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社会学”是介于考试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一种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探究考试这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揭示考试活动与社会其它现象之间关系的新兴学科。开展“考试社会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考试社会学”的专门研究,目前在国内尚未有闻,当属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根据对“考试社会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对象、目的和任务的初步分析,我们认为“考试社会学”专著的基本理论框架,可由下列各部分组成:1.考试社会学概述。探讨这门学科研究对象的性质、范围和任务等,揭示该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内容概要,阐明考试社会学与相近学科的区别和联  相似文献   

2.
中国独生子女问题:一个多学科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笑天 《浙江学刊》2008,(2):180-185
中国独生子女问题具有多重社会属性.现有的独生子女研究在学科结构的分布、研究相互之间的借鉴、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关系、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存在不足.本文提出从多学科理论视野出发,从独生子女心理、独生子女教育、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与人口政策、独生子女风险与社会保障、独生子女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构建多学科视野下的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19世纪比较文学学科创立至今,关于学科自身合法性的问题,如学科的科学性、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学科建制等一直处于争议之中.其中既有来自外部某些文学专门学科的质疑,更有比较文学学者们对本学科的自省.可以说,比较文学是对自身学科质疑最多、最具有自我批判意识的学科.比较文学学者们的著作不仅包括在不同时代理论框架下进行的比较实践研究,更包含了大量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理论潮流下对学科自身合理性的考察、方法的修正及理论的更新.比较文学开始于19世纪浪漫主义盛行的欧洲,当时居于主导地位的观念是"把自然视为由不同物种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这一观念启发了文学研究者把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视为文学表现和审美意识的统一体,具有可比的主题和特征."[1]4因此,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在初创时期是以欧洲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开展的跨文化、跨民族/国家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社会学是为解决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整体危机而诞生的一门学科.这决定了社会学关注结构与秩序、寻求社会与政治整合的学科"品格".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群体化生活方式之一,其本质属性在于塑造和维持一定的社会结构与政治秩序;而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指的是国家之外的非政治领域.经由洛克、黑格尔等人的发展,国家与社会两者的关系被认为是社会结构与秩序的重要来源.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相关的市民社会、法团主义等理论契舍了社会学的"品格",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与秩序,但需要保持一种本土化警觉.  相似文献   

5.
刘亚秋 《社会》2013,33(2):233-242
社会学自1979年在中国大陆恢复以来,不仅学科地位获得了普遍承认,而且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在持续的实证研究中积淀了丰富的经验材料,在若干研究领域积累了扎实的、可以传承的成果,一些基于中国社会的概念、分析框架得以产生并在实际的研究中得到响应,学科的社会关怀得以初步确立,等等。  相似文献   

6.
由南开大学等八院校集体编著的《社会心理学教程》一书,最近已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继时蓉华及林秉贤编写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后,我国社会心理学界取得的又一新成果。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框架体系较为合理。作为一本教科书,固然没有统一的模式,但这并不是说其构架就没有高下、优劣之分。怎样构造一个合理的框架,以便科学地容纳本学科的内容,是编写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书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首先,编写者们采用了“三大块”的结构。他们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大体可分为3个层次:1.研究个体在社会情景中的心理过程;2.研究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机制;3.研究群体心理。这三个层次相应地形成了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三大块;一大块是讲个体心理,涉及到个体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识、社会动机、社会态度和改变态度的方法:另一大块是讲交往心理,涉及到人  相似文献   

7.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作为该学科相对应的本科专业,在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背景相结合,而且要求任课教师对该研究领域的几大基本理论问题及方法(如稳定性分析、系统辨识、最优控制等)有着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只有清晰地认识和掌握这些经典理论问题的研究背景、概念、理论基础,才能在具体的实际工程中举一反三、灵活应用.该文主要介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几类经典理论问题及方法,目的是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经典理论问题及方法的介绍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该学科主要内容及其理论框架,有助于今后对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8.
吕乃基 《创新》2016,(1):40-46
自然辩证法的"焦虑"指自然辩证法在学科归属上的模糊,以及从业者本身在社会归属上缺乏根基。在学科上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以由自然向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为研究对象。在由自然向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中,中国走了一条特殊的发展道路,以研究和参与这一发展道路为己任,这就是自然辩证法的社会定位。独一无二的学科归属和深深介入的社会归属,是自然辩证法"自信"的无穷源泉。  相似文献   

9.
法律社会学是在二战以后,在西方社会科学的发展中,由法学和社会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而形成的在社科学领域里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这门学科是用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法律与人类社会活动的联系影响的科学。从几十年的发展看,这门学科受到西方社会的普遍重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随这门学科的发展它对于推动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对于健全和完善社会法制建设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这门学科从理论到方法在西方已经是日趋成熟,日趋完善了。我国当前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提倡和加强对法律社会学这门新兴学…  相似文献   

10.
学科化视野中的中国女性社会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以建设中国女性社会学学科为出发点,提出中国女性社会学的理论框架、方法及内容。它认为,中国女性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应力图形成自己的女性化的加本土化的话语与体系;其方法应包括有性人和证伪、主体化(责任感)和行动性等方面;内容则至少应包括社会分层、社会化、就业、文化与教育、健康、公共政策、婚姻家庭、违法犯罪、发展、比较研究及女性社会学史研究这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情报学》杂志陆续刊登了一些文章,围绕着情报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争论.这会给我们的理论研究带来新的突破,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实际工作以及与社会情报有关的学科的基本规律.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这一讨论的主要问题只是这门科学的名称,而将弄清本学科科学活动的对象这一问题搁置起来.在讨论中施莫尔指出这门学科叫什么名字不是首要的问题,关键在于应就什么是情报学的对象问题统一认识.  相似文献   

12.
目前,新一轮的一级学科调整已经正式启动,设立经济法与社会法学是法学一级学科调整的重要内容。经济法与社会法学已经具备《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第7条关于一级学科设置的基本条件,即经济法与社会法学已经形成较完备的理论基础,框架完整的内部体系,获得广泛地社会认同,以及来自现实的客观需求。  相似文献   

13.
刘春荣 《社会》2010,30(1):22-45
社会运动和集体行动研究的“文化和建构主义转向”凸显了框架整合作为微观动员机制的重要性。但是现有文献很少把这一过程置于自上而下的集体行动领域中来考察,同时框架分析在中观层面上的动力机制的认识上尚待深化。本文通过上海市社区居委会选举的个案考察,探索了选举动员中的框架形成和整合过程。研究发现,选举委员会及其所联系的积极分子网络,形成了一个包容性的动员结构。这一特定的动员结构在各个动员环节中,策略性地把国家的政策话语和居民对选举的不同感受衔接起来,整合了民主权利、邻里怀旧和社区认同等阐释框架,由此激发了更大尺度的共鸣和参与。这表明,框架整合与动员的社会结构密不可分,框架化过程实际上建立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4.
社会法学研究应当吸取经济法学研究的教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济法学与社会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具有交叉性和相通性.我国经济法学的研究实践表明,研究范围的选择,调整对象研究的思路,以及对总论与分论、本学科与他学科、求同与求异、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的处理,都存在深刻的教训.在社会法学研究中吸取这些教训,对社会法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价值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及其效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晏辉 《求是学刊》2002,29(4):13-19
价值哲学是以生活世界中的价值问题为研究对象的 ,因之从学科定位和学科使命来说 ,价值哲学应是社会哲学的或实践论的 ,而不是形而上的纯哲学理论。它原本不以建构形式上严密的逻辑体系为己任 ,而以在对社会生活中重大价值问题进行缜密研究基础上给出正确的价值理念为使命。但价值哲学用以把握价值问题的方式却又是反思的和批判的 ,借以完成此任的有效途径只能是基本原则的设定和范畴体系的设置。价值哲学的学科定位和学科使命决定了价值哲学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 :抽象化的即本体论的和认识论的途径 ;现实化的即社会哲学的和实践论的途径。本体论的研究范式保证了价值问题研究的彻底性 ,社会哲学的研究范式保证了价值问题研究的现实性。价值哲学之两种研究范式及其关联决定了 ,它首先要确立一种问题意识 ,然后把社会结构及其变迁作为实践基础 ,视创价与代价为分析框架 ,以供给一定的价值理念为学科使命。只有这样 ,价值哲学才能做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学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研究感性认识形式,逻辑学研究理性认识形式。二者密切相关但却长期分离。认知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为心理学和逻辑学的交叉融合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学科框架。在认知科学的框架下,逻辑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产生了认知逻辑新的研究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心理学与逻辑学交叉融合,产生了心理逻辑这一新兴学科。它认为逻辑推理受心理因素影响,是由人参与的、涉身的经验科学。认知逻辑开启了当代逻辑学发展的新时代,走上了作为多学科共同工具的广阔发展道路。认知科学的发展将带来一个学科综合交叉、问题引领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引领学科建设、人才全面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张佩国 《社会》2007,27(2):104-104
近三年来,“中国乡村社会”,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和综合性的论题,已经超越了某一具体学科的界限,而日益为被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经济学和法学等众多学科学者所关注。中国乡村社会研究成为一个跨学科的学术领域,不仅仅在于此,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学科的学者们在自己的研究中越来越注意到相关学科有关中国乡村社会的知识生产,并将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消费贯穿到学科的再生产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不同学科的学者在本学科的研究中越来越多地引用其他学科学者的文本,比如人类学引入历史学的解释维度,法学引入人类学的民族志书写方式,政治学借鉴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等等。在具体的“中国经验”层次上,“革命现代性”和集体主义传统的“发明”,成为多学科学者的研究命题;区域社会史走出狭隘的教科书式的社会史书写,借鉴人类学“文化类型比较”方法,问题意识越来越明确;而对20世纪中国乡村的人类学追访,也已经将民族志书写放在了历史人类学的解释框架中,因为只有在特定的时空坐标中才能解释一个地方人们的生存逻辑;村落、宗族与国家仍然是学者们的学术兴奋点,跨学科研究的趋势也甚为明显;乡村产权和财产关系显示了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的不同分析和解释取向,但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也很注意从对方的研究中得到方法论上的启发;围绕乡村政治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政治学者和社会学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尽管这种分歧有学科本位观的因素存在,但这种争论本身亦说明了学科界限已经退居其次了,对问题的关注才是第一位的。这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其实已经显示了“总体社会科学”的诉求,尽管学科整合过程中还仍然存在着学科本位的必要性和制度空间。下文就这几个方面依次展开评述。  相似文献   

18.
今天,政治地理学已成为地理科学的社会分支中迅速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因此,认真探讨与该学科的对象、客体和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特点有关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在很多定义中,政治地理学被描述为一门社会地理学科,同时被列入地理学或社会学。这样的归类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从形成过程和组织筹备来看,政治地理学是在地理学框架内建立起来的,是地理科学中社会分支的一部分。第二,社会地理学本身不仅可以看作是地理科学的两个主要分支之  相似文献   

19.
《职业学》这本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对职业问题作了高屋建瓴瓦式的鸟瞰,独辟蹊径地创议职业科学新观点,读之耳口一新,多有所感. 一感立意新.作者在“生活里面皆学问”这一朴实真理的感悟中,发现职业生活中的学问,提出了“职业学”这一新概念,并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就创立职业科学体系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对职业的特点及规律、职业与人生社会的内在联系,职业的社会管理,个人的职业生活艺术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颇有独创之处,职业生活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这是作者的明智论断,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社会上有植物学、昆虫学等等学科,创立职业学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作者认为职业学就是以职业为研究对象,揭示职业及职业活动规律,探讨人类职业生活艺术科学,它既研究职业自身问题.也研究职业的社会问题,是独立性很强的部门科学,一切有关职业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都可在这一科学体系中找到应有的位置.这是大胆新颖的创见.职业学的提出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使一切职业研究都有了自己的学科归宿.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提出的大力建设新文科的倡议和要求,给社会工作教育在回应社会需求、争取学科发展和优化人才培养的成效等方面带来新的契机和挑战.在教育实践中,新文科建设相关研究的主要问题为没有从倡议转变为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缺乏具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案.循证实践模式是对研究证据进行选择和评估,并用于指导专业实践的程序和方法,是较为成熟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