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略论苏联从中国占去黑瞎子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瞎子岛地区的中苏(俄)国界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为界,这是不平等的《中俄瑗珲条约》与《中俄北京条约》所确定的。黑瞎子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929年苏联从中国占去黑瞎子岛是严重损害中国的事件。中国要求收回中东铁路和黑瞎子岛是被压迫民族国家反抗侵略压迫的正义行动。中东路事件的实质是被压迫民族国家反抗侵略者的矛盾与斗争。  相似文献   

2.
十月革命后,苏联仍有侵害中国的行为。中国领土黑瞎子岛就是1929年被苏联军队占去的,至今尚未归还给中国。  相似文献   

3.
黑瞎子岛是1929年中东路事件中苏联从中国占去的,这是十月革命后苏联侵害中国的事件之一。中东铁路是帝俄强占与掠夺中国领土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929年中国国民政府和东北地方政府要求收回中东铁路是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与收回主权的正义行动。苏联在1929年对中国东北边境发动武装进攻;1935年苏联把中东路“卖给”日本伪满洲国;1945年苏联又获得中东路特权;1952年苏联将中东路交还中国。  相似文献   

4.
论中东铁路事件─—兼谈苏联从中国占去黑瞎子岛王春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一文指出: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受列强侵略。欺负中国的列强总共是十几个,“从中国得利最大的,则是两个国家,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沙俄,……沙俄通过...  相似文献   

5.
日本与苏联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张鼓峰事件 ( 1938)和诺门坎事件是日、俄 (苏 )在远东长期矛盾和争夺中国“满蒙”的阶段性组成部分。这两次军事冲突的结果直接影响到日苏关系的演变与日本扩大侵略战争的走向  相似文献   

6.
苏联对中国东北的政策是中共实现夺取东北战略目标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外力因素。苏联政策的调整,使中共夺取东北的战略部署经历了三次变化,即:由“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到“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再到“夺取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从而对东北解放战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日本对外扩张的重要国策之一是“北进” ,即 :通过中国向北扩张 ,占领苏联远东地区。但是 ,由于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抗日战争 ,中国战场牢牢地拖住了日军主力 ,使其深陷泥潭无法脱身 ,北进苏联的狂妄计划始终没能实现。中国人民为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实际切分法与现代俄语词序王明元俄语有没有词序?这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从罗获诺索夫的第一部《俄语语法》(“,775r.)出版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不仅外国人,而且苏联人也认为俄语词序是“自由的”(,“任意的”。这是因为,俄语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主...  相似文献   

9.
论日俄(苏)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争夺王春良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期,日俄(1917年以后为苏联)激烈争夺我国东北地区(“满洲”)。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性,80年代以前,我国史学界对日俄、特别是日苏争夺中国东北地区,论著甚少,对苏联侵害中国之史实,有些著作...  相似文献   

10.
1933年4月上旬,3艘法国军舰忽然出现在南沙中业岛海域,派人登岛升起了法国国旗。那段时间,法国人占领了南海的太平岛、中业岛、西月岛以及之前占领的南威岛,共9座岛礁,是为“九小岛事件”。民国政府为此提出抗议,并催生了中国南海断续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戈尔巴乔夫推进的激进改革,用西方的片面"民主化"取代苏共传统的民主集中制,进而走上了"自由化"的不归路,将苏共和苏联引向了自杀道路。社会主义政治改革以"公开性"和"民主化"作为手段有着合理性,但问题在于戈尔巴乔夫将"公开性"和"民主化"推至了极端,将手段当作目标。戈尔巴乔夫对苏联民主集中制的破坏,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2.
苏联解体后,分布在独联体境内的2500万俄罗斯人,面临民族认同的重新选择现象,新的认同形塑是一个重要问题,“祖国”的消失,心里上的“多元认同”和实体上的“复合身份”,以及该族群的居住国政策和俄罗斯联邦的同胞政策都对其造成影响,多样的认同的存在,不只单是平行的现象,而是一种同一的多层次结构,彼此并不必然会在认同选择的过程中出现冲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这种影响的多重因子,探寻族群属性是否是一种复合体,寻求民族认同的多元复合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是依据同样理论创立起来的国家。如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而苏联早已不复存在。两个国家不同的命运,表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三大重要"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理想信念问题的重要性和共产党人能否树立科学的评价标准的重要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以苏为镜",对当前全党在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深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始终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定信仰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念孙认为典籍中“倚”和“循”常常“形近而误”,并将大量的“倚”校改为“循”。但对典籍中“惰”和“循”的致误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倚”几乎都是在表遵循义时被认为由“循”所误,而表其他义时则不被言误,用“形近而误’’说无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对大量语言材料进行分析的结果也表明:“倚”与“循”同有遵循义,不烦校改。  相似文献   

15.
萨特认为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非人”的哲学,因为它完全将主体的能动性排除在历史进程之外,苏联哲学体系中存在着一块“人学空场”。要想清楚人是什么,就必须先解决人指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一即对象指谓的方法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苏联哲学界和西方哲学界分歧甚大。实际上,是否存在不是问题,是否同一才是问题。和谐总是和差异相伴的,只有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才可能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
信访制度建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其"桥梁"功能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在当下它所承载的期望却远远超越了这一制度功能,这是"信访困局"存在的表面原因;而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乃是追求"实体正义"的思维取向。走法治之路,则要求适度地离开实体正义思维、重视程序正义,这将有助于促使信访制度回归到其原初功能上去,部分缓解信访制度所面临的困局。  相似文献   

17.
利用文献资料和作者自注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宋诗》中的“横枝”、“浇山”、“泥滑滑”、“寿发”、“眼食”这几条文化词语进行例释,可知它们或为《汉语大词典》失收(包括失收某词和某词的某一义项),如“浇山”、“泥活活”、“眼食”诸条;或可修补《汉语大词典》释义,如“横枝”、“泥滑滑”条;或可将《汉语大词典》例证提前,如“泥滑滑”、“寿发”条。对这些文化词语进行整理释义,既对阅读宋诗、研究宋代诗学有参考意义,也有利于辞书的编纂与修订,对汉语史特别是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对于《尚书·召诰》“越若来三月”一句的含义,历来学者说法不一,最主要有三种见解:(一)“越若来”为“于顺来”之义;(二)“越若”是语词;(三)“来”即是“来年、来月”之“来”.实际上,“越若来”不该解释为“于顺来”,而“越若”于此亦非语辞,“越若来”应是连动结构,“越”为踰越之意,“来”为至之意,而“若”则为承接连词,将两个动词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9.
中印边界冲突爆发时期,美国一改之前的亲巴政策,态度明显向印度倾斜,对其提供大规模的经济军事援助,企图改变印度的外交政策,实现"以印制华",并实现印巴和解,从而团结起来共同承担冷战的责任。但美国的构想与其努力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印度不仅没有放弃其固守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而与美国建立长期的安全关系,反而向苏联靠拢,"以印制华"战略不攻自破。特别是美国的盟国巴基斯坦向其冷战对手中国靠拢,标志着美国南亚安全政策的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