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春林作为一个不断探索与寻找诗歌新路的诗人,不断地打碎自己,由唯美、恒定、优雅有时也带着感伤意味的诗学境界走向洞透人生迷雾的尖锐冷冽的经验领域.他以一种减缓语速的方式,努力打破当代诗歌的失语与沉默,让诗从沉默中现身,以个体经验为框架,引入"他者"的全部印象,构筑一座发散性很强的诗的宫殿,从而创造一种能吸引世界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一鲁迅先生对诗歌一向自称为“外行”,还说不喜欢作新诗,也不喜欢作古诗。其实他在这谦逊的态度之中,却隐藏着对诗歌高度的热爱:他从诗的创作到诗的理论,有着多面性的活动;特别是他的诗歌理论与批评,是他的文艺思想的一个构成部份,与他一生文学事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始终是面对现实。鲁迅先生的诗论与诗评,是他认识现实与批判现实的一个方面。他不是那些脱离实际的理论家,也不是自我陶醉的诗人。他的诗歌活动,也可说是整个文艺活动,是出自爱国主义的热情与改造世界的抱负,如他提到他最初论诗的意图:“‘介绍波兰诗人’,还在三十年前,始于我的摩罗诗力说。那时满清宰华,汉民受制,中国境遇,颇类波兰,读其诗歌,  相似文献   

3.
弗罗斯特采用传统的诗歌形式表达其对现代生活的看法;借自然描写揭示社会认识;憧憬理想而又不乏现实;如此等等的传统与现代、自然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双重性在诗人的诗作中随处可见。弗罗斯特诗中的这种独特的双重性是其在诗坛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盛唐诗坛,一位天才的诗人带着他银河落九天般豪迈雄壮的诗篇走上诗坛.他的诗,仿佛是一声声震响诗坛的春雷,向盛唐这个气象恢宏的大帝国宣布;一位独具异彩的诗人步入了俊才云蒸的时代.他就是诗人李白.他的诗,令人目骇神摇.古人认为他不食人间烟火,诗歌迷离惝恍,不可究诘.今人则认为他的诗歌豪迈奔放.笔者认为,李白并非云端里飞来的诗人,而是盛唐诗歌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李白诗歌的风格固非一  相似文献   

5.
徐志摩浪漫气质的形成与文化氛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个世纪以前,一曲《再别康桥》不知醉倒了多少人,诗中悠迥魅人的音乐性语调,倾述了浪漫派诗人徐志摩对康桥(现译剑桥)的一往情深。徐志摩年青时曾在康桥留学,离别之际写了《康桥再会罢》。数年后,他出国漫游重返康桥,又添一曲《再别康桥》,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志摩对康桥如此梦魂萦绕?若纵览他的一生,便可窥见到康桥对于他  相似文献   

6.
茅盾按其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指出:诗与时代、社会密切相关;诗是生活的产物,诗人必须亲历生活的活剧,从中汲取丰沛的诗情与诗材,从而创作出适应时代发展的诗歌作品;诗美不是单纯的抽象美,亦不是虚妄浮夸,更不是炫奇作怪.诗美是自然、真实;诗歌创作中,抒写理想是向现实主义深化的探索,只满足于皮相的描绘、只追求抒情主体的个性是浅薄的现实主义,只纠缠于现实的人和事不思未来的现实主义是庸俗的现实主义,只有立足现实、正视现实、富于理想的现实主义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772—846)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琵琶行》是他的重要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乃是由于它形象地、深刻地体现了诗人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倾向,是他的诗歌理论在创作实践上结出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8.
邦沫若<女神>时期的诗歌佚作是我们完整认识诗人诗歌观念的重要文献.借助蔡震先生编辑的<(女神)及佚诗>,我们可以洞察他独特的诗歌新/旧评价,把握其探索新诗艺术的基本理想,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他"绝端的自由"的形式主张,最终重述一个更符合历史事实的郭沫若的诗歌观念或曰"邦沫若诗学".  相似文献   

9.
毛翰是极具个性的诗人,也是不同流俗的诗歌评论家、选家。他的诗情思优雅、语象典丽,可诵可歌,有别于当今诗坛时尚。他的枇评锋芒既指向曾经流行的假大空的政治抒情诗,也指向正在流行的晦暗怪异自绝于读者的所谓先锋诗。其诗歌创作与诗歌批评互为印证,相得益彰。他倡导“中锋诗”,但这个诗学理想一定要建立在重建我们的文学主体性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0.
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创作了他的第一批诗歌,他还以剑桥自然物景为题材创作了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再别康桥》。他的剑桥诗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影响,歌唱诗人的创造、爱欲,抒发政治理想;写剑桥自然美景的诗有田园牧歌风,表达了对剑桥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再别康桥》之美,在于它精炼、提纯、节制的功夫,以及异国情调与古典意境的完美统一。徐志摩为了刻意追求古典意境,甚至不惜在意象的选用上作伪。剑桥把徐志摩培养成一位杰出的诗人,也让他写了自己最好的诗。  相似文献   

11.
西北乡土诗人高凯的乡土诗在中国西部当代诗歌中是独特的.他的乡土诗有两组意象体现了诗人在情感上的深刻体验.一是围绕"家园"的一组意象,一是围绕"在路上"的一组意象.诗人借助可感的意象,表达了对故土的复杂深沉情感和面对孤独、苦难的超常勇气.诗人善于将瞬间感觉升华为诗,也借助丰富人生经验,将人生经验筛选入诗.在艺术手法上,使用简约的语言,象征的手法,追求诗歌的知性化和完整性,使诗歌达到较高的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也是卓越的文学批评家。他主张文学创作要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现实。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讽谕诗,并且以诗歌有无"美刺"和"讽谕"作为诗歌批评的标准;他创作讽谕诗的目的是为政治服务,为封建统治服务;他极力推崇讽谕诗,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湖南诗人张枣《危险的旅程》一诗,与希腊诗人埃利蒂斯的《礁石的玛丽娜》,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玄学诗人约翰·邓恩的《离别辞:节哀》等作品具有互文关系;结合张枣自己的诗论《危险旅行——中国当代诗歌的元诗结构和写者姿态》,从《危险的旅程》一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以及他基于中西对话基础上的对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危机的洞见和元诗学理想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弗洛斯特是20世纪一位富于乡土色彩的美国诗人.他的诗质朴清新,寓意深长.弗洛斯特诗歌内在的深沉含蓄往往寓于轻松幽默或表面的矛盾之中.以弗洛斯特的几首小诗为例,解读诗人矛盾的世界观,了解他诗歌中展现的意象的对立与统一.  相似文献   

15.
沈约是齐梁两代的重要诗人.他不仅在诗歌理论上引导了齐梁诗歌的发展方向,而且善作诗,诗有名于当时,是"一代辞宗".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开拓了诗歌题材的新领域.他首开诗歌写艳情之风,并让大量生活中的琐细情趣入诗,使日常生活普遍诗化.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的诗感情充沛激情勃发.他创作的的诗歌不拘泥任何形式,完全是感情的自然涌现.对于死亡命题的思考,对于苦闷意识的表现,对于自由理想的追求,都蕴藉着丰沛的情思,是诗人情感最本真形态的艺术呈现.  相似文献   

17.
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自然诗以早年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农村为背景,描写劳动,表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既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生活,又与现代工业社会城布的各种弊端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的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及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弗洛斯特诗歌十分口语化,强调用喻,具有音乐美和哲理性;而他的“用诗教育”、“诗歌始于快乐,止于智慧”等诗歌理论和创作方法,则表明他是美国重要的现代诗人。  相似文献   

18.
<正>朱英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被长期遗忘的优秀诗人,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诗坛崭露头角,是京派文人圈中的代表性诗人。朱英诞一生致力于寻求真诗,他静心沉默地以诗歌创作作为自己人生的存在方式,在诗歌中留下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与生命体验,他的诗被废名称为现代"南宋的  相似文献   

19.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诗人。卞之琳在诗歌的研究、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新诗的口语化、格律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提出的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译诗,以顿代步的翻译主张对我们今天的诗歌翻译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他用诗歌体裁翻译的莎剧,也成为了格律体莎剧译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20.
王伟萍 《南都学坛》2012,32(4):43-47
在中国古代诗歌园地中,有不少以牧童为题材的诗歌。中国古代诗人之所以钟爱牧童的理由有二:一是牧童题材诗中人牛相与相恃、自谦自足的生活状态满足了中国古代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幻想;二是牧童的形象特征暗合了中国古代诗人对自身理想人格与性情的想象。诗人们精心构筑的明净、纯朴的童稚的世界,不仅让自己,也让时人焦躁不安的心灵得以藏、游、息、修,同时也让千年万代以降的成人们拥有了一个可以永远回望的精神家园,这或许就是中国古代的诗人创作牧童诗的初衷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