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必然经历一个民族化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理想从我国古代社会到我国近代社会的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最终奋斗目标--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国的这种"大同"社会理想有着不谋而合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最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80"后写作声名鹊起,震惊文坛,引起了社会各阶层很大的反响,成为当代中国转型期语境下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将之纳入审美文化视野中,探讨"80"后写作的内在审美取向及生成因子甚有必要,本文认为:对苍凉青春的诗性书写表现的悲情之美,反映了这一群体普遍的焦虑、迷惘、忧愁的心态;"陌生化"语言组织的文字盛宴呈现的奇幻之美,体现了他们内心拒斥历史--文化传统、渴望自由、个性表达的诉求;对社会现实、教育体制等的反讽叙事彰显的否定之美,凸现了他们对社会秩序、成人规则的反叛.  相似文献   

3.
经学辨析     
经学作为儒家经典的官方阐释学,通过十三经经学文本体系的建构,且随着阐释重心从"五经"到"四书"的转移,在进行皇权大一统意识形态重建的同时,也为儒学的形态演变及其社会传播提供了中介手段,由此显现出正统之学的经学与传统之学的儒学,从纲纪教化到思想发展的文化分野与中国命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 学术界三次以"宣言"之名表达了文化主张, 但"文化宣言"的解读出现了与"宣言"文本错位的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三次"文化宣言"的解读预设、解读者与"文化宣言"对一系列文化学理论的认识分歧, 进而探讨由此凸显的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研究的症结--"循环"问题, 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大理隐士杨黼为例,探讨了"隐"的概念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意义.作者认为,杨黼之隐,是一种与权力无关的社会价值,也是一种反观社会的社会价值.这种价值可以使我们深入理解有关皇权与绅权的争议.  相似文献   

6.
<学衡>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术界、思想界的一个重要刊物,是"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最为有力的言论机构."学衡派"在抨击新文化运动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学术理念,在文化建设、教育实践和国故的整理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衡派对传统文化"了解之同情"的学术心态和研究方法在民初整理国故的运动中独树一帜,其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的重要文化遗产,"学衡派"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整体反思.  相似文献   

7.
"身体"与"反动"--"另类"文本思考(之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文坛一批漂亮女人用写"身体"来演绎写作.社会为此"另类"之举"瞠目"后即而喧嚣,学界则在喧嚣中保持着冷静和低调.在西方当红的激进理论和让人耳目一新的创作上有过一个女性主义的名词--"躯体写作",中国"另类"的此"身体"是否就是彼"躯体"呢?不少人一时有些混淆."身体"的"反动"不能等同于"躯体写作",因为它用纵欲的快感享受代替了女性在社会历史政治中的惨痛和沉重.  相似文献   

8.
风物长宜放眼量--论中国应有的外交哲学和世纪性大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世纪前期,世界基本格局仍将是美国及其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共同体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价值规范与规则体系方面占有显著优势,而其他力量少有、甚或没有可能形成足够团结有力、足够持久紧张的制衡陈线,世界基本潮流则仍将由多极化、全球化、国家政治民主化和国际规范正义化构成,而后面这三大趋势与上述优势密切并联.在这样的时代大环境中,中国必须具备下述外交哲学和可以称为"搭车"和"超越"的世纪性大战略中国既应当是世界政治中的一个"正常"国家,又应当是其中的一个创新型国家;顺应世界潮流,广泛参与国际体制,尽可能迅速学会先进的技术、管理、政治运作、思想文化和国际行为方式;在有所防范、有所斗争的同时,与美国及其西方共同体形成总的协调关系,与之发展出足够多的共同利益、共同规则和共同运作机制;积极参与创设、培育和形成国际安全体制,尤其是东亚区域和次区域安全体制,以便使一个强大起来的中国能够是更加安全的中国.美国方面存在的有助于推动它同崛起的中国长期协调共处的因素,连同世界政治中一个头等重要的事态--大国间全面战争已很少可能甚或极难想象,使中国能够实行这样的外交哲学和世纪性大战略并取得成功.中国需要具有宏大的远见,坚韧不拔地朝着基本安全、基本富裕和世界强国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夏商两朝不是奴隶社会,而是王权专制的雏形氏族部落国家;中国的封建社会,应从西周起到战国末为止,秦统一后,秦始皇全面开创了皇权专制的政体,打破封建壁垒,这对于巩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所以两千余年的皇权制社会应叫它皇权社会,而不应称之谓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0.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三结合"声乐教学思想,对原有的声乐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形成了一个包括理论、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剧目创作等在内的完整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三结合"声乐教学思想的创新特色包含了观念创新--用全新的视角看待西方与中国传统声乐文化;技术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成功率;知识创新--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领导方式创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诉求引发了三次文化高潮,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于外源性文化危机,是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体的一场文化革命;80年代"文化热"源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而近年来的"国学热"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的共同选择.从新文化运动到"文化热",再到"国学热",三种文化现象显示了在文化转型过程中文化主体正从少数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断整合过程中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是位饱受传统文化价值观儒化,而又受西方文化洗礼的一代国学大师,身处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变时期,从文化价值层面着手,由对康德、叔本华哲学的信奉到以实证科学的精神对其责难,孜孜以求既"可爱"又"可信"的"真理",希望困扰他的"人生之问题"得到解答.然而事与愿违,哲学使他陷入两难的困境中,不得不放弃哲学研究,走向文学寻觅.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和谐使命与和谐教育思想的重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和谐文明时代,教育必须实现由谋职教育向和谐教育的转型,担负起应有的和谐使命.而和谐教育要履行其固有的和谐使命,必须进行教育思想的重构,确立和谐教育思想,向和谐化方向发展.两个和谐发展战略--人类自身自然和谐发展以及人类与身外自然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使受教育者自身自然--德、智、体、美、情诸方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的人文使命;使受教育者自身自然与身外自然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社会使命和自然使命.为了使和谐教育思想由理念层面尽快进入实践层面,有必要确立"三进一出"的教育方略,将和谐教育思想贯穿教育全过程,以便使受教育者习自然之智、学自然之德、感自然之恩,逐渐养成和谐意识.  相似文献   

14.
日本“家”文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界定了中日两国"家"概念在姓名体制、血缘关系和家业继承等方面的差异,并简要地评述了中国儒学东传日本后产生的变异,指出其在推动日本"家"文化的形成以及在日本社会结构方式、家业继承和"忠孝"观念的形成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围绕刘笑敢2009年3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诠释与定向--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探究>,中国人民大学梁涛、干春松教授近期发起并主持了以"中国哲学的身份问题"为主题的座谈会.着眼于中国哲学之为现代学科的角度,刘笑敢指出:其一,中国哲学研究应当坚持"两种定向"--既面向历史、文本,又面向现实、未来,既追求"对现代生活有价值的解释",又追求"符合历史文献的可能允许的解释";其二,中国哲学研究者具有"三种角色"--现代学科研究者、生命导师、民族文化承担者,研究者应该自觉地把这三种角色分开,目前学术界的一些负面现象恰恰源于三种角色没有分得清;其三,中国哲学包含"两种身份"--学术研究与民族文化,两者之间存有互动,学术研究应该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营养资源,所以学术研究是更根本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可能推动学术研究.以"两种定向"为基础,与会者就"三种角色"和"两种身份"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认为刘笑敢对于中国哲学有一种十分强烈的忧患意识,深感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以及现代学科体制之下所面临的危险,所以采取了一种防御性的姿态,但这种过于强烈的防御性姿态同时也缩小了中国哲学的格局与气象,贬低了它所具有的可能性;与会者还认为,通过中国哲学这门学科如何实现民族文化的重建,也很重要,但中国哲学未必能够完全承担起民族文化重建的使命.哲学之外还需要另一个学科--国学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年,学界曾经发生过一场关于中国是否"有学"的讨论.讨论由梁启超发起,<新世界学报>、<大陆>回应.三方均欲依傍西学的分科概念反省中学,但在模糊的"科学"标准下,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有学",近代"无学",欲以"科学"为榜样,对旧学新之而不弃之;<新世界学报>认为中国古已"有学",只需复兴古学,保存国粹即可;<大陆>则认为中国根本"无学",应径取欧美之学以替代中学.中国学人在兴学道路上的分歧实际上是在相同的西学话语中自我体认的差异,折射出他们面对东西学术时自卑而又不甘落后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7.
张承志“后《心灵史》”阶段创作中的几个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后<心灵史>"阶段,张承志思考并描述了诸多文化命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民间世界、反智论和文明代言人理论,这三个主题是相互关联的.基于对中国文化的批判以及为之寻求参照的思维模式,张承志的描述和议论,其目的在于为中国文化增添华美的色彩,激活一种清洁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以克尔凯郭尔"自我"这一哲学概念为基础,来阐释<"兔子",跑吧>中"兔子"的逃跑--回归--逃跑--回归这一心路历程,从而指出一个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自我追求者,必须是一个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个体与社会的复杂统一体.从这种意义上,一直在苦苦追寻自我的"兔子"最后必须回到现实中来.  相似文献   

19.
正出版印书业虽属于文化事业范畴,然而它却能折射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对文化的制约机制,也只有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政治对文化制约稍有松懈时,出版业才得以自主发展。自明中叶以来,正是皇权稍驰怠,而经济却相当发展。迨晚明皇权对文化统制削弱,江南市民文学和"工商皆本"思潮有了适应氛围。中国16~19世纪,正是明清以来出版业昌盛之期,章宏伟先生对此时段出版史的研究与专著出版,填补了中国出版史中一些重大问题研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襄樊由襄阳和樊城两部分构成,襄阳得名已有定论,但"樊"城之得名至今尚未有定论,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揣想,却至出现了错误,甚至有负面影响.本文使用文献、史书、传说等资料,地名学、谱牒学等知识,结合南北相关民俗情况,从全新角度对襄樊市"樊"的由来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纠正人们历来对于樊城由来的误会和以讹传讹,同时也期冀能为历史文化名城襄樊的文化建设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