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语“朝三暮四”,人人皆知其意为反复无常。然究其出典,则来自《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在《辞海》“朝三暮四”词条中,谓此典原意乃以诈术欺人,而今喻反复无常。实则庄子更有结语在后:“是以圣人和之以是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新词在生活中普遍使用。网络新新词的使用也伴随着大众舆论日益增加,其中与传统成语形式相似的词语,如“人艰不拆”、“不明觉厉”等被称为“网络成语”。这些“网络成语”的产生来源、特点、界定与传统成语大不相同,本文主要以这些角度为切入点对“网络成语”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毛遂自荐”的故事妇孺皆知,大家耳熟能详,但知道“毛遂自刎”的人并不多。由于毛遂促成了楚国与赵国“合纵抗秦”的大计,挫败了秦军的侵犯,从而赢得了赵相平原君的赏识。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公元前256年),燕国派大将栗腹大举进犯赵国,由于平原君没有认识到毛遂只是一个外交人才,并非带兵打仗的“将才”,力荐毛遂统率大军前往御敌,结果昌都一战,被栗腹杀得片甲不留,毛遂满腔羞愤,最终招致“悲剧的发生。毛遂从“自荐”到“自刎”,很有现实教育意义,它告诉领导者在人才使用上要用其长而避其短。  相似文献   

4.
植物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单株植物生长时,显得黯然、单调,缺乏生机;当与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它们却茂密、簇拥,生机盎然。植物界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翻一翻中外人才史,不难发现,人才成长中也有许许多多类似于此的“人才群”现象。因此,亦可把这种“人才群”现象称为人才的“共生效应”。给它下个贴切的定义,人才共生效应,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一个民族、地区、家氏,通过高能为核、师徒、血缘等方式,人才呈高密度集或接代出现的社会现象。以共生途径标准,人才共生有两种基本形式:人才链和人才团。剖析这两种共生形式,将使我们茅塞顿开,获得许多新的启迪。 一、人才链使人才代代相传 人才链,是指同类型人才按血缘型或师徒型方式,连续两代以上出现的共生现象。  相似文献   

5.
国文 《人才瞭望》2014,(3):13-13
“血气方刚”是个常用成语.现在的成语词典,一般把这个“方”解释为“开始”“正”,说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其实,对这个“方”的解释,是一个沿用了多年的错误.  相似文献   

6.
何为拍马?古书上曰谄,曰媚,曰阿谀,曰容悦,老百姓通俗的说法叫“拍马屁”,简称拍马。按说这是一种卑污的品格,历来为国人不耻,责骂鞭笞之声,不绝于史。然而骂归骂,这种角色,始终没有“绝”后,直到今天仍时时闪现,于是乎人们今天还在骂。然而,这么一路骂下来,能把他们骂倒、骂绝吗?显然不能。 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拍马”之所  相似文献   

7.
吴成 《人才开发》2004,(3):34-34
古人云:“国有三患,一曰有贤不知,二曰知贤不用,三曰用贤不信”、“为政之本在于任贤”。可见,人才对于一个国家兴衰来说是何等的重要!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为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今年是落实年。贯彻党的人才政策,说到底关键还在于抓落实。 抓落实就要全面理解人才的含义。辞书上说,人才是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或本事的人。现代人说,人才是具有创新能力,能创造新财富的人。我国人才学专  相似文献   

8.
缪进鸿 《人才开发》2004,(12):42-43
从"楚材晋用"说开去 2003年底,当时已102岁高龄的心理学家、原杭州大学名誉校长陈立老先生,在临终前3个月,坐在轮椅上问我:"为什么'唯楚有材,唯晋用之'呢?"我当时未作回答。于是陈老先生告诉我:这可能是因为当时晋国的商贾力量强大,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富强,所以能吸引楚国人才,能用楚国人才(大意)。陈老先生所言也道破了美  相似文献   

9.
时下一些改制企业在想方设法盘活“有形”存量资产的同时。却忽略了对人才“资产”的盘活,造成了无形“资产”的浪费。此现象值得重视。 改制的目的,就是要使企业充满活力。要做到这一点,企业既要“物尽所用”,更要“人尽其才”。我们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积累了多方面的人才存量“资产”:有精通业务的经营管理人才,有创造了“第一生产力”的科技人才,更有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际操作人……我们要弄清人才“资产”和生产“资产”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才“资产”和生产“资产”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才“资产”在生产经营中的潜力,保证人才“资产”合理调配,使企业的人才存量“资产”活起来,让有形与无形,资产并驾齐驱闯市场。  相似文献   

10.
“毛遂自荐”的故事妇孺皆知,大家耳熟能详,但知道“毛遂自刎”的人并不多。由于毛遂促成了楚国与赵国“合纵抗秦”的大计,挫败了秦军的侵犯,从而赢得了赵相平原君的赏识。  相似文献   

11.
梅雪 《人才开发》2001,(4):32-32
现代人事管理中存在一个让人习以为常的怪现象——“专而优则仕”。即用“做官”或“升官”来吸引、奖励、提升有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让他们专职或兼职地担任行政职务。单位认为此举是对人才的重用,而人才也视之为自身价值的体现。然而殊不知,在这种单位与人才双方都满意的表象背后。隐藏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说到用人,自古及今,一般都会联想到官职。多少年来“学而优则仕”观念根深蒂固,致使在用人上走入“人才就要当官,当官才算人才是,官越大才越高”的官本位误区。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进入干部系列,才能得到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解决房子、票子、位子、车子、儿子等各种待遇问题。 有没有办法使人们不挤官道这座“独木桥”呢?辽宁省东宇集团实施“两条人才并行线”的办法,作了有益的尝试。报载“东宇”在企业内部相应组建了“企业家团队”、“专家团队”、“技师团队”三大团队级别,受相同级别的待  相似文献   

13.
聂新 《人才瞭望》2016,(17):55-55
“人尽可夫”不是你以为的那个意思。雍姬……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传·桓公十五年》。  相似文献   

14.
据报载:湖北大冶市一位引进的唯一的高级工程师,却遭遇到当年被人抢来,日后7年失业的尴尬,读此消息,叫人心情沉重,感慨颇多。 如今,各地都在重视人才,寻找人才,呼唤人才,培养人才,招聘人才,启用人才,可为什么大冶的高工会失业而无人问津呢?或许,原因有多方面,但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人为“梗塞”,导致贻误人才。报道称:从1997年就这位高工的尴尬境遇,大冶两位领导作出了“请人事部门解决”和“请地矿局酌情解决”的批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人才竞争的加剧,许多人又提出了“相马不如赛马”或“要赛马不要相马”论,由此引发了“相马”与“赛马”利弊得失之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鉴于此,笔者在此谈点自己粗浅的看法。一、“相马”式选才的利弊“相马”式选才,就是由个人或组织通过观察、识别、审核、推测来鉴别人才、选拔人才。自古以来,凡能识人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繁荣,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用人单位也抬高了门坎。由于观念陈旧,有些单位和企业把包括“怪才“”偏才”在内的特殊人才拒之门外,造成人才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怪才”、“偏才”不是全才,往往被认为“边缘人”,很难与社会合拍。然而,人才区别于庸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个性鲜明,他们往往独立持行,似乎不那么好管,不那么容易随波逐流,许多用人单位接受不了他们的个性,难以发挥他们的特长;容忍不了他们的缺点,也不可能欣赏他们的特点。对于一个求贤若渴的领导者来说,应该有一种对人才由衷的敬爱之…  相似文献   

17.
在干部考察工作中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单位“一把手”明明知道班子某成员有明显不足,且与自己心存芥蒂,却向组织部门力陈该成员的种种“政绩”,拔高其德才素质,推荐易地委以重任。 对于这种“曲意推荐”,人们往往为其“举贤不避嫌”之坦荡胸襟所折服,一旦揭去“曲意推荐”之面纱,便可见其初衷。一日“兴利”。领导干部的配备是受职数限制的,可谓一张凳子一个人。那些言听计从的心腹常常由于职数关系而坐不上凳子,聪明的主帅煞费一番苦心后。推荐心存不和者易地高就,一旦“歪打正着”。既落得宽宏大度之美德,又可标榜为“善于发现人才”,还可为唯命是从者腾张凳子,岂不是最大的“兴利”?二曰“除弊”。由于一把手觉得这种人老是与自己碰碰磕磕,办起事来碍手碍脚,说不定上级领导对本班子还有不够团结、不够协调之感,这是大忌。再者,既便是委以重任量他也挑不动,或许跌得“鼻青眼肿”,  相似文献   

18.
当今的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作为《人才开发》,要在刊物林立中求得发展。成为各类人才的向导、各级领导用才的参谋,我认为,今后在贴近读者方面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反映要“快”。就是说,刊物要紧紧围绕“向导”、“参谋”这个主题,紧扣社会现实,紧密联系人才实际,紧跟时代脚步,及时刊登一些有分量的文章。尤其是在人才的培养、选拔、开发等问题的探讨上更要结合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实际,求深,  相似文献   

19.
党校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本质上、目的上、内容上、形式上的高度契合充分表明,党校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工作优势,理应成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20.
秦仪 《人才开发》2002,(8):40-41
“海归派”是近两年媒体最热衷使用的新名词之一,最初“海归派”是指那些出国求学归来,在国内创业的科技人才,尤其是活跃在高科技前沿的互联网、IT领域的人才;现在“海归派”有泛化趋势,比如足球明星有“海归派”,演艺界人士有“海归派”,证券股市人士有“海归派”等等,到底什么才是“海归派”?本人认为“海归派”是指那些具有在国外生活、求学、工作经历,通晓国际规则,回到国内仍喜欢沿用国际规则行事的人。这样定义只是为了更好地和所谓的“本土派”相区分。一般意义上,“本土派”就是指在国内土生土长,受中国文化熏陶较深的人才。在这场“海归派”与“本土派”的大讨论中,事实上蕴藏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