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朱静  候慧丽 《兰州学刊》2010,(6):115-118
文章运用职业分层指数这一社会成员共同的分层标准来分析流动人口的职业阶层结构。通过对农业流动人口与非农业流动人口职业分层结构的比较,发现:流动人口从整体来看多处于中下层职业,非农业流动人口处于中上层职业的比农业流动人口多;从职业类别来看,流动人口集中于技术类职业和简单劳动类职业。由此推论,户籍和职业之间的关系正在由农业与非农业户籍和农业与非农劳动的高度一致性转向本地与非本地户籍和权力与非权力职业之间的重合,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融入只能是功能需求性的融合,而不是同质性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住房分层:基于2010年广州市千户问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祖云  毛小平 《中国社会科学》2012,(2):94-109,206,207
2010年广州市千户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城市住房分层结构是一个从低到高依次由无产权房阶层、有产权房阶层(福利性产权房阶层、商品性产权房阶层、继承性产权房阶层)和多产权房阶层构成的"三阶五级式"结构;个人的政治资本、人力资本、职业状况及收入水平对人们获得住房资源有显著影响;城市住房分层既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又可加剧社会贫富差距。因此,住房保障目标、对象及方式的选择应以住房分层状况为前提。  相似文献   

3.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演化的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目前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研究成果,对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作了八个方面的判断:劳动分工与职业将成为判别阶层的主要标准;社会分化将产生更大的社会差别;两极分化的社会已经来临;社会阶层的轮廓已经浮现;通过正当职业途径进入富裕阶层的人会越来越多;社会阶层结构的弹性空间不断加大;贫困者阶层将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与保护;非政府组织将成为调节各阶层利益关系的重要纽带;社会阶层结构的动荡源高度集中和明晰。  相似文献   

4.
人口流动已成为社会流动的新常态,流动人口现象将长期存在,并保持庞大的数量。通过分析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动态监测数据,以及地方政府公布的有关数据,对我国现阶段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形势和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分析认为:少数民族参与社会流动的增长空间较大,少数民族地区的宜居城市将会增加;以家庭团聚为目的引起的配偶和子女的流动会快速增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望在城市定居并成为城市居民;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将会在城市大量出现并发展;流动人口由"无序"向"有序"转变与流动人口"劳动力—人—家庭"的社会角色转变相伴而生。因此,未来五年是城市调整相关人口政策和建设流动人口服务体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5.
转型加速期城市社会分层结构的划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现代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两个重要传统的阐述和当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层机制的讨论 ,提出转型期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划分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 1 )确立以社会成员关系协调为基础的划分主要原则 ;( 2 )也必须以区分社会成员资源获取方式与资源拥有状况的差别为原则 ;( 3)应该坚持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的原则 ;( 4 )社会转型加速期的特征是阶层划分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依据这些原则 ,作者以职业为标准对转型期社会分层的划分提出了一个初步框架 ,将我国城市社会划分为 7个界限相对清晰的职业阶层 ,并以 2 0 0 0年城市调查数据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6.
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在城市生活,这一群体的社会化状况直接影响流动人口的未来走向。从这一群体的城市社会化环境来看,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不平等的教育,封闭的人际交往下造成社会认同危机,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了上一代弱势的文化资本。市场的转型并没有完全改变社会流动机制,受原有制度体系的影响,社会流动体现出继承性特征。不公平的教育机会、封闭的阶层流动机会导致了流动人口子女阶层的固化与再生产。  相似文献   

7.
李佳 《东南学术》2021,(1):106-112
中国流动人口的差异性融合已经成为社会现实,一是通过纵向“机械团结”与横向“有机团结”实现融合;二是通过与城市的经济、文化的互构实现融合.原有的社会融合理论确立于有缺陷的预设之上,对融合的理解强调冲突及其带来的张力对社会稳定性的潜在威胁,忽视差异性存在的意义及其带来的社会收益.“后人口流动”时代,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的研究必须更加深入,尤其应将复杂的文化和社会差异作为融合的核心要素,更应该突破狭隘的零和博弈视域,将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理解为基于差异性基础上复杂的社会重建过程.  相似文献   

8.
网络阶层:一个社会分层新视野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阶层概念建立在社会分层和社会网络理论融合的基础之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网络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在社会结构中呈现出高低有序的层次。社会网络资源的差异是分层的形成依据,社会资本量越高,社会成员越有可能出现在社会结构的上层。社会成员的网络阶层位置与网络规模、网顶和网络位差成正相关,而与网络中的亲属密度成负相关。社会成员的网络阶层位置越高,其社会流动的效果就会越好,就有更多的机会找到高收入的工作。网络阶层概念的提出丰富了社会网络和社会分层理论的内涵,为研究中国现实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9.
社会安全网:中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福利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中国社会不同阶层的福利需求差异很大,而且不同阶层的福利满足程度也不同.在此背景下,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不但是社会秩序的基本保障,还是有序社会流动的制度基础,同时决定着中国社会未来的阶层结构.中国社会福利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消除社会不平等,而非自然不平等;社会福利的覆盖对象不是简单的类群集合体,而要充分考虑其社会分层特征,形成网状福利结构;社会福利的制度设计要具有弹性,不能成为阶层间社会流动的障碍;社会福利的制度设计还要根据社会分层的地位获得情况,充分考虑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0.
城乡移民与社会流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02年流动人口调查数据,考查了当前中国社会的城乡移民规模、移民方式和特征,以及移民的社会流动.本文的结论是,中国的城乡人口流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劳动力流动而非移民运动,来自乡村的流动人口在城市中遭遇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排斥和社会隔绝,使他们很难在城市中定居下来,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从而完成移民过程.但另一方面,流动人口通过城乡移民过程还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改变--收入提高和职业地位上升只是由于社会隔绝壁桑的作用,农村移民所能获得的上升劝机会较少,上升流动的空间和渠道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