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外交语言属于政策性语言,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灵活的外交文体特点。外交语言根据外交需要表现出既明确又模糊的辩证统一性。外交语言善用礼貌、回避和主题转移等语用策略。在外交翻译过程中,应当坚持精准统一、通俗易懂、灵活主动的翻译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阐明本国政治立场,促使外交活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略论邓小平的对日外交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对日外交思想内涵丰富.中日友好是邓小平对日外交思想的重要基石;对日经济外交是其对日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既团结又斗争、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求同存异是邓小平对日外交的基本策略.邓小平对日外交的真知灼见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南北洋大臣常常是作为总理衙门的外交总代表,分担大部分外交事务,其参与外交的指导思想、外交策略、外交准则、运作方式等构成南北洋大臣参与外交的主要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围绕着"和戎外交"的指导思想和"以夷制夷"的主要策略展开的。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美国外交中 ,以“人权”为武器实现既定的外交目标是美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美国“人权外交”的由来、美国对华推行“人权外交”的事实入手 ,着重探究其深层次的文化动因 ,对全面认识美国推行“人权外交”的原因以及对我国政府思考制定长期的战略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曾纪泽是中国近代史上成功办外交的第一人,他采用的外交原则与策略既是其外交思想的重要表现,又是他在外交实践中有所成就的重要原因。其外交原则与策略主要表现为实力原则,慎待以夷制夷,力主均势外交。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成熟促进了外交政策的成熟。在外交实践中,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逐步形成、完善。他明确地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准确地阐述了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的关系;正确地制定了较为完整的外交策略和工作方法。今天,毛泽东的外交思想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50年来,伴随着对时代主题的认识和对外交策略的制定,形成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独特的外交思想和外交风格,也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三个外交时期。50年外交的得失,为我们21世纪外交战略的选择指出了科学的方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用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指导新世纪外交,积极推动伙伴关系外交,实施全方位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8.
阿马尔那时代近东大国外交研究有三个角度:外交关系研究,微观文本研究和宏观叙事研究是主要研究取向;外交制度研究,主要在外交联姻、使节制度、条约、情报交流和外交方式等方面;外交策略研究,主要是文本研究与博弈论研究。总体上看,研究的成果有限,原因在于书信翻译的滞后以及外交史对古代近东外交的排斥性。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是外交关系研究的发展方向,而填补研究空白以及整体性研究是外交制度研究的走向,文本分析研究会成为外交策略研究的主导路径。  相似文献   

9.
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和中日关系等方面整理了孙中山留给后人的外交遗产。孙中山富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色彩的外交思想和举措,对于形成科学的外交策略,采取行之有效的外交措施,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丰富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时,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邓小平运用辩论思维方法综观国际风云变幻,洞察国内外形势发展,把握当今时代特征,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外交思想。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与实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外交战略的崇高美,外交策略的智慧美,外交艺术的和谐美和外交风格的个性美。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是举世公认的杰出外交家,他的外交思想博大精深。周恩来深邃的外交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外交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而且还折射出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火花。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角度进一步探究周恩来的外交思想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论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现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形成基础、外交政策制定的出发点等问题的分析,揭示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鲜明特征,认为邓小平从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上各种力量对比变化的角度来把握中国的外交问题,对于我国外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面对近代四方陵夷的困境,《湘报》在继承传统“自强”、“和戎”等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近代西方外交观念,提出了“守约和夷的平等外交观”、“联夷抗夷的平衡外交观”和“自强制夷的实力外交观”等外交思想,利用《湘报》这个传播平台,将之传播于晚清朝野。这些具有近代意识的外交观念,对于开启民智及其日后中国现代外交意识的最后形成起到了启蒙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建国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在中国外交政策和策略等方面,表现了相当的一致性。在这些方面,后一代领导集体与前一代领导集体之间有着承继关系。当然,后一代领导集体也有新的重大的发展。其实,这种一致性衬托了当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或者说,形成了当代中国外交的传统。文章基于对50多年来中国外交的分析,归纳出中国外交的四个基本特征,这就是外交原则和政策的一贯性、外交目标的双重性、外交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外交对象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外交机构的近代化 ,体现的是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整合。辛亥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主要在于它在国家体制上有过重大变革———从封建专制制度变为资本主义政治体制。正是在资本主义政体逐步确立的过程中 ,通过对旧的外交机构进行改造 ,经过破旧立新 ,完成了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历史使命。辛亥革命不仅使中国的外交机构完全实现了近代化 ,而且使得一批专业化、技术化的新式外交官登上了外交舞台 ,开始影响中国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理念是指导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思想,是中国和平外交理念在公共外交领域的体现。与中国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发展战略相适应,中国公共外交理念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后指导民间外交的"和平共处"理念发展到改革开放后"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再发展到进入新世纪以来指导"全面公共外交"的"和谐世界"理念。在嬗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传统"和合"思想为核心的秉承"以人为本"、倡导"和谐共赢"的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理念。  相似文献   

17.
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职业外交家,顾维钧为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外交事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文章对他近半个世纪外交实践的成败得失进行梳理,总结并评析了他审时度势、恃理以折、通权达变、急难从权、言以动人、预留后路、得以偿失、超然内政等外交策术。   相似文献   

18.
日本在幕府统治时期所执行的外交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导致日本面临重重危机,最终使幕府退出了历史舞台。幕府之后的明治政府为了树立其在国内外的新形象,试图改变日本所面临的困境,由此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中日建交是其积极外交活动的第一次成功的外交行动,也是日本外交风格变化的起点。中日建交过程中体现了这种积极的因素,并推动着日本去寻求改变现状。形成这种不同于幕府的外交风格,除了明治维新的推动,还与日本的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