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追忆了作者多年前访求安多藏区一些土司家族谱的往事,对《安多藏区土司家族谱辑录研究》一书中几种家族谱的来源、收藏作了介绍,间及一些土司家族兴亡盛衰的追踪。希望这几份少数民族土司家族谱的整理刊布,能为治西北之学的同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杂谷土司曾是清初嘉绒各部中势力最大的土司。乾隆年间发生的清地方官员灭杂谷土司的杂谷事件,不仅对第二次金川之役有一定影响,而且对“理番四土”土司的最后形成及嘉绒地区的政治、社会、经济的变化都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介于两次金川之役之间的杂谷事件,无论耗时、耗资都远不及金川之役,所以一直未引起史家们的重视。本文在此拟对杂谷土司世系及杂谷事件的影响作一探讨,以期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3.
青海土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封建王朝对中国西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统治制度。土司制度在青海土族地区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本文就青海土族地区的土司制度的渊源、特点、当地土司的概况及其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元明时期是广西壮族土司制度正式确立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王朝中央间接统治和壮族土司以其故俗世袭统治的双轨式管理体制下,壮族土司统治区的农业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成就之取得,一方面是缘于王朝中央为强化其于壮族土司统治区的封建统治和各个壮族土司政权为巩固其世袭统治地位而在思想上对地域农业开发的重视,另一方面是缘于王朝中央和壮族土司为达到巩固统治之目的而采取的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壮族土司统治区农业经济的开发,一方面为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夯实和强化了壮族土司制度统治的根基,使得壮族土司制度在元明时代得以正式确立和全面发展,进而达到它的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5.
连城鲁土司述略李向德一连城鲁土司概况连城鲁土司,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影响较大,持续较长,土司制度较完善的土司。其始祖名脱欢,系蒙古族,元朝皇室后裔,元仁宗皇庆2年(1313年)晋爵安定王兼平章政事。元朝灭亡后,率部流落于河湟一带。明洪武3年(1370年...  相似文献   

6.
恩施土司城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恩施市西北的对山湾,占地300余亩,距市中心1.5公里。“恩施土司城”由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题写,是昔日土司王宫的再现。恩施土司城主要分民族文化展示区、宗教文化展示区、休闲娱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土司鲁氏家族是西北地区著名的土司家族 ,从明初归附到民国改土归流维系了五百多年的历史。对西北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过重大的影响。鲁氏家族的宗教信仰是其家族得到长期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结合史料对鲁氏家族宗教信仰特点进行了分析 ,进一步论述了其宗教信仰背后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明清时期反映颇多的土目生存形态进行初步探讨之后认为,家族村社之间械斗、土司武力扫荡和土民不满造成土目天生具有极强防范心理以及叛逆行为的表象,土司夫人与土目的性政治关系、土司之女与另一土司治下土目的政治婚姻、土舍与另一土司治下土目军政联络只是寻求政治归属一种必然反映,此种归属决定土舍集团并非为土司婚姻群体的唯一来源。政治利益驱使土目在对土司极尽讨好之能事的同时对土民采取压服的态度,土司区的封闭、淡漠科举制度致使土目难有仕进之机,所以废立土司、夺土司之印甚至取土司之位而代之就成了土目一生追求的最高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9.
瞻对(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藏名呷绒,地处自治州的中部,东邻道孚、炉霍,南接理塘,西连白玉,北达甘孜。全县纵横四、五百里,雅砻江自西北流入,纵贯全境。大江两岸山峦起伏,形势险要,在河谷地带适于农牧,藏族人民世代生活于此。清康熙三十九年,四川提督康希顺在平定打箭炉营官杀死明正土司之乱以后,陆续在藏区设立土司,直到雍正时已设大小土司128员,瞻对原设三个土司,(即中瞻对茹长官司,上瞻对谷纳土千户,下瞻对安抚司)。乾隆十一年,增  相似文献   

10.
李宗放 《民族学刊》2018,9(2):25-34, 103-105
元代至明嘉靖中期没有“土司”名称,嘉靖四十一年才出现“土司”名称。嘉靖、隆庆时土司是对武职个体的专称,在四川、贵州少数地方使用。明嘉靖至万历时,土司、土官区别明显,土司主要指属兵部的武职带“司”的职衔、衙门和官员,土官指属于吏部的文职。万历至天启、崇祯时,土司扩大为武职、文职的统称。清承明制,只是兵部所辖武职称土司,吏部所辖文职称土官。明代湖广、四川、贵州、云南、两广使用土司名称,东北诸夷、西北诸夷和属番的同类职衔没使用土司名称。清乾隆时,土司使用范围增加了甘肃、青海、西藏的土司。因此,把元明清王朝在民族地区以各族首领为世袭土职的统治制度称为土官土司制度更准确,称为土司制度不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