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裕庆 《学术论坛》2007,30(8):34-38
人大质询制度与我国宪政制度紧密相连,随着宪政制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人大质询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制度与机制,是行宪的制度保障,是权力监督的制度安排.但是,人大质询制度并未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常态稳健地运行,究其根由,盖因为宪政观念的淡薄和质询宪政制度的局限.因此,实现人大质询制度从非常态运行到常态运行,必须强化宪政理念,完善制度架构.  相似文献   

2.
从宪政国家到市民社会--《新宪政论》之述评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军 《学术论坛》2003,(6):123-126
阐释和解构了新宪政论的意旨和理论构想,其独具匠心地从制度设计角度提出宪政研究和实践的新视角和新思路,超越了传统的宪政理念和制度,把继承与创新、国家与社会统一于全新的制度设计之中。传统控权理论在国家权力依然强大、监督制约尚有缺位、"官本位"观念顽固存在的中国并未过时,把传统的控权理论与扩大社会民主自治和增进社会福利结合,保障内容和层次都不断发展的人权乃是中国宪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从公共选择理论以及对诸如法律、正义、自由等关键词的重构这两个角度重新理解宪政主义,宪政政府的存在离不开以下条件:作为强势意识形态的宪政政府观念的盛行;体现宪政政府观念的成文宪法或不成文宪法的生成;确保宪法实施的制度性基础;支撑宪政政府制度性基础的稳健经济.  相似文献   

4.
契约是社会个体通过自由订立协定而为自己或他人创设权利与义务的一种书面协议,上升为一种社会公共理论后,契约论便成了一种国家理论,它被用来证明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或者用来对政治权威施加限制。霍布斯、洛克及卢梭都对社会契约理论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在他们的理论中,契约关系已上升为一种法权关系,即契约思想已不仅是停留在私法领域里探讨个人间权利关系的问题,更是在公法领域探寻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权利义务关系等宪政问题。与西方社会契约论思想家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封建皇权的统治下,老百姓处于无权状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确立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契约不断涌现。通观历史与现实,近代西方社会契约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宪政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诸多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宪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展开和深化应当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6.
两权分离与均衡:公共财政国家的宪政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为切入点,从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分析了公共财政的内在矛盾:个人财产权与国家财政权的对立统一,指出个人财产权与国家财政权的矛盾演变是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和宪政民主制度的内在动力,它们的分离和均衡是公共财政国家的宪政基础.当个人财产权与国家财政权实现均衡时,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也实现了相应的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7.
余永和  鲁涛 《云梦学刊》2009,30(3):60-64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界以唯物史现为理论指南,带着强烈的现实关怀,重视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古英国宪政史进行了日益深入的研究,在宪政制度、“宪政王权”与宪政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仍存在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8.
人性:宪政的基础与终极关怀——西方国家宪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宪政是西方国家的产物.人性的预设是宪政之基础,即从人性恶的基础上产生了宪政;宪政的终极关怀是为了人性,即为了人性的自我完善,为了人性的真正自由.从人性的双重性来考虑和分析宪政--以人性恶的预设来对待执政者,以人性善的视角来关怀民众,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宪政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杨雪冬 《社会科学》2007,18(9):25-37
政治文明与宪政建设密切相关。文明化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内在要求,是政治的内在属性;现代宪政建设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和制度性保障。现代宪政建设不仅是制订宪法,更是实践宪法。各国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差距实际上也是宪法实践程度的差别。因此,宪政文明建设除了要考虑到现代政治文明的普遍性原则外,还要照顾到各国的国情。就中国来说,宪政文明建设包括国家宪政化、政党宪政化以及社会宪政化三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0.
胡甲刚 《理论界》2007,(1):211-213
宪政制度是近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结晶。社会持续不断地变迁,必然会促进宪政制度或快或慢地发生调整、重组或更替。社会变迁是宪政制度变迁的外部动力,宪政制度变迁也必然反映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并反作用于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1.
规则与宪政     
规则是构建秩序的基础,也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加以利用并可以促进和谐的力量,透过规则还能够折射出人们的宪政理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规则的理由是非常充分而不容质疑的。问题在于有些规则为什么在现实的考验面前会屡屡遭遇失威的不幸?规则在实施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与规则设计预期严重偏离的现象?制定具有最大效益的规则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只有在经过对上述问题的审慎思考之后,才会获得关于规则的正确认识,而理想中的规则转换成更为可靠的值得信赖的制度安排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够获得的。  相似文献   

12.
宪政制度与现代政治合法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宝成 《文史哲》2002,26(3):50-55
宪政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以宪法及相关法律规约政治权力的获得和具体运作,赋予政治权力程序合法性和运作合法性。契约论的本质在子表达民众的同意,这是宪政制度生成的内在逻辑。民主选举从根本上赋予政治权力程序合法性。有限政府强调宪政制度对政治权力界限的界定以及政治权力对这些界定的遵从,这将赋予政治权力具体运作上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3.
利益、利益集团与宪政制度非中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甲刚 《人文杂志》2006,1(6):50-54
不少学者认为,宪政制度体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是一种中性的制度安排。但事实上,不管是所谓的“实质中性”,还是“程序中性”,都不能掩盖宪政制度非中性的实质。宪政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制度,其功能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保证占统治地位的利益分配方式得到最大化的实现。从宪政制度生成与变迁的过程来看,宪政制度是利益集团博弈的产物,主要体现主导性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4.
在 跨 国宪 政 的 比 较 研 究 中 ,存 在 着 两 个 必 须 克 服 的 障 碍 :一 、把 美 国 标 准 绝 对 化 ,而 忽 视 其 他 国 家 的 历史社 会 环境 、法 律背 景 和其 他替 代问 题 解决 方案 的 直接 影响 和 可能 的副 作 用。 二、假定 每 个文 化 体 系 是如 此 唯 一 ,并与世 界 共同 体截 然 不同 ,以 致认 为科 学 家所 发现 的 它们 之间 的 任何 相似 性 都显 得毫 无 意义 。 对于 比 较 政 治学 者 们 来说,他们 的 关键 问题 就 是在 比较 研究 中 如何 平衡 共 性与 特性 ,认 识 清楚 在哪 个 层次 上具 有 共性 ,哪 个 层 次 上具 有 特 殊性,并且 必 须时 时提 醒 自己 ,什 么样 的宪 政 体制 最符 合 特定 社会 的 需要 。  相似文献   

1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宪政建设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大代表制度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改革和完善了选举制度;扩大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健全了地方各级人大的组织体系;制定了人大的工作制度等等。但随着实践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仍需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尤其是要完善人大制度及其常委会的各项职能,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宪政是现代社会的标志,宪政和社会主义共生、兼容.社会主义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先进形态,蕴涵人权、自由、民主和法治等价值理念,以依法治国和宪法制度为"纲",以人民主权和人权自由为"本".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制度体系发端、根植于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构筑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宪政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立足国情,与时俱进,我国宪政建设应在宪政观念、宪政制度和宪政实践三重路径中不断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宪政制度是西方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演化的结果。从救亡图强的目的出发 ,近代中国在学习宪政的过程中 ,未能深入分析宪政的涵义及其产生和存在的历史背景 ,而是将宪政作为救国图强的必经之路 ,进而甚至将宪政制度本身作为追求的目的 ,而忽视了近代中国缺少宪政制度存在的必要条件 ,因而注定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8.
宪法与宪政     
宪政就是民主政治,它包含民主、法治、人权三个基本要素。实现民主,厉行法治,保障人权,是全人类必然要走的共同道路,它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我国现行宪法有关民主、法治、人权的规定,体现了宪政精神,反映了中国宪政的历史进程。要实现宪政理想,关键是保障宪法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论民主与宪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国利 《江汉论坛》2003,2(9):56-60
宪政即民主是我国长期流行的一个观点。本文通过对民主与宪政历史、内容等问题的探讨,认为民主与宪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渊源、内涵、价值取向和人性预设。民主是一种有关主权归属的理论,价值取向偏于平等,蕴含着人性善的假定;宪政是一种有关控制国家权力的理论,以自由为其价值取向,蕴含着人性恶的假定。在某些方面,民主与宪政存在紧张关系,但两者更多的是一种相互补缺、矫正和强化支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试论宪政制度的确立及在中国的有效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首先依宪治国。宪法是宪政的前提 ,宪政则是宪法的实施。发达国家在推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运行体制同时 ,在积极构架一系列的制度保证宪政的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 ,同样需要依宪法治国 ,实施宪法 ,使宪法转化民主的宪政 ,达到规范国家权力 ,保障人权 ,推动市场经济向前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