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立足于对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发展之困境的认定,从“社区”这个主要是传统社会之表征的社会组织形式所蕴涵的人际维系力资源、社会参与资源、社会控制资源、社会互助资源等资源的再认识和再开发的角度,开展对现代文明与社区特征的多角度研究,分析了现代文明社会发展中导致传统社区精神失落的种种原因,并结合中国社区建设的具体实践,指出“社区共建”是“回归社区”与社区精神重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在这个喧嚣不安、机心算尽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隐忍负重,心萦物扰,身心特别是心灵时时可能面临困境:自然困境和人为困境。本文拟从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道哲学中探寻为现代文明解毒之“良药”——千百年来仍静静绽放灼灼光辉的哲学智慧。它的吉光片羽永远是我们应对人生困境时的精警。  相似文献   

3.
暴力是麦卡锡小说中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研究其小说的一个突破口。《上帝之子》这部小说延续了麦卡锡一贯的作风,书写暴力,直面鲜血。本文拟采用福柯的权力理论,研究《上帝之子》中暴力与权力的关系,从主人公白乐德的遭遇看现代人在权力下的劣势地位以及反抗权力的悲剧后果,以此表明现代人一方面是暴力的实施者,试图通过暴力反抗获得发声机会;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暴力的受害者,在社会权力的限制中最终成为监狱社会的囚徒。麦卡锡以犀利的笔触谴责现代文明无视人的个性,践踏个体存在的本真价值,进而展现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剖析吉姆老爷在文明社会和丛林社会中的经历、感受及内心的挣扎,将从人性分析和灵魂救赎的角度来探究作品的主题,从而为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们对心灵迷茫和生存意义的质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论经济全球化的多重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全球化是随着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和不断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本文分别从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的系统分析中,提出和论述了经济全球化在正反两方面所形成的多重影响及其后果。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著名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极其关注生活在加拿大的少数族裔女性的生存境况。其代表作《潜水鸟》讲述了印第安女孩皮格特·坦纳瑞短暂而悲惨的人生故事。本文旨在从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两方面入手深刻剖析皮格特的生存困境以及她为改变生存困境所做的多重抗争,最终指出皮格特这一角色揭示的主旨,从而深入挖掘该短篇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支持是与弱势群体的存在相伴随的社会行为。目前我国青年弱势群体在其生存发展中遭遇程序和类型不同的“社会排斥”,心态堪忧。青年群体现有的精神支持网呈现规模小、高趋同性、低异质性的特点。政府层面的社会支持还存在观念误区、“缺位”等问题,必须加大对弱势青年的社会支持,塑造现代性的新型精神支持网,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索尔·贝娄的小说《只争朝夕》的主人公在社会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绝望且又无奈的美国知识分子形象,作家深入剖析了他濒临崩溃的心理状况导致的根本原因,向读者展示了美国社会上青年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9.
青年农民工“闪婚”的社会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成青年农民工"闪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后果也对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这里从分析青年农民工"闪婚"的现象入手,就其产生的背景和促成因素进行分析,并对"闪婚"的社会后果和危害进行剖析,进而提出解决青年农民工"闪婚"问题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儒家人文精神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分析了儒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及其要旨,然后论述了儒家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积极作用,认为儒家人文精神仍然有不少合理的因素可以为现代社会、现代人所继承和借鉴,为现代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1.
生存是人类生命存在、社会文明和发展的首要条件。现代性问题已经或正在从事实和价值层面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性悖论导致了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命运问题。教育能使人的思想进入现代生存问题的底蕴之中。人必须认真反思当下生存的状态和境遇,探索超现代性困境的途径,探讨理性与价值的统一,增强责任意识,践行和谐生存。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与表现.一方面,它为青年精神生活的理性构建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现代性社会化的后果使青年的精神生活世界变得多元而复杂,价值观与文化的多元化使青年感到迷茫并逐渐产生异化现象,传统与现代精神生活的断裂日益明显.现代性背景下青年精神生活遭遇了价值取向功利化、道德信仰虚无化、心理生活自私化和文化生活庸俗化等困境.探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层面和音年自身两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工作与家庭是人存在方式的两个维度。在现代技术文明社会,工作与家庭冲突反映了人本真存在方式与现代技术文明所重构的人存在方式的冲突。"以工作为中心"文化严重侵蚀家庭生活,并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从哲学上、从人的存在意义上反思现代"以工作为中心"文化对家庭的深层冲击,反思现代文明工作与家庭冲突的深层次原因,对深刻认识现代技术文明入侵家庭生活并进而向个体生活的全面攻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 90年代文化语境的特征之一是人文价值的滑坡 ,精神困境迫使作家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这一时期的乡土题材小说着力拓展乡土文明的现代审美意义 ;而富有开拓性的荒野题材小说则努力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 ,站在更宏广的审美视野中体察人类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5.
从精神文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出发 ,对当代青年的精神现状及其发展的主流进行客观的探索和公允的定位。通过对当代青年精神缺陷的剖析 ,提出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和深度 ,重铸青年一代具有跨世纪特征的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6.
"破窗效应"适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行乞"和"青少年"犯罪问题是"破窗效应"的典型代表。从哲学视角分析其"破窗效应",有助于帮助人们清醒地认识这些"破窗"所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现代美德对"破窗"理论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乡土小说在主题表现与人文描写层面重新续接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精神联系。特别是作家路遥与贾平凹等人的创作,从精神生态与文化生态着手,对社会转型期乡村知青的生存焦虑与精神成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自然万物赐予人类生命的精神资源进行了肯定与赞美。新时期乡土小说所蕴涵的生态意识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文明起到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社会认识中的审美追求根源于马克思的在社会实践中“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重要思想。当代社会认识的审美追求体现在三个层面:日常的社会心理、阐释的社会理论、决策的社会规划。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美的眼光来感受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审美设计、管理美学、社会发展美学等新兴学科对日常生活审美加以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和谐社会成为新的社会规划的审美理念。研究当代社会认识中的审美认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9.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最为重要的是体现在普通民众的言行举止方面。作为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礼仪包含礼貌以及礼节等内容,是现代社会人与人、社会、国家之间交往互动的重要“介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人际交往应该自觉剔除不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在个人层面的交往互动上体现诚信和友善,在社会交往层面上体现平等自由,才能最终形成国家层面的文明和谐共处。因此,现代礼仪的构建应该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现代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礼节、社会礼仪文化和国家仪式三个层面的内容,并建立相对应的社会机制来设计、制作和推广现代礼仪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从《变形记》看卡夫卡的否定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变形记》中,卡夫卡以其独特的审美体验超越了传统艺术的表现视野。本文分析了卡夫卡的反讽艺术,这种艺术以否定的辩证法去拆解生命的内涵,还原出生命的本真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蕴涵着现代工业文明洗礼之下人的存在与虚无。卡夫卡的反讽艺术使古老的神话在现代复活,在神话思维中体现现代人的反叛与对自我的拯救,同时也体现了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异化的主题以及现代人的精神崩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