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石川达三<活着的士兵>与东史郎<东史郎日记>从文学与历史的不同角度记述了日本侵华战争中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事件.两部作品分别出自作家与士兵的不同之手,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谛.为中日两国在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和认识上提供了帮助,也在客观上对日本军国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战后,德日两国政要对侵略历史的态度迥然不同:一个对侵略战争性质和战争罪行坦率承认、真诚反省,一个遮遮掩掩、图谋翻案;一个编撰合格的历史教科书对下一代进行正确的战争史观教育,一个篡改历史教科书不让下一代了解历史真相;一个主动向受害国、受害民族支付巨额战争赔款,一个百般抵赖、拒不赔偿。究其原因,主要由两国的文化思想底蕴不同、两国的宗教信仰不同、两国的侵略战争历史和两国政要的个人经历不同、两国反省战争的群众基础不同、盟国对两国的战后处理和受害国对两国的态度不同、战后两国的政权基础不同、战后两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不同等七个方面的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在近现代历史上 ,在科技引进、对待西方文化等方面的态度截然不同 ,在成败效果上差异较大。研究、探讨这一时期的历史 ,应从更深一层的文化视角去看待它。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传统文化、封建经济、政治制度、民族心理的比较分析 ,揭示了近代中日两国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吸收的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4.
德日同为发动侵略战争的加害国,但在对待侵略罪行的认识上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德国的认罪赔罪是彻底的、全面的,因而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崇高敬佩。而日本却歪曲、美化侵略历史,为战争罪犯翻案。日本的举动使其在东北亚更加孤立。  相似文献   

5.
德国和日本同为二战轴心国,战后,它们对于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历史态度。一个认真反省,吸取教训,取信于世;一个百般歪曲,不思悔改,欺骗世人。这是由德、日两国不同的历史和认识所造成的结果,由此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日战争赔偿的遗留问题,采用分析与实证的方法,论述中国政府放弃赔偿是为了世界和平大义,为了中日两国的世代友好。指出日本不但不正视历史,承认战争犯罪,反而蓄意破坏和平基础,制造不良事端,给善良的中国人民造成极大损害。按照国际法关于战争赔偿的相关规定,日本理应对其不遵守约定承担责任,对中国支付战争赔偿。  相似文献   

7.
1592年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且兵锋直指中国.明政府应朝鲜请求出兵救援,经过七年时断时续的战争,中朝联军最终取得了胜利.作为古代东亚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场战争对东亚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意,源远流长的两国关系更为密切与巩固;壬辰战争后,明政府对日本一直持不信任的态度,多次拒绝其恢复邦交和贸易的要求,中日两国丧失了恢复邦交的最佳时机;战争大大恶化了朝日关系,虽然战后两国最终恢复了邦交,但战争的阴影一直影响着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德日对侵略战争历史不同态度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和日本同为二战的发动者,但在战后两国对其侵略历史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德国深刻反省羸得了欧洲及世界人民的谅解,重新融入欧洲;日本则不断否认甚至美化其发动的侵略战争。究其原因,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基础及由此形成的民族心理是其根由之一,而战后国际社会对德日军国主义和纳粹势力的改造措施、程度以及两国战后所处国际关系环境的不同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日德两国政要“二战史观”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战后日德两国政要的“二战史观”迥然不同:一个对侵略战争性质和罪行坦率承认、真诚反省,一个遮遮掩掩、图谋翻案;一个编撰合格的历史教科书对下一代进行正确的“二战史观”教育,一个篡改历史教科书不让下一代了解历史真相;一个主动向受害国受害民族支付巨额赔款,一个百般抵赖、拒不赔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两国的文化底蕴不同、两国的宗教信仰不同、两国反省战争的群众基础不同、盟国对两国的战后处理结果和受害国对两国的态度不同、近代以降两国的侵略战争历史和两国政要的个人经历不同等诸多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根据文字记载,从汉代起,中日两国就已经友好来往。但自近代以来,由于日本急于向外扩张,中日两国爆发了两次大战,这就是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时间为1894年8月1日至1895年4月17日。在甲午战争之前的20多年,日本还是一个封建国家。但经过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了近代工业化的道路。走上近代资本主义道路以后的日本,表现出强烈的对外扩张性。明治维新第2年,即1869年,日本天皇在其颁布的“御笔信”中,就扬言用武力“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日本对外扩张的第一步,就是侵略隔海相望的朝鲜。第二步,…  相似文献   

11.
从对“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形态的差异入手分析日德两种不同战争史观是一种有效途径。基督教神学的“原罪”和“救赎”意识同德国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和“批判精神”结合起来,把“罪感意识”作为道德评判的基准,依靠它来发展人的良心,正是在这种文化心理影响下,德国才能对侵略战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式的反思。在日本,伦理道德体系是建立在对天皇的“忠诚”基础之上的,国家神道、武士道是维系民族精神的有力思想武器,对天皇制国家的“忠诚”是道德和行为的最高准则,成为日本屡屡为侵略战争进行自辩的精神动因。  相似文献   

12.
《孙子兵法》与《荀子·议兵》在关于战争观、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与取胜之道、治军原则与方法等方面的认识上有明显的差异。其原因既有时代变迁的因素 ,也有学派间的差异 ,本文就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评述。  相似文献   

13.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外交舞台上 ,环绕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苏联等大国周围的众多欧洲中小国家 ,其外交取向大致可以分为投靠法西斯、保持中立和追随英法三种类型 ,它们虽不能决定欧洲“战”与“和”的根本命运 ,但它们多为大国竞相争取和拉拢的对象 ,其外交取向的选择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均势的“立”与“破”以及大国外交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是近代整个世界体系变迁的一部分。在现代化过程中,日本做到了对外来文化的理性认知和观念层面的充分准备,做到了清醒而现实地把握国际政治并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成为世界体系的中心国家之一。撇开其中的"军国主义"阴影,近代日本与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互动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尤其值得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之后,中东欧国家积极谋求加入欧盟,从安全角度讲,主要是基于综合安全需要,即历史上种族、宗教、边界纠纷引发的冲突与战争留下的痛苦的记忆;反恐、反跨国犯罪,以及预防和解决地区冲突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对德国、俄罗斯的侵略历史及其大国行径充满疑惧.欧盟是当今世界公认的解决综合安全最成功的地区组织,加入欧盟,有助于中东欧化解面临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的利益平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结合分析美国对商业方法专利态度的历史嬗变,认为一国对商业方法专利采取不同态度的深层原因是不同时期国家对相关经济利益的平衡需要.并联系我国现实情况,对我国目前不授予商业方法专利的原因予以剖析,对我国商业方法可专利性问题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同时对提高我国商业方法专利质量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二战以后,德国反省其侵略历史,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融入欧洲,在建立“欧洲大厦”的宏伟目标中起到了“发动机”作用。但是,日本却一直在否定甚至美化其侵略历史,与邻国摩擦不断,自绝于亚洲之外。从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来分析造成德国和日本对侵略战争不同认识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近代史上,德国借口其“生存空间”不足,企图通过战争手段来扩大其“生存空间”。但是,二次世界大战并没有解决德国“生存空间”问题,反而给世界和德国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战后德国吸取教训,用经济、技术等和平手段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积极开拓第三世界市场,从而实现了德国的繁荣富强,解决了德国历史上所谓的“生存空间”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