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助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现代文学突破了"从五四谈起"的起源上限,拓展了学科时空领域,缓解了学科焦虑,超越左翼文学史观的局限,发现了现代文学的"多种现代性",形成了众声喧哗的研究局面。"十七年文学"改变了情感化、政治化的简单视角,分析文学成规显形与隐形的规则,致力于还原历史情境,转变为两个时代的平等对话,获得了鲜明的文学史意识。"重返八十年代"解构了文学叙述成规,以历史的后见之明,展示流行概念和范畴的背景、条件和关系,探求文学制度再生产的历史性。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及"谱系学"方法的引入,使现当代文学研究实现了研究"范式"的转换。但是,"知识考古学"滑入犬儒主义与失去道德责任的危险,以及它在现实操作层面上的局限性,是我们运用"知识考古学"进行文学研究所必须警惕的。  相似文献   

2.
荒野内涵演变历时弥久,故对其概念解读复杂而矛盾。尤其是20世纪以来,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探究现代荒野内涵,现代荒野理念随之形成;1964年《荒野法案》的颁布进一步从法治层面上界定了荒野一词的概念,随后不同群体围绕荒野内涵展开的大量辩论更是从内容上丰富和拓展了其函义。对荒野内涵的解构和延伸不仅反映了人类思想的变革,也体现了对生态环境认知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法国后现代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20世纪60年代末的著述《知识考古学》中创造性地应用"话语"的概念探讨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而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并推广的"世界遗产"运动在40年的多层次实践中也改造并形塑了国际与国内层面上带有异质性及历史化的"文化遗产话语"。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这一"话语"视角对理解与反思"文化遗产"话语在国际、国内语境中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具有启发意义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借助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现代文学突破了"从五四谈起"的起源上限,拓展了学科时空领域,缓解了学科焦虑,超越左翼文学史观的局限,发现了现代文学的"多种现代性",形成了众声喧哗的研究局面。"十七年文学"改变了情感化、政治化的简单视角,分析文学成规显形与隐形的规则,致力于还原历史情境,转变为两个时代的平等对话,获得了鲜明的文学史意识。"重返八十年代"解构了文学叙述成规,以历史的后见之明,展示流行概念和范畴的背景、条件和关系,探求文学制度再生产的历史性。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及"谱系学"方法的引入,使现当代文学研究实现了研究"范式"的转换。但是,"知识考古学"滑入犬儒主义与失去道德责任的危险,以及它在现实操作层面上的局限性,是我们运用"知识考古学"进行文学研究所必须警惕的。  相似文献   

5.
米歇尔·福柯对知识生产中"认识型"的分析来自于对"人文科学诞生"的思考。通过对三个不同的、彼此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的领域(语法、自然历史和财富分析)在17和18世纪中期发生的一系列变迁的分析,福柯指出在西方社会的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勾勒其文化的认识构型,即"认识型",它是某种学科话语在一定时期产生的可能条件,是不同理论和辩论生成的可能条件。知识的生产围绕着不同的"认识型"原则来组织,这些原则透过不同的话语实践得以体现。换句话说,"词与物"(或"能指"与"所指")间的构合通过"话语实践"来进行。"认识型"及其"话语实践"成了理解知识的格栅。这种理解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以及文化的自我认知与生产。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以后,考古学知识方式对文艺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对文艺起源和原始文艺研究的科学命题设立和知识谱系化做出了巨大的学科突出贡献。当考古学知识方式逾越了亚里士多德传统和19世纪盛行的线性进化主义思潮以后,就给文艺学知识域带来了新的知识路向以及文艺起源问题的科学性重建,真正属于学科进展中的革命性转折。所以,在我们进行文艺人类学的知识推进过程中,必须要认真反思考古学知识方式的意义、作用和事态真相。  相似文献   

7.
出现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影响了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领域 ,也由此出现了一批后现代社会理论家 ,福柯便是其中之一。福柯与一般的后现代理论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独特的研究视角 :知识考古学。本文即以他的《知识考古学》为基点 ,阐释知识考古学的基本含义、基本原理及其体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福柯从知识考古学出发,对科学作了新的诠释。他摒弃了传统认识论的研究框架,独辟蹊径地从话语实践的角度考察科学。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反科学",他否定了科学的真理性、进步性,也否定了主体对于科学的建构作用,从而彻底解构了传统的科学认识论,最终将科学知识归为一种"知识型"支配下的话语游戏。  相似文献   

9.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史记·赵世家》与《左传》的记载中展示出两种不同面貌,前者为英雄神话,传递出大复仇的意义;后者则呈现为一场包含着通奸、诬告和利益的暗中转移的政治阴谋。在不以历史真相为诉求对象的意义上,通过对两种叙事中不同策略的分析,可以分辨出专注于人物命运的叙事策略和专注于事件进程的叙事策略,而前者在历史上的传播远比后者成功。在对两种策略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与权力运作机制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只有将话语与实践相联系,才能从历史陈述中间获得有价值的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10.
笛卡尔以来,主体问题始终是现代哲学最为核心的问题。但是,从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开始,主体已经声名狼藉,主体哲学的范式被视为陈腐过时了,传统的主体之争已经没有意义,无论语言是第一位,或者自我意识的个体优先,这两个范式中的任何一个都凸现和遮蔽着什么,将这两者联系起来或者寻找一种介于这两种范式之间的思路倒是可能的,如米歇尔福柯之路。  相似文献   

11.
韦勒克在其《批评的概念》一书中,集中体现了他的纯历史主义批评观,即追求文学的总体意义和统一性,注重对文学概念本源和连续性的探求。而福柯通过以主体的非中心化与历史的非连续性为理论核心的知识考古学,实现了对韦勒克批评观的解构。  相似文献   

12.
福柯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代表.《知识考古学》比较集中的阐述了他的后现代历史观.他拒绝传统实在论的历史客观性,认为历史客观性只是话语建构而成的,不存在跨知识型的客观性,只能在特定的知识型或认识阈中谈论它才有意义;历史主体只是一个变项,或者说是一个陈述变项的整体派生出来的功能和可能的位置的游戏而已.传统线性连续的和进步的历史观是在现代知识型这种特定的框架中,将充满断裂、歧义、分岔的历史重新装配成的神话.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说时代研究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文明探源"、传说时代历史研究现在是个热点,但是问题明显:一是传统考古学理论、方法存在重要缺失,考古材料不能为学者很好地"消化";二是研究者普遍缺少实证精神,不够科学;三是传统历史学者不懂考古学,无法正确利用考古学成果和考古材料;四是研究者大都没有系统、深入地研究有关中国传说时代历史的古代神话及传说资料.这些问题已经导致也必然导致中国传说时代历史研究及相关认识出现混乱以至怪象,导致所有的研究成果加在一起可能归零或者成为负数.为此,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相似文献   

14.
当代法国批评家福柯"知识考古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旨在研究"陈述"、"话语"、"档案"和"话语实践",北美华裔批评家的文化翻译研究几乎都可以说是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文本化。它能教会我们将"知识考古学"与中国现代性想象实践有机结合的具体方法,指引着我们在翻译研究中如何苦心挖掘"宏大叙事"虚掩之下的"非连续性和脆弱性"、"差异性"和"动态性",对浮光略影的"翻译描写"和当然的"翻译研究结论"予以质疑和批判,有效实现"问题意识",为译介学研究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明探源、传说时代历史研究现在是个热点,但是问题明显:一是传统考古学理论、方法存在重要缺失,考古材料不能为学者很好地消化;二是研究者普遍缺少实证精神,不够科学;三是传统历史学者不懂考古学,无法正确利用考古学成果和考古材料;四是研究者大都没有系统、深入地研究有关中国传说时代历史的古代神话及传说资料。这些问题已经导致也必然导致中国传说时代历史研究及相关认识出现混乱以至怪象,导致所有的研究成果加在一起可能归零或者成为负数。为此,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相似文献   

16.
历史记忆问题主要缘起于后现代文化的各种历史终结话语,实质上是作为宏大叙事被解构之后、形态尚未成型的历史知识型.通常认为,新历史主义思潮在史学层面解构历史意义的再现形式,在文学层面建构历史意识的分析模式,在理论层面呈现文化史的诗学空间.本文考察文化诗学视域中的历史记忆作为“叙述形式”问题之缘起,分析它作为“视域行动”效果之实质,以及探讨它作为“活态历史”意识之导向.  相似文献   

17.
媒介考古学从电影考古学对早期电影器物的重新发现中受到启发,主要受到“法国年鉴派”从研究“电影中的历史”转向“历史中的电影”观念以及福柯“知识考古学”和“谱系学”方法打断了历史的连续性链条的影响。对“深层时间”的探寻、对电影本身“多样性和异质性”的书写,均体现出西方人对传统媒介史虚无化的担忧,进一步延伸到对人的主体性追求的怀疑。借助于中国传统哲学(间性论),提出“机会”—媒介物—“机器”的循环模型,可以有效消解如下困惑:间性思想排斥人-物分离的形而上学思想,强调人、心、物之间“相几”的生态观念,使断裂的媒介史得以缝合;“物我齐一、物我两忘”的媒介艺术观使“失败”的媒介物得以持续鲜活;对“道”的体认使实体哲学中人的“身心错配”问题得以治愈。  相似文献   

18.
大禹传说在我国各地流传,而山西的大禹传说自有特色。山西民间认为夏县禹王乡是大禹建都的地方。在山西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夏禹传说,呈现出外来传说与本地传说共生的形态。夏禹传说在结合当地自然、人文风物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传说生产机制。山西夏县禹王乡流传的夏禹传说,与禹王城遗址、禹王庙等景观相交融,在传说原语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传说景观反向建构着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历史记忆,成为民间大禹传说生存与传播的文化展示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三边工程"是不尽合理却又切实存在的问题。从"三边工程"的招投标及其管理方法、合同履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入手,探讨了如何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地管控,以实现建设项目的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秦典籍少有对圭的形制的描述,后世所见多是历代学者根据典籍及传世品加以想象绘制而成。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后,大量出土资料为圭形制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考古研究发现流行于西周的玉柄形器的功能应为某种仪仗类用玉,代表使用者的权力、身份或地位等,应为典籍所载“圭”类瑞玉之一。而盛行于西周的组合玉柄形器无论从尺寸、镶嵌,还是外部鞘饰看都与《考工记·玉人》所记载"命圭"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