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术界对岑参的研究多集中在边塞诗方面,但岑参的写景诗同样不可忽视。总体上看,学人对岑参写景诗研究较少,还没有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使得岑参数量质量俱佳的写景诗成就常被其边塞诗淹没。本文对岑参写景诗进行分段研究,力求细化其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发掘艺术内涵。岑参不仅是优秀的边塞诗人,同时也是不可多得的写景诗人。对其写景诗关注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岑参诗歌和思想的全面解读。  相似文献   

2.
山水景物是陆游诗歌的一大主题。陆游赏景时带着强烈的主观情志,每逢会心之处便诗兴勃发,故景无巨细、美丑,皆能入诗。陆游写景经常联想到与景物相关的人文活动,尤以绘画与诗歌为多。经过此种联想,自然景色便接受了人文精神的投射。陆游览景常会思及与之相关的古代人物,故写景诗中的江山风月无不打上人文历史的深刻烙印。此外,陆游的写景诗中也经常闪现今人的身影,景物与诗人自身及当时人们的喜怒哀乐密切相关,故多情思勃郁之佳作。总之,陆游的写景诗具有特别浓厚的人文色彩,这是陆游对古典诗史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俄国工业村的形成过程是其城市形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下半期俄国享有城市地位的工业村甚少,而未享有城市地位的工业村众多。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村子升格为城市的程序非常繁琐;其次,取决于土地所有者和其他不动产所有者的态度;第三,工业村人口成分复杂,利益不一,难以形成一个声音;此外,农奴制残余的掣肘因素也不容忽视。工业村升格为城市的过程受阻迟滞了俄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刘秀芬 《中州学刊》2006,(6):186-188
崔颢是盛唐著名诗人,但事迹流传甚少,史书多指责他有才无行。其诗风格较为丰富,前后诗风变化很大。崔颢的诗歌大多苦吟而成,但语言多浅显明白,晓畅自然,不古不奇。其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女性诗、边塞诗、写景纪游诗。其中,女性诗多清丽哀怨,格调深婉;边塞诗则感情奔放、笔力劲健;写景诗多用白描,境界如画。  相似文献   

5.
任慧 《重庆社会科学》2005,(12):40-41,48
王粲《从军诗》是其加入曹操集团后的代表作品,诗中洋溢着昂扬的乐观精神。本文对《从军诗》作出三点分析:首先,曹操实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理想,诗人对曹操的赞美发自内心;其次,作为依附于政治的文人,王粲保持了正直的节操;其三,《从军诗》有其独特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和儒家思想的关系,这并不是一个新的论题。由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振淮、费振刚五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先秦诸子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首先是儒家学派的孔孟思想,其次是道家学派的老庄思想。……就诗家来看,接受前者的影响的,其艺术风格多表现为现实主义;接受后者的影响的,其艺术风格多表现为浪漫主义。杜甫和李白就代表着这两种不同的影响和作风。”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简史》  相似文献   

7.
关于诗美接受──诗学札记之一吴晓一、接受与接受者诗是文学中的文学。诗的美是最高层次的美。但这种美的实现,还须依赖读者的积极参予。接受美学把文学看作一个整体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二个部分:其一“作者─—作品”,即创作过程;其二是“作品──读者“,即接受过程...  相似文献   

8.
邹红 《江苏社会科学》2000,3(1):151-156
从戏剧及其理论自身的发展来看,诗与剧的关系大体上有三种表现首先是剧源于诗,剧属于诗.在亚里士多德时代,戏剧和诗还是一个整体,处于和谐统一的关.系之中.其次则是诗、剧异畛,是剧从诗的分离.从近代戏剧开始,由早先的以剧本为中心转变为以表演为中心,剧不再做诗的附属品而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第三是剧向诗的回归.不加区分地将戏剧与诗混为一谈固然不对,为了舞台性而抛弃文学性也不对,只有将二者适当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戏剧发展的正确选择.因此,剧向诗的回归是一种更高层面上的回归.它对我们当前戏剧的启示就在于,戏剧必须寻找并恢复失落的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9.
钱秀琴 《南方论刊》2008,(12):93-94,92
尽管表现自然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是陶谢山水田园诗的共同取向,但在具体创作实践中,二人表现自然美学的特质又不尽相同。陶诗的自然是心灵的自然流露,其写景在于写意;谢诗的自然是客观自然的摹写,其写景在于摹象。陶诗达到了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谢诗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致体察,表现的是自然物象的客观美。陶诗不尚藻饰,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谢诗在摹景状物中十分注重字句的锻炼,重辞采,讲对偶,求新奇,有生硬晦涩的瑕疵。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一个崇尚诗歌的时代。受这种崇诗风尚的感染,唐代小说呈现出一种诗化特征。唐代小说的诗化特征首先表现为小说文本形式中大量插有诗歌,其次表现为小说追求诗的情韵,表现诗的意境。前者是外在的,后者是内在的,两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1.
杨再喜 《兰州学刊》2009,(11):206-208
南宋中兴诗人对柳宗元诗歌的接受,是柳宗元诗歌接受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陆游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引禅入诗,在诗中表现出相同的意境;其二,相似的诗歌题材和艺术风格;其三,对柳宗元诗歌的深入阐释和高度评价。上述三个方面是中兴诗人接受柳宗元诗歌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2.
希思克利夫作为一个异质于当地的外来人,其一生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他被老恩肖与凯瑟琳接受而由一个濒临死亡的弃儿变为呼啸山庄的正式一员,但最终因为凯瑟琳的背叛而远走他乡;其次,回来之后的希思克利夫被仇恨支配,相继完成了对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攫取,成为两个山庄名副其实的主人;最后,在发现自己复仇的荒诞后绝食而死,被成功地清理出了文明社会,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重新纳入文明社会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三言二拍的思想与题材,而且也影响了三言二拍的文体构成。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首先,佛教对话本小说的产生起到了催生作用;其次,佛教文化的传播,造成了三言二拍韵散相间的叙事机制及以诗开始、以诗结束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军事诗记载了战乱的许多重要事件,反映了拓边战争和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治格局、经济秩序和百姓生活的破坏。探讨杜甫军事诗中批判精神的原因,首先表现在宽广的人道关怀上,他以赤子般的真诚深刻地批判了战争的危害;其次,杜甫儒家仁者精神不仅仅局限在封建知识分子"忠君"的范畴之内,而是上升到关注国家命运的高度,并将之表达出来,这在封建社会是一种进步的人文现象。  相似文献   

15.
以往学界认为 ,唐诗繁荣的局面是当时经济昌盛、政治稳定、思想环境宽松等特定条件所促成 ,也是诗歌自身传统发展的结果。本文则认为 ,唐帝王的个人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 ,唐代君主亲自作诗引领时风 ;其次 ,敕编典籍滋养诗人 ;最后 ,以诗取士发现诗才。惟其如此 ,唐诗创作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6.
唐代诗人李群玉的诗“多登山临水 ,怀人送归之制”。他的诗是以屈原宋玉的《楚辞》为宗 ,兼有陶诗与谢诗的风格 ,尤其“登山临水”的写景诗 ,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成为盛唐诗佛王维之后山水诗派的一盏传灯。  相似文献   

17.
论货币符号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进 《江汉论坛》2002,23(8):30-32
现代市场经济越来越呈现符号化的特征,而货币符号则是符号经济中的永恒主题。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是人类经济生活中最早的价值符号,它开创了经济生活中观念化思维的先河。作为交易媒介与储藏手段,货币形态的符号化则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演化过程。首先,它是一个在社会交易和流通体系中自发地演化过程;其次,它是一个制度深化的过程;另外,它也是一个技术激化的过程。这种符号化过程对经济的影响既具有正向作用又具有负向作用。□胡进(荆州师范学院经济系荆州434104)  相似文献   

18.
魏佳倩 《快乐青春》2009,(11):26-27
一位年轻诗人写了许多吟风咏月、写景抒情的诗篇,可他很苦恼,因为人们都不喜欢读他的诗。怎么回事呢?难道是他的诗写得不好?年轻诗人向父亲的朋友——一位老钟表匠请教。  相似文献   

19.
<正> 臧克家的诗作,具有一种蕴藉淳朴的诗意美。现在我们来考察一下诗人臧克家是用怎样独特的手法,创造出作品中浓郁淳朴的诗意美的。为了造成诗意美,臧克家十分注意用朴素的衣裳来打扮他的诗作,使朴素美成为他的诗作全部美感特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诗人在写景描物时,常常用白描手法,用极素淡的色彩,勾勒出诗中富有诗意的形象。例如《三代》一诗: 孩子  相似文献   

20.
杜甫戏题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杜甫诗集中,仅题目明确标有“戏”字就有33首。它与代表杜诗主要风格的“沉郁顿挫”之诗相映成辉,是构成杜诗风格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多年来,没有人对期进行专题研究,本人试图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评论者注意。 杜甫戏题诗风格特点是诙谐风趣,内容可分为对统治者的讽刺、规劝;自嘲和愤世嫉俗;朋友间的调侃和向人索饮;以及题画、论诗、写景等几类。下面且作分类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