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弄清楚中国特色,这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特色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理论基础的中国特色,二是经济模式的中国特色,三是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四是建设目标的中国特色.这四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旺盛的生命力的深厚根源.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处于发展之中,只有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3.
龚上华 《江汉论坛》2008,8(3):39-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论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为研究对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建构和运行的科学.深入系统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论研究对促进社会转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力"源溯和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本文通过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力之源在于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新境界.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要靠发展实践证明的思想.他认为对中国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在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构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靠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来证明和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得到拓展.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反映出他对待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态度:社会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伟大的实践;社会主义不是已经成熟的制度和既定的规范,而是需要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社会主义的活力和生命力来自社会主义的改革创新.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模式"概念的系统性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中国特色模式、社会主义模式、发展模式是"中国模式"的三重内涵;"中国模式"就是道路、经验、理论的有机统一,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模式"的三层外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生成发展的根本机制,是"中国模式"的成功之"道"."中国模式"实际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指出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同时也要坚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这一重要论述 ,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根本指针 ,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研究与探讨两者的辩证关系 ,对于贯彻党的“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战略思想的进一步实践和升华 ,使依法治国方略真正落实到实处 ,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道路。  相似文献   

9.
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是通过"国情的特色性"、"理论的特色性"、"实践的特色性"、"目标的特色性"和"历史地位的特色性"等五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五个"特色性".  相似文献   

1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然继承其精神实质而赋予新的内涵.随着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它们正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法宝":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为党建思想的执政党的建设,以科学发展为指针的经济建设,以和谐社会为导向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程晓娟 《学术论坛》2001,2(6):46-49
"三个代表"思想是对我党的历史使命、根本宗旨、先进性作出的新阐述和科学总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途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必须按照"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和国家民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成功.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取得成功主要在于很好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三重逻辑".一是"政治逻辑".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过程中,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始终坚持稳定和谐的政治经济环境;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国际视角等.二是"制度逻辑".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围绕这个价值导向,从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经济运行机制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三重架构",确立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逻辑".三是"经济逻辑".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正确处理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关系,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资本有机构成,推动中国经济朝向更高阶段前进.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90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概括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真理性,即理论的逻辑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逻辑必然性和历史实践相统一的现实性结果。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党建和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大业等一系列事关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做了艰辛的探索和毕生的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历史证明,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探索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围绕以下问题谈了作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几点认识: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渊源;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分支理论;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性”相结合,理论上有所创新,实践上有所突破,行动上有所建树。“中国特色”是邓小平首创。但是“中国特性”与“中国特色”之间、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传承关系十分清晰、逻辑联系也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7.
吴阳松在 《社会主义研究》2021年第2期撰文指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需要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耦合进路做出科学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展开.现代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跨入的社会主义,并非偶然发明,是"世界历史"背景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双重作用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外化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深刻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逻辑升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就在于改革、开放和创新成功地奏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三部曲 :改革———突破传统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开放———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走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创新———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永葆青春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不同于西方的协商民主。就其根本性质而言,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基于儒家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观;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基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主协商;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基于"民主集中制"对立统一原则的民主协商。三者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根本性质。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指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首先从"文化"上即思想观念上实现现代化.惟有如此,才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