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与实践创新,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国内提出要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国际上则大力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由此中国传统的和谐观念在21世纪初上升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崭新范畴,从而也为我们确立富有时代内涵的进步和平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和平哲学提供了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2.
谚语通常被认为是语言的活化石,能够揭示语言蕴藏的社会文化内涵。本文讨论和分析了乌兹别克谚语的语言特点和内容特点,重点整理和翻译了40多条以爱国爱和平为主题的谚语,以此考察乌兹别克谚语所反映的爱国和平观。研究发现乌兹别克族的民间谚语不仅推崇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热爱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强调国家和平安定对人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和平与战争是历史上哲学家一直关心和思考的问题。康德、尼采和老子关于和平与战争的思想分别在东西方哲学史上具有代表性。康德从理性出发,构建了一个普遍法制的公民社会,认为人类将随着理性的不断进步最终实现永久和平。尼采从权力意志出发,肯定战争才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和平只是由于力量均衡导致的暂时状态。康德与尼采关于和平与战争的思想之间存在张力,这种张力因双方出发点迥异而很难得到化解。与康德和尼采不同,老子主张“道法自然”“为而不争”,提供了解决和平与战争问题的另一条路径。探索这条路径一方面有助于平衡康德与尼采之间的张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东西方哲学在关于是否通过肯定人的主体性来解决和平与战争的问题上存在着另一种张力。在当今人类依然面临战争的毁灭性威胁的背景下,东西方哲学亟需展开一场关于和平与战争的深层对话,从而确保人类的持久和平与繁荣。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干,以佛教、道教为其两个重要分支构成的。三家均有其各自的战争和平观。总结儒、释、道三家的战争和平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但具有现实借鉴意义,而且也具有学术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与"和平教育"相关的人性论争执主要集中在暴力是否源于人的本性上。不同于暴力源于人类本性的传统看法,和平主义者坚持认为暴力源于社会和制度原因,并非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澄清人的非暴力本性,有助于阐明"和平教育"的作用机理,提醒人们重视教育可能加剧冲突、诱发暴力的负面影响。教育要发挥促进人类永久和平的功能,需要重新定位学校角色,以培育和平文化为核心,推动和平教育在学校的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6.
当代世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文明对抗愈演愈烈,以康德为代表的启蒙理性所倡导的和平理念似乎与今天的人类渐行渐远,难道理性乃至启蒙理性出了问题?勒维纳斯起而反思康德的和平观。归纳起来看,勒维纳斯和康德在和平观上存在四个方面的尖锐对立:在和平的起点上,康德认为和平始于公民社会,而勒维纳斯则诉诸前自然状态;在和平的根据上,康德认为其基础在于理性和自然的合目的性,而勒维纳斯则归之于脸和他者;在和平的实施与人的道德(善)之间的关系上,康德认为人类的进步与道德的提升没有任何关系,而勒维纳斯则指出,没有善就无所谓和平;对于和平的核心概念,如相邻性、好客等等,康德将其认作有限的权利,而勒维纳斯则把它们视为无限的责任。如果换个角度来看,这些对立与其说是对立,不如说是补充和深化。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把勒维纳斯的“好客”理论变成康德“和平论”的基础,是否就万事大吉了呢?文明之间是否会从对抗走向对话?从解构理论的立场上剖析,勒维纳斯的和平观也蕴涵着另一种危险。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德性教育思想背后的哲学基础是本体论思维方式和理性至上的人性论,其理论内涵是依据城邦共同体所需要的德性来塑造个体,以使其成长为城邦所需要的公民。这一理论内涵具有两个根本特征:一是按照城邦共同体的要求,寻找最能维护共同体正常运行的德性;二是按照理想德性的标准和要求来塑造、培养个体,以使其成长为城邦所需要的公民。  相似文献   

8.
现代西方哲学相比较于传统西方哲学而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三个方面的表现可归结为一条,即消除旧意志观,确立新意志观。  相似文献   

9.
作为墨家学派创始人的墨子是广为人知的,但作为和鲁 班齐名的古代著名工匠和军事建筑家的墨子,则鲜为人知。墨子在小城防守方面的贡献,既 有理论又有实践,在中国军事史和中国建筑史上都应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和平是一个古老又永恒的主题,可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战争的阴霾一直笼罩世间;到了当代,战争之火没有熄灭,反而时有点燃。为了让和平永驻世界,政治家用流血的双脚行进在通向和平之路的荆棘中;殚精竭虑、苦思冥想世界和平的大计,丰富了人类思想的太空。汉斯·摩根索(1904—1980年)是国际关系理论大师,“权力政治学派”的缔造  相似文献   

11.
墨子教育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墨子的教育思想很有特色.他把"王公大人"与"匹夫徒步之士"当做教育对象,把培养"贤士"或"兼士"作为教育目的,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重视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贵义"与"重利"相统一的道德教育思想,提倡"言必信,行必果"及"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道德风尚,首倡合其志功而观之的检验行为的道德标准,强调因材施教和强力从事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2.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惟一把"爱"与"义"的人道精神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上的思想家。尊天立教、兼爱世人是墨子学说的灵魂。墨子理解意识中那个具有正义属性并平等地兼爱世人的神明,被设定为至高无上的权威,由此,社会正义原则和人与人平等互爱的原则成为墨氏宗教的基本信条。墨氏试图以此引导人类在纷争中寻求和解。在中国文化圈内,墨子的宗教理念对儒学中讲尊卑、亲疏的等差之爱是一种成功的反拨,对王权至上的政治理念也构成了挑战。在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中,墨子的宗教观可与基督教文化相沟通。  相似文献   

13.
节用是墨子的一个基本的治国思想。墨子从衣、食、住、行、性、葬、乐等方面揭示了当时君主横征暴敛、奢侈荒淫的现状,并以古代圣王作对照,说明应该怎样节用。墨子的节用思想,主要是针对上层统治者来说的,是在保证下层百姓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节用;而节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能够过上"暖衣饱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墨子要实现兼爱交利的社会理想,采取的治理国家的主要方式是"尚贤"和"尚同",而"尚同"是从社会制度上实现其"尚贤"思想.尚同的思想首先关涉社会、国家的起源问题,除了天子尚无法确定是由何种方式产生,其他各级官吏实际上都是由上而下任命产生的.中国古代的专制政体或中央集权制,是建立在家族等级制度基础之上的,而墨子的尚同原则,是同他的兼爱交利思想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与家族等级制正相反.它也可以被看作是集权或专制,但与中国现实社会的专制和集权还不一样,因为其根基不同.  相似文献   

15.
兼爱、交利思想是墨子社会思想的核心,是他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办法。这一思想落到实处就是个人、家族、国家之间不分彼此。赞同这一主张的应该是那些弱势人群、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地位低下者和相对缺少知识的人。墨子的兼爱,是完全无差等的爱;在继续维持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等级社会的前提下,要求人们做到这一点,墨子学说的空想性质就体现出来了。其后学要实行他的学说,就不得不从根本上更改其思想,从而使得自己处于无法解决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6.
“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断有着坚实的哲学依据,鲜明地、深刻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革命性”与“保守性”及其二者的统一关系.具体表现在:第一,辩证法的“革命性”体现了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必然性.第二,辩证法的“保守性”体现了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必要性.第三,辩证法的“革命性”与“保守性”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统一关系体现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不能相互否定的道理.  相似文献   

17.
关于价值观的哲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观既可以说是一种以价值为对象和内容的观念 ,也可以说是认识和掌握对象世界的一种方式。价值观最本质的内容是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人与人之间通过价值选择和价值态度来传递和交换他们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在实践以及学习中形成的 ,又在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发生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样的 ,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 ,价值观必然地趋于同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当代对文化及哲学的反思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即逐渐摆脱中西文化及哲学简单两分及对立的模式,而在两者交汇与融合的视界中寻求新的反思模式。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趋向及中国现代化运动背景下进行的对文化及哲学的反思,为这种模式提供了实践基础;其次,西方哲学及其当代的演化,亦在发生认同于上述模式的迹象;再次,对中国哲学的反思和研究,则现实地指向试图整合西方哲学而后求创新、发展的道路。为此,在中西文化及哲学交汇与融合的视界中寻找一种合理的反思模式、甚至是一种新的哲学,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经济法基本原则包括经济合法原则、经济平衡原则和经济发展原则。经济法治理念强化了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法律基础,科学发展观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实现经济发展权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法益目标,“合作”、“均衡”以及“协调”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一是自觉按自然生态规律办事;二是客观评估"人"的作用;三是高度重视当代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抽象的,而是在具体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在公有与私有、全球与区域、当代与后代等矛盾之中展开的。它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