抽象出"名"作为逻辑概念的内涵.第三个阶段,名家诸子通过思辨的概念分析法确立"名"的形上存在地位,建立起抽象的概念之"名"的本体世界.第四个阶段,荀子在坚持孔子政治"正名"思想基础上,融合名、墨的抽象概念分析法,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逻辑"正名"理论,成为先秦名学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5.
16.
丰子恺关于中西绘画比较的美学思想在学术界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他注重中西绘画的不同,但不像宗白华那样对后印象派比较轻视;他注重移情说,却更看重中国"气韵生动"理论,这又和朱光潜对此未作价值高低区分不一样。丰子恺在中西绘画的"心"与"眼"的同与不同中求得互补性,又在后印象派绘画理论和中国传统绘画"气韵生动"理论的一致性上彰明较著,这使得丰子恺的中西绘画美学比较终于还是立在"共同人性"的基础上,尽管他的同质比较是建立在历史分析而不是哲学的抽象假设上。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典文艺系统中 ,由中国早期的绘画艺术所体现和代表的应物象形、写实性、再现性、客体性的美学观念 ,与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的基本原则即抒情咏志、写意性、表现性、主体性的美学观念是分道扬镳的。中国古典绘画美学观念向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基本原则的归属与定位 ,即从“应物象形”(存形 )到“抒情咏志”(写意 ) ,乃是中国古典绘画艺术及其美学观念发展到东晋时才产生的现象 ,并由此而造就了山水画的兴起  相似文献   

18.
论"民族精神"概念内涵的规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民族精神"这一概念的内涵,学界争议颇多,似乎莫衷一是.但是通过仔细分析,这些观点之间的分歧只是表面的,它们之间不仅不冲突,而且正好构成了"民族精神"这一概念在内涵上的七个规定性,即历史性、核心性、时代性、开放性、特质性、共同性和广泛性.这七个规定性是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了"民族精神"这一概念的内涵.也就是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共同价值核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潘天寿早年提出,东西方绘画属不同体系,在当时西学东渐的情境下,主张中国画保持独立。以此为出发点,对中西传统绘画各自的代表,宋画和文艺复兴绘画进行比较,侧重从空间处理方面展开讨论,探索二者的差异性和兼容性,进而探论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对于科学概念的讨论,涉及到从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到狄尔泰的精神科学的转化。潘天寿提及劳伦斯?秉雍的观点:如无科学的引进,西方前文艺复兴阶段的绘画与东方绘画将同其致。此说或有进步论、进化思想的基础,但这种类比是缺乏依据的。即使没有科学介入,因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东西方绘画也不可能走相同的道路,这点显而易见。中国画自有独立体系,有其东方哲学的宽容、沉稳和博大,正是东方艺术被当今世界看重之处。  相似文献   

20.
"存在之领会"是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存在之领会"有三种基本形态:前存在论形态、传统形而上学形态和现象学存在论形态,使"存在之领会"得以可能的,是此在的有限-超越的在世结构。存在之领会的现象学意义在于揭示了存在与此在的相互共属关系,这种相互共属关系表明了存在的真理与人的在家之感的同一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