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熊文彬 《中国藏学》2023,(5):1-10+221+211
西藏山南市乃东区结巴乡温村的吉如拉康(■)藏有3份11—12世纪的藏文写经愿文,多次对北宋“东京之墨”进行了记载和赞誉,其中有3个涉及北宋西藏与内地交流的重要音译词。文章结合藏汉文献和既有研究成果,对愿文的内容以及3个音译词的语境、含义及其历史背景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初步研究认为,这3个音译词应是北宋首都东京的音译。吉如拉康写经愿文对“东京之墨”的记载和赞誉表明,该寺在写经中使用过来自内地的墨,该墨极有可能是通过宋代的青藏道传入,疑与内地前往印度求法和西藏前往西夏、河西走廊、内地传法的僧人或贸易有关。鉴于宋代西藏与内地交往、交流的确切文献记载和文物遗存较为罕见,吉如拉康赞誉“东京之墨”的写经愿文无疑十分珍贵,对于进一步挖掘和研究宋代西藏与内地的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晨怡 《世界民族》2020,(2):117-126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西文化的交互作用下,在新加坡华人社会兴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儒教复兴运动。新加坡儒教复兴运动虽明显受中国本土的孔教运动影响,但与康有为试图借助政治的力量将孔教定为国教不同,新加坡儒教复兴运动走的是民间化的道路。基于新华社会多元的语言状况,儒教复兴运动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运用中英双语来推广儒学。受新加坡地区浓郁的宗教氛围影响,新加坡儒教复兴运动以构建儒教为要旨,力图整合佛教、道教以及民间宗教信仰,并通过与基督教的论争来完善理论体系的建构。新加坡儒教复兴运动的兴起,是儒家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播由自发走向自觉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儒学在宋明理学之后第二次转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在宋代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在这一变革时期,宋代佛教与儒学出现了转型与整合的新趋向,这就是宋学形成前后僧人的儒学化与儒学的佛学化。这种新趋向对宋代学术乃至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出现有着学术与宗教的双重意义,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从唐宋学术变革的角度出发,对宋代学术史上这一突出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以期使我们对宋代学术史及其特征有一个更为深切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儒学作为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存在了2000余年,在我国大地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儒学中的精华,至今仍为人们继承和发扬。然而,儒学中的一些糟粕也在不知不觉中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本文仅对儒学在河湟地区人们求知观念上的影响,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期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展民族教育等诸问题的对策性研究上,有所裨益。 一、儒学的特质与求知观念的功利性 儒、释、道三家学说,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并行存在,都曾有荣登国学(或国教)宝座的辉煌历史。然而,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释,即佛教,东汉时传入我国。佛教从“神不灭论”出发,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生的幸福,注重来世。道,即道教,是在老庄思想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的。道  相似文献   

5.
从现代法的意义上讲,宋代并没有“民族法”这一部门法意义上的称谓。但是,由于北宋后期西北边区的民族众多、成分复杂,加之严峻的军政形势,时代大背景使得宋朝关于调整西北蕃部汉蕃民族关系、蕃族内部关系等的法律规范非常之多,其内容在宋代法制史籍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纵观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发展,宋代无疑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最为兴盛和繁荣的时代,它的兴盛和繁荣发展不仅归功于宋代经济繁盛的社会背景,同时也和宋代历代帝王对于绘画的重视密不可分,从而使两宋成为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宋代花鸟画沿袭于西蜀五代的画风,其中以五代黄荃父子为代表。此后几代院体绘画形态都以其为绘画之标准。宋代院体画风以五代黄荃父子的绘画风格与理念贯穿于北宋与南宋之始终。北宋院体绘画风格多以黄荃富丽典雅、精工细致为代表,其中也融合徐熙文人野逸之风。李安忠作为北宋与南宋画史上的衔接人物,是宋代院体绘画的重要代表之一,而他的其中一幅代表作《野菊秋鹑图》也让我们对两宋花鸟画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本文以李安忠的花鸟画《野菊秋鹑图》作为本文的出发点,对宋代花鸟画的艺术风格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的民族思想与民族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时期 ,王安石在推行诸项“新法”政策的同时 ,在治边方面也提出了不少具有创见性的理论 ,并引导实施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与边区民族的关系问题 ,是宋代治边的主要问题 ,本文从宋辽边境“两属”地的争执、边区蕃汉土地的典买、边区民兵的组织以及边区开拓四个方面 ,论述王安石在周边民族问题上所持的平等立场、开放思想和采取的一些改革政策 ,分析其在民族问题的处理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进步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亚伊斯兰发展的历史特点、它与西亚伊斯兰运动的关系以及当 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三股潮流的发展趋向等方面考察,认为最近中亚南缘伊斯兰活动的某种发 展,可能并非是“瓦哈比”那样的纯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游记文学发展史的视角,就唐代游记文学的演化历程与内在精神展开探讨,由此看出,唐代是中国游记文学的成熟期。古文运动的兴起与诗性精神的浸润共同推动着唐代游记文学的走向成熟,同时也决定了唐代游记文学的内在价值取向。从元结的前奏到柳宗元的高潮,以及与此相辉映的中晚唐游记创作,共同奠定了唐代游记文学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学术界围绕着与民族矛盾原因有关的问题展开了不少的研究 ,其中有的研究实际上已经在理论上建构了彼此不同或有一定区别的民族矛盾原因体系。主要有 :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因素、主要因素和多种原因”论 ,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论 ,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论 ,民族关系或民族问题的“诸影响因素”论 ,“国内族际冲突导源于民族国家构建和族体发展之间的矛盾过程”论。  相似文献   

11.
祁承编修的《宋西事案》是惟一一部明朝人编修的传世汉文西夏史籍,该书的编修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由于书序中有“违碍”之语,在清朝被禁毁。该书目前至少有两种版本传世,由于各本中存在着诸多文字上的错误,在利用时要加以校勘。  相似文献   

12.
陈晓伟 《民族研究》2012,(2):62-68,109
《辽史.圣宗纪》西南路招讨使"大汉"之所指,历来颇有争议。本文根据近年出土的辽代汉文和契丹小字石刻资料,解决了这一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疑点。"大汉"乃是韩德威的契丹语小名,即契丹小字石刻中■■■一名的汉译。关于此名第一个原字■的音值构拟,学界众说纷纭,根据上述释读结果,并参以其他契丹大小字石刻资料,本文将原字■的音值拟作[ta]。  相似文献   

13.
杨军 《回族研究》2005,(1):35-41
"回回"作为族名始见于<黑鞑事略>,而不是<梦溪笔谈>,是出自回纥或回鹘在汉语中的音转.开始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含义比较复杂.宋元之际,渐用作对各族穆斯林的他称.当各族穆斯林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之后,回回即成为该民族的族名.  相似文献   

14.
略论白寿彝先生对《史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我国回族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史记》研究成就全面考察的基础上 ,结合 2 0世纪 50至80年代中国史学发展的实际 ,论述了白先生《史记》研究的特点。认为注重贯通性的探讨 ,注重司马迁及《史记》思想性的研究 ,注意运用马列理论分析和研究司马迁及《史记》 ,是白先生《史记》研究的突出特征。《史记》研究既是白先生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领域 ,也是他将中国史学史学科推向深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一般认为,元代以后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土司制度源于唐宋时期的羁縻制度.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多从政治控制的角度讨论土司制度的起源.本文以广西左右江地区为例,探讨两宋时期该地区羁縻制度的建立、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元以后的土司制度.本文认为,该制度过程与当地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以及市场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羁縻制度到土司制度,是地方洞酋与王朝政治在两宋期间围绕着市场展开互动的结果.这一结果,又对元明以后广西左右江地区的区域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文明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自我管理软件之一,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审美思想,这就是它由最初的家族式宗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的一个重要根源.中国回族学者、清乾隆时期翰林院四译馆教习金天柱在他的著作<清真释疑>中,以犀利的笔锋广征博引,非常理性地阐述了穆斯林的审美生活和审美理想,指出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人格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蒙古族古典文学名著《一层楼》的创作思想和写作方法受到汉文化及《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影响的情形进行了简要评述,并着重评价了《一层楼》汉译本的成就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韶佚文考     
王韶是宋神宗熙宁间经略熙河而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军,官至枢密副使。本文用正史中的相关史料,结合王韶经略熙河的史实,对从王韶家谱中辑得的王韶五篇佚文进行了考证,以期对研究北宋神宗朝经略熙河的历史,对研究王韶这位北宋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北宋后期,在政府大力招抚的民族政策影响下,河湟陇右地区诸多吐蕃部族相继内附而变为熟户,纳入北宋王朝统治之下。还有一部分吐蕃部落族帐受抚绥优待政策之感化,自愿归顺北宋,接受其统治。吐蕃部落族帐的内附,促进了藏汉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西北边疆的开发,在藏汉民族关系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朴通事谚解》是朝鲜李朝时期有关中国生活文化的高级汉语教科书。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元明风俗,无论是对语言学、史学还是民俗学,它都是珍贵的研究资料。其中的一些方言口语词语,反映了当时的风土风俗。利用方言、民俗对这些词语进行正确释读,既梳通了原书中语言的疑惑之处,又揭示了其中的民俗现象,说明语言和民俗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