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即科技起主导作用的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传统教育所培养的传承型人才 ,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创新型、综合型人才。而这种类型人才的培养 ,必须依靠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 ,则必须进行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2.
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也是高校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培养创新人才的紧迫性、重要性。充分认识高校建立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师队伍,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只有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才能构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充满活力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古代文学在教学及其改革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如教学时间压缩、将文学史人为割裂、文学史与作品选分离等,都是古代文学课程进一步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基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实际,应该以明确学习目的意义、建立新型教学模式、完善科技教学手段、培养师生问题意识为当务之急,这样才能适应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需要,让古老的学科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份蕴涵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但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着重探讨在以知识经济为时代特征的21世纪,高等学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在发挥学科优势、促进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应对的关键问题,其中包括中国古代文学课的创新教育素材的处理问题;如何对待原教科书的问题;如何对待本学科发展动态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5.
造就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历史要求。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和神圣使命。高等学校要培养和造就大量的创新人才.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加强素质教育,建立有利于创造性活动成长的环境与氛围,通过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新的时代呼唤创新人才,高校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论述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性和内在要求,提出了高校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同时建设好校园和社会两大基本环境,并研究分析了校园和社会双重环境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指出了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特别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共同融合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7.
面对21世纪的挑战,创造性地继承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培养创新人才。本文从邓小平理论的视角,探讨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提出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条件与途径。  相似文献   

8.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辩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古代文学产生以来,辩论便与文学及其教学结成了血肉相连的“一家人”。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开展教学辩论,是对我国古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师生平等、切磋砥砺、意气风发、畅所欲言、触类旁通的教学风尚的继承与发扬光大,也逦合了当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潮流。教学辩论具有交叉性、自主性、研究性、开放性特性,它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术人格,为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和撰写论文打下基础。古代文学教学辩论的组织实施必须遵循四个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抓“大”放“小”原则,不唯权威原则,“攻守异势”原则。  相似文献   

9.
论创新型领导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领导人才 ,必须是具有高强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领导者应克服陈旧观念的束缚 ,切实增强创新意识 ,努力培养创新品质。同时 ,社会应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人才管理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全球人才资源大战愈演愈烈 ,中国已成为世界人才争夺的重要目标。中国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人才问题 ,从构建人才管理的创新机制入手 ,采取切实措施 ,探索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的创新机制。本文在对全球人才资源大战的现状、各大强国争夺人才的奇招以及当前我国在全球人才资源大战中的不利因素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 ,对构建中国人才管理创新机制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思考。在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放宽放活人事管理制度 ,建立合理的、以人为本的分配激励机制 ,转移人事管理观念、疏通人才流动渠道 ,“创造条件让人才合格、让人才优秀、让人才出成绩 ,以及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建设创新型政府,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党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之际,研究中国政府管理创新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新时期中国政府管理创新内容和意义的介绍,可以使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中国政府管理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其本身也是根据我国国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机理作为理论研究的一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本身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新的理性分析和理论探索。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涵和和实现机制,其所涉及到的创新审视机理、创新互动机理,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反思机理和前瞻机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的有机构成部分,对其理论本身的发展有一定的开拓视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把人的一切创造潜能都释放出来,是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又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灵魂。本文从探究创造性思维的涵义入手并分析其特点,主要从发散思维训练、想象思维力训练等方面,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创新成果,是建构中国理论、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展示中国道义的光辉典范,蕴含着深厚的创新意蕴。在理论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发展了世界历史理论、共同体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在话语上树立了传播中国声音的新典范,讲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和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在实践上开拓了完善全球治理的新路径,主张推进治理理念共识、拓展多边合作机制、强化全球治理制度保障;在伦理上彰显了国际道义力量的新优势,具有整合各国共同利益的大格局、贯通人类永续发展的大视野和践行正确义利观的大情怀。深刻领会这些创新意蕴,对于全面准确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出场语境和范式创新的角度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进一步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从出场语境的角度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存在理论、实践、理论与实践双向良性互动三重语境。从范式创新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总的范式创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的"变"与"不变"的统一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非常重要的创新范式。  相似文献   

16.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然而,传统教育模式、陈旧的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中国文化传统惯性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培养创新人才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手段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创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育,创新载体以及提高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等等。  相似文献   

17.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累积的"有效需求不足"、过度依赖出口等问题一时间全部暴露,使"三驾马车"同时陷入了尴尬境地。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也在寻求摆脱传统意义的新观念、新路径、新产业,在如何"增强三驾马车的协调性",如何"策动经济增长的创新动力"等问题上引起了广泛的探讨。创意产业的"反周期"特性,为它在金融危机或萧条时期的发展与繁荣带来了机遇。它可以成为经济走出危机的先导产业,通过增强"三驾马车"驱动力的协调,有效促进经济的复苏和创新。中国的创意产业正在借助于后危机时期的特殊契机,在全国范围内"燎原",步入全面发展的快速通道,成为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又一股创新动力。  相似文献   

18.
井冈山斗争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井冈山道路,也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革命理论进行创新的开始。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创新理论明确了中国革命的舞台、基地、途径和中国革命所必须依靠的主要力量,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人民军队的建设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奠定了建党建军的理论基石。井冈山斗争时期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成果,是我党和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我国后 ,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 ,它的代表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时至今日 ,这一过程并未完结 ,反思历史经验 ,摆脱与科学缺乏沟通、对政治过分依附的思维惯性 ,开拓创新 ,对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国内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显示,国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虽然已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出现了多种研究体系和方法,在整合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尝试,但仍存在以下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研究框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因素研究并不全面、对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探索较少、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和效率研究还比较缺乏等。相应地,针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