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四千年的政治实践中,其实有很多看似平淡、实则深奥的智慧与哲理。但一百年来,知识分子的眼球却始终绕着西方转。理论塞满了脑袋,常识却诿置泥土。主义一个接一个捡来,问题却一个一个丢弃,最后弄得“错认它乡是故乡”,中国的河枯鱼烂也就为时不远了。这就是民主在中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从个性主义到群体意识——郭沫若群体意识之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在"五四"之时以个性主义的时代肖子形象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然而,短短几年之间却出现了一个剧烈的转向,他和他的创造社同仁转而倡导群体意识的革命文学.推源其根本,这个转变虽然急促,却有其因由.本文阐述和探究了这个转变原因,并对其消极影响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3.
原始社会实行氏族民主制,中国传说中的尧、舜禅让应该属于氏族民主制,而夏禹传子应该是帝制的雏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秦帝国.此后的中国,朝代不断更迭,君主专制制度却一直延续下来.然而,这个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却在公元1911年被推翻了.  相似文献   

4.
留学是时下奢侈的消费之一.以攻读本科学士学位4年计算,费用要在20万元以上,再加上中介费和往返路费等其他费用,对于一般的中国家庭还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中国人这种高消费却养活了国外的大学.  相似文献   

5.
妇女与发展     
2008年8月,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北京举办,北京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各类运动场上,都活跃着女性运动员的身影,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但女性登上奥林匹克的舞台,却经历了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王华锋 《兰州学刊》2007,(3):148-150
海盗问题是中国海疆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史学界对清代海盗问题的研究侧重于两个时期,一是17世纪中叶的明清之际,一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乾嘉年间,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但是,对于18世纪的海盗问题,众多学者却很少涉及.在18世纪初期,也就是所谓的康乾盛世的起始阶段,中国的海盗活动却有一次突增的现象,该论文对1708-1717年(康熙四十七年至康熙五十六年)的海盗问题及成因加以简单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改造国民性思想影响下创作了<阿Q正传>,作为现代性焦虑的产物,阿Q形象被作者赋予了批判落后民族性,建立中华民族现代民族意识的重要历史使命.<阿Q正传>在对中国农民作虚假想象的同时建构了知识精英启蒙主体身份,因此,在其诞生不久就受到革命话语的极力抵制.中国国民性话语的谱系背后隐藏着西方殖民主义话语霸权,而启蒙精英们却对此一话语霸权缺乏基本的反思意识.启蒙话语将阿Q形象与农民身份捆绑的话语策略非但没有得到中国农民的认同,相反却意外地成为对中国近代革命主力军的诋毁与污蔑.因此,作为一个文学形象,阿Q固然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却不免是一个失败了的中国民族主义形象,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的真实历史所无法认同.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中国社会演变过程中,国民党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历史主角.在相当程度上,"中华民国"的历史主体就是国民党史.几十年来,学界关于国民党史的研究可谓著述颇多.然细析之,对于该党政治组织及其结构机理之研究却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思想史上,鲁迅与梁启超都曾是叱咤风云的一代巨人.虽然他们一个是无产阶级的文化战士,另一个是资产阶级的启蒙宣传家,但他们生活于共同的时代,同为民主革命史上人.所以,把他们共同置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背景来进行综合的比较研究,我们不仅会更加全面理解鲁迅的伟大,同时会更为科学地认识梁启超的历史地位.我们从比较的角度来观察鲁迅与梁启超,将会发现尽管梁仅长鲁迅八岁而早其逝世又不过七一 年,尽管他们享年都只五十多岁而并世却达四十八年,但作为历史人物,他们之间却恍如隔世.  相似文献   

10.
杨贤 《社会科学研究》2005,12(3):158-163
美国总统尼克松基于现实的国家利益,决心打开通往中国的大门,结束中美之间的敌对状态.在1972年2月底尼克松访华之后,双方达成协议,在各自首都互设联络处.对于美国驻中国联络处的建立,尤其是人员的选派和接待,中美两国政府及高层领导人高度重视.中方给予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以相当高的外交地位,"虽无大使馆之名,却有大使馆之实".美国驻中国联络处的设立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而且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们这里所说的“四百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四个世纪,而是泛指自十六世纪晚期(大致相当于明万历年间)至二十世纪末叶这个时段里中国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这四百年光景的文学进程,在一般文学史著录中,是把它分别切割为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来处理的,为什么要合并在一个题目下加以论述呢?因为据我们看来,近四百年文学思潮的演进,尽管头绪纷繁,事象庞杂,总体上却构成了统一的流程,其实质便是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这样一个特定的观照视角,自然需要打破原有的分界,对历史作出新的概括.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在中国重建十年了。其间,社会学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是社会学的中国化问题,虽然讨论了几年,却仍然没有理出个头绪来。值此社会学重建十周年之际,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构想,与同仁们共同切磋。  相似文献   

13.
城市雕塑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有其具体的语义和语境,同时也正是因为其语义产生的特殊性和争议性以及其独特的历史语境,使其具有了独特的研究价值.中国有着悠久的城市建设史却没有相应的城市雕塑史,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历史状况却突如其来地发生了转折,从建国初期至今,城市雕塑在新中国的城市建设中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一历史的巨大反差背后蕴藏了大量的可以玩味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乌托邦的意愿不仅在空间上普遍存在,而且在时间上也持续不断.在西方哲学、文学和政治理论中,一直有一个想象最美好社会的丰富传统.鸟托邦是人在现世、在人间建造的理想社会,而不是关于灵魂与天国的幻想.儒家影响下的传统中国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中世纪欧洲的世俗文化模式.中国这种往古的乐园并非由原罪而丧失.也没有宗教的含义.中国虽然在西方传统之外提供了另一种乌托邦观念,但并未形成一个乌托邦文学的传统.乌托邦尽管有文学虚构的形式,更重要的特点却在于其寓意和内容.在政治理论和社会生活实践中,中国文化传统有许多因素具有乌托邦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词学东渐,源远流长.早在唐代,五十二代天皇嵯峨天皇(809-823年在位)就开始填写汉词,开创了日本填词的历史.当时君唱臣和,上行下效,形成第一个填词热潮.但在我国两宋词的繁盛时期,日本词界却较沉寂.到了明治时代,出现了森槐南、高野竹隐、森川竹磎等著名词家,似与我国清代的词学“中兴”东西呼应,掀起了另  相似文献   

16.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然而上层建筑的发展与经济往往是不同步的.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文学也一样,常常与某个时代、某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文学评论家李建平、黄伟林等著的<文学桂军论--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个重要作家群的崛起及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正是如此揭示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省份之一的广西,在中国当代文学界相对沉寂的20世纪90年代,却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桂军崛起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古老的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传统的农业经济以温饱舒适为追求目标,上升到文化层面则表现为追求精致,满足视听上的享乐.这种特定的文化基调使中国文化在精神乃至器物的精致性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心理上却积淀了安乐主义.我们要从传统文化的根源上去体认他的精华与糟粕,在新时代,新世纪,让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一起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论汤寿潜现象 --对辛亥革命的反思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寿潜是近代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化伟大的先驱之一.他在清末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即在体制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不是一个革命家,但辛亥杭州新军起义后,却偏偏推举他担任军政府首任都督,这是一个奇特的社会现象.本文期望通过分析汤寿潜现象获致对辛亥革命某些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秦小霞 《学术界》2008,(3):263-267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民创造了自己管理自己的村民自治组织形式--村民委员会,并很快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从此中国农村加速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从新制度经济学有关制度供给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来分析,选择村民自治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初始形式,就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初始形式,但中国农村民主制度的推广却存在着制度供给的短缺困难.因而,中国的民主发展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民主土地改革,在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中就拉开了序幕.担任南方国民政府高等顾问的鲍罗廷,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土地问题的主张,对当时土地斗争的开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长期以来,评价鲍罗廷关于中国土地问题的主张,袭用了大革命失败前后对鲍罗廷的批评,而对其主张的本身却缺乏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对鲍罗廷关于中国土地问题的主张作一番系统的考察和初步的评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