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北魏人对军镇长官有多种官称,如镇都大将、镇大将、镇将、都将,对副长官也有副将、都副将两种称号。考察当时语境,不见这些官称之间有品级划分,相反,当时人们往往将之通称。结合北魏前期以都将、军将、统、幢将为主体的军官制度加以考察,前期军镇官制与军官制度同源。北魏前期,军镇长官的正式职称为镇都大将,镇大将、镇将、都将为其简称。同样,都副将、副将也为同职异称。孝文帝太和年间官制改革,北魏后期军官制度以别将、统军、军主、幢主为主体,相应地,镇将代替镇都大将成为后期军镇长官的正式官职。  相似文献   

2.
经实地考察、查阅史料,对史书所载大夏赫连勃勃的四个墓地作了考证.初步认定赫连勃勃嘉平陵位于统万城遗址附近;山西赵城县霍山最高峰是勃勃第五子、大夏最后一个皇帝赫连定之墓;陕北延川县城南杜甫川白浮图寺前墓葬群是勃勃长子、前太子赫连璝墓;而甘肃省镇原县南川方家沟则是勃勃第四子、准太子赫连伦之墓.之所以皆被称为赫连勃勃墓,各有其原因,共同点是战乱造成史籍佚失、人们只知勃勃而不知其子,以致讹传成真.期望该项研究对今后的考古工作指出一条可资参考的线索,对进一步辨别统万城遗址的真伪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3.
北魏军镇体系是拓跋鲜卑与柔然之间的藩篱,在北魏初期防御柔然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北魏后期军镇体系的解体,直接引发了北魏六镇叛乱,导致北魏政权瓦解.而以北魏六镇为基础形成的强大的北方军事集团直接主宰了北朝后期的历史,对北魏以后的历史影响深远.因此探究北魏军镇体系解体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处理边疆经略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4.
北魏建国后,为了统治的需要,在京城设置了太仓,在地方则设置了州、军镇、郡仓廪。这些仓廪所储备的粮食,可以保证国家需要的俸禄(俸禄制实行后)、赏赐、军队和赈济用粮。北魏太仓和地方州、军镇、郡仓廪储备的粮食主要来自田租的征收,还可通过“和籴”之法,即官营粮食买卖而获得。北魏对仓廪粮食储备实行了较严格的管理措施,为此而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职官掌管国家仓廪事务。其中,京城太仓由尚书省所属的太仓尚书(仓部尚书)和大司农所属的太仓令实行双重管理;地方州仓廪则由刺史军府僚佐官仓曹参军管理;而郡仓廪开始应系由仓曹史管理,至北魏后期似将这一职官并入了功曹史。  相似文献   

5.
北魏征讨都督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魏征讨都督的设置 ,应始于明元帝泰常年间 ,从太武帝之后 ,在制度上开始完善起来 ,并具有诏令任命、加将军衔、持节、称号不统一等四个特点。北魏设置征讨都督的目的 ,在于加强外征内镇战争的能力 ,因而征讨都督具有多方面的军事权力。征讨都督的设置 ,与北魏国家的将军制度有很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宇 《阴山学刊》2014,(6):31-34
2014年8月,"首届北魏六镇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举行。来自国内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就北魏六镇的考古及保护、北魏长城的确证与保护、北魏民族的交锋与融合、固阳文化风俗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今后一个时期北魏六镇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李磊 《学术月刊》2023,(3):177-186
勃勃的历史叙事自龙昇(407—413)、凤翔(413—418)年间以来具有一贯性,并非是真兴年间(419—425)国史编撰的结果。勃勃将“大禹之后”的历史认同与“北迁幽朔”的地域认同联结在一起,塑造出与殷周秦汉魏晋并存的“夏后—幽朔”历史脉络,并将二者时间上的并存具象为幽朔与雍豫的空间对立。勃勃借《史记》所述戎夷荒服之“泾北”与岭北在空间上的一致性,以“夏后—幽朔”的历史叙事凝聚人心。又将统万城与岭北与“北迁幽朔”的历史叙事相关联,通过都城建设,赋予其政权超越周汉魏晋的正统性。进占关中后,赫连夏形成了“北京”与“南台”的并立之局,而勃勃仍秉持幽朔与雍豫相对立的史观。二元政治地理格局不仅演化出真兴六年的太子赫连璝之乱,而且削弱了应对北魏等外部势力挑战的能力,与赫连夏的覆亡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唐朝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镇守军为研讨对象,希望通过于阗镇守军的情况了解军镇制度在西域的发展。唐代于阗史研究,离不开和田出土的于阗文书,而于阗文书尤其是汉文文书,则多为军镇文书,对于研究于阗镇守军及更基层的军事单位如杰谢镇等,提供了最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于阗镇守军的很多问题尚不清楚,本文重点探讨了镇守军的主要职官。  相似文献   

9.
唐安西四镇中"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安西四镇的称谓,自安西都护府迁到龟兹后,就已出现。此后,曾三次陷落于吐蕃,四镇三失三复的重要教训是,要保持对四镇的稳定统治,必须要派驻足够的兵力驻防才有保障。长寿二年(693年)朝廷决定用汉兵三万人以镇之。此后,在安西四镇之下,又增设了许多二级军镇,除碎叶镇外,还有如拨换镇、通海镇、葱岭镇等。于阗镇下增置有坎城、兰城、胡弩、固城、吉良等五个二级镇,在于阗镇内诸州,还设置了州级军镇,如六城质逻州的杰谢镇,还有安夫镇,实为三级军镇,玉河军、箫乡军,也可能属于阗镇辖下的军镇名。在于阗镇内设置如此众多的军镇,主要是为了对抗吐蕃对于阗、进而对四镇的进犯。众多新军镇的建置,是唐安西都护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也是唐对西域统治由不稳定走向稳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刘军 《兰州学刊》2009,(4):213-216
拓跋元宗室是代北贵族集团的核心,是北魏统治的基石,因此他们在地方镇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西晋、南朝的宗王出镇相比,北魏宗室外镇具有自己的特点。即便北魏前、后期,外镇宗室在人选、职权、地位、任职地域等方面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宗室对稳定地方统治秩序起到了关键作用,终北魏一朝没有发生大规模宗室叛乱或内战,这与特殊的防限措施有关。  相似文献   

11.
关陇起义是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对关陇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史学界以往对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六镇、河北起义,对关陇起义很少有人论及,水文对之做些探讨,并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拓跋畦是鲜卑族杰出的首领,他不仅恢复了拓跋部,而且征服了强邻,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包头地区培育了我国古代许多游牧民族,在这个时期它又成为鲜卑族成长和发展的摇篮,使之统一了北方,主宰着我国北方各族人民的命运。随着拓跋鲜卑北魏政权的腐败,“六镇”人民大起义更动摆了北魏王朝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3.
统万城遗址     
《中文信息》2008,(5):73
统万城遗址是中国5世纪初,南匈奴遗族赫边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后来在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一统北方期间,统万城被他攻克,从此设置为统万军镇。位于陕西靖边城北55千米,413年由汉奢延城改筑而成。遗址分东西两城,外围有郭城。  相似文献   

14.
读了戈春元《博野军考》——<通·胡注>纠缪之一》(《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3期)提出几点意见,与作者商榷。戈文引《旧五代史·李茂贞传》得出结论说:胡三省之注有误,渭桥冲突之博野军“系乾符年间镇州所派遣而宿卫京师者,非李寰之师”。似乎镇州又另置一支博野军。  相似文献   

15.
孝文帝改革使河北大族在朝廷和地方乡里的权势地位得到承认和提高,河北大族由此成为北魏维持门阀统治的重要势力。六镇降户发动河北暴动,将河北大族推上北魏末年的政治舞台。尔朱荣家族执政,对北魏皇室、胡汉门阀的政治特权构成巨大冲击。拥有雄厚部曲武装的河北大族,是孝庄帝及胡汉门阀用来对抗尔朱氏的重要势力。尔朱氏在河北扩张势力,遭到河北大族坚决反抗。无力消灭尔朱氏、高欢转向承认门阀制,是河北大族向高欢让出冀州与之联合的原因。东魏是高欢六镇豪帅与河北大族在反抗尔朱氏专权、与北魏宗室胡汉门阀较量过程中相互联合妥协的结果,其性质是继承孝文帝汉化改革成果的汉化政权。  相似文献   

16.
关于唐代前期行军中押官一职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代前期的职官制度中,最复杂的莫过于军队系统的职官。这是因为唐代国家武装力量体制的构成比较复杂,其中既有平时体制的府兵制度、禁军制度和镇戍制度等,也有战时体制的行军制度以及由行军逐渐演变而成的边防军制度(即节度使所领之兵,亦称镇军制度)。在这些各不相同的军事组织系统中,都分别有着自成体系的职官系统以及相应的职务称号。府兵指挥、管理系统的职官称号主要有诸卫大将军、军府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团校尉、旅帅、队正、火长等。禁军的指挥、管理系统主要有左右羽林和左右龙武大将军、翊府中郎将、  相似文献   

17.
唐代朔方军何以未割据自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明方军是唐王朝的一支边防军,也是唐代活镇中势力较强的军队。安空之乱后,各地藩镇先后不同程度脱离甚至反叛中央,唯朔方军始终恭顺中央,并且在平定安由之乱以及削平各地落镇叛乱战争中超过很大作用,写真名割据藩镇形成鲜明对此。对于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史学界大多认为,朔方军对中央经沂采源的过分依赖,决定了它只能恭顺中央而不能割据自立,这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然而考察唐代历史,自安由乱后,唐代的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柱,唐政府也曾于南方设立了为数众多的节度使、经略使晋,而这些地区导明方军镇一样,…  相似文献   

18.
十六国北朝时期留居北方的汉族儒家大族代表多与胡人统治者合作,既促进诸胡之汉化,也巩固其家族社会之地位.但其内心深处,则视江南之东晋南朝政权为正朔,对其所承传之华夏传统文化表示认同,这就是所谓的"南朝情结".崔浩为北魏前期汉族儒学士大夫之领袖人物,尽管其在实际军政事务上多为拓跋氏统治者考虑,但对北魏鲜卑酋帅的南进策略则一再劝阻,表现出内心中的南朝心态.崔浩为北魏修撰朝仪制度,借重南朝士人,以转输保存于江左的汉魏典章制度.崔浩提携东晋一流高门太原王氏子弟王慧龙,目的在于提倡门第精神,实行门阀制度,促进北魏汉化.  相似文献   

19.
六镇豪强酋帅主要由拥有权势和世代受军镇压迫的两类不同政治地位的豪强酋帅构成,双方有着尖锐的矛盾。其群体无法依靠父祖官爵进入门阀体制,社会地位并不高。孝文帝迁都洛阳导致两类豪强酋帅之间政治经济矛盾的激化,是引发六镇暴动的主要原因。六镇暴动主要是由在六镇没有政治地位、面临生存危机的匈奴、高车酋帅领导,反抗军镇压迫和求生存的抗暴斗争。有权势的豪强酋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成为北魏镇压暴动的主要力量。两类豪强酋帅在迁到河北后,面对共同的生存危机,一度联合掀起河北暴动,但由于其群体内部矛盾重重、组织松散,又无法立足河北解决生存问题,从而在尔朱荣的进攻下一败即溃。  相似文献   

20.
北魏实行比较完备的将军号制度,对将军号的授予存在两种方式,即正式授予方式与"假"授方式。北魏开始"假"授将军号,在明元帝时期。"假"将军号是一种摄代军号,具有明显的临时性,主要作为征讨军统帅和将领的象征。国家授予将军号,可以将"假"授将军号与正式将军号相互比照,两个将军号具有相互照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