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7-25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家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紧密契合,党的建设同样是治理的过程。党的十九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开启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时代,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基层既是治理的重点,也是治理的难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基于现代化的目标建构科学合理、健全完备、相互衔接的基层党组织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实践表明,实现基层党组织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要前提是要秉持理念的现代化;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治理的科学化、推进治理的法治化,增强治理的制度化、提升治理的民主化、拓展治理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3.
高校基层党组织担负着树牢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任。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需要科学的组织力结构、富有主体性的党员和相应功能的有效实现。以结构功能主义为视角,从结构、主体和功能三个层面深入探析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在逻辑,从而明晰我们需要从优化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要素、生成完善的组织力结构,发挥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主体的政治主体性等途径,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相似文献
4.
薛小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106-117
组织力建设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应从基层管理和服务民众两条逻辑路径寻求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加强思想引领力、管理覆盖力和经济发展力建设,强化城镇化进程中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和领导能力、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动态教育管理服务机制、因地制宜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以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筑基赋能。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群众组织力提升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升基层党组织群众组织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要求,有其独特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进入新时代,提升基层党组织群众组织力的现实场域在经济基础、制度体系、党员数量和新媒体技术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由于社会环境改变、主观意识偏差、个别基层干部脱离群众等原因也带来了一些现实挑战.通过健全责任监督机制、加强党员和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等策略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是夯实我党执政兴国根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7.
张爱艾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9):194-198
在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是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的创新过程。基层治理的创新,不仅需要对民众的组织整合,也需要信息的有效传播,其路径在于提升组织力。中国共产党引领基层治理提升组织力在建党百年的历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党群关系是主线,群众路线是核心机制。基层的"善治"既需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民众的有效组织,也需要加强有效的传播机制。有效的组织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有效路径,通过有效的组织与传播,实现中国共产党对群众的组织、动员、整合和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信任、共识、参与,实现治理与自治的契合,从而探索中国共产党引领基层治理提升组织力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指农村党组织对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众进行领导、引领、组织、号召和整合的能力,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号召力的重要来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弱化、组织功能淡化、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新时代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应以强化政治领导力为统领,加强自我管理,致力于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9.
江先锋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1):100-103
“海归”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做好这一群体的引导服务工作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
要职责,但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引导能力不足、服务功能不优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积极推进“海归”教师的引导服务工作,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不断强化政治引领功能,激活发展动能和提升服务效能,从价值观念引领、职业发展
促进和激励关怀帮扶等方面进行机制构建,从而顺应新时代党建总要求,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夯实党执
政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0.
组织认同是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概念。所谓党员对党组织认同是指党员在行为与观念诸多方面与党组织具有一致性,觉得自己在党组织中既有责任感,也有归属和依赖感,以及在这种心理基础上表现出的对党组织活动尽心尽力的行为结果。引入差异论、信息论和资源论三种理论来分析组织认同形成的过程,并据此提出了提高高校党员组织认同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关系到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国家政权根基的稳固。基于政党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地位以及基层治理中群众性缺乏的困境,运用群众路线的分析视角,剖析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效实现路径与机制。通过对陕西省石泉县“书记民情三本账”制度运行的研究表明:基层党组织为破解悬浮化的困境,聚焦和回应基层群众需求,构建了党组织统揽全局、跨部门协同、群众共治的治理结构,通过自下而上地收集与界定问题来启动治理流程,建立以有效回应和群众参与为导向的基层治理机制,实现了自上而下的治理资源供给与自下而上的治理需求的有效互动,推进了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要坚持以回应和参与为导向,以群众路线制度为载体,充分将党的基层组织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范建明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6):1-3
实现中国执政党的现代化,既要参照国外政党发展的经验,更要立足于中国的社会与政治实际,逐渐完成党的思想理论、组织结构、各项制度、执政方式的现代演变。 相似文献
13.
唐旭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1):63-74
国有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是推动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健康运行的必然要求。但国有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传统路径面临践行主体不明、践行规则不清、践行责任不显等现实困境。通过利他-利己一致性的分析框架可知,利己定位不准、不同性质企业社会责任被混淆,以及利他-利己行为未实现动态平衡是造成国有企业践行社会责任面临诸多困境的根源。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发现,国有企业党组织是践行社会责任的最优载体。基于此,确立“主辅相成”的践行主体、明确“条理清晰”的践行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践行责任,是国有企业党组织践行社会责任的理性路径,也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党执政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宗基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94-99
民间组织的兴起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民间组织的发展对党执政具有双重影响:有利于巩固执政基础,优化执政环境,改善执政形象,推进决策民主化;但同时也增加了党整合社会关系的难度,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党应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将多样化民间组织的价值追求纳入党现行的政治体系之内;同时建立、健全党与民间组织的沟通机制,实现双方的良性互动,从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5.
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地位、作用与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丽榕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3):116-120
引入现代学习型组织理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形势下增强高校党建工作活力和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要求。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既要继承层级制管理的优良传统,又要吸收现代学习型组织理论关于五项修炼的精髓,形成符合党建工作规律与高校特点的学习型组织。 相似文献
16.
刘苏敏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4):14-16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在要求。围绕地方高校的科学发展,阐述了加强其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在分析影响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因素的基础上,就加强地方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主要途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张永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31-33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的新论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三型"之间是辩证依存、理论自洽、逻辑统一的关系,高校党组织要科学解读和准确把握其基本内涵和逻辑关系,构建可学、可塑、可建的体系化的、具有高校特色的"三型"党组织范式,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院(系)级党组织考核评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高等学校院(系)级党组织工作考核评估,对于发挥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提升学校党建工作水平,促进院(系)又好又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等学校院(系)级党组织工作的考核评估尚存在考核评估标准不完善、考核机制不够健全、考核方法不够科学等问题。可通过确立构建考核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等基本原则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探索科学的考核方法,构建完善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等,对高等学校院(系)级党组织进行科学的考核评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