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姓不同源(宗)的北方汉民爨氏家族在不同时间南迁入滇.以官职为氏的爨祖战国魏爨襄,其后人南来入滇有爨习和爨遐两支:爨习在东汉末为益州牧刘璋建伶令,其先祖是东汉后期来滇戍屯的长吏.爨遐在魏景元四年灭蜀汉时“左迁”南中.以邑(地)为氏的爨祖爨肃.爨本芈班(子文)之后,东汉末年,爨肃因功“采邑于爨”,官河南尹,入魏为尚书仆射河南尹,其后人在汉献帝建安二十年置上庸郡,或魏明帝黄初二年省上庸郡并新城郡,或魏太和二年复置上庸郡时迁上庸地,魏景元四年魏灭蜀汉时迁蜀.后有爨深以晋武帝泰始六年或泰始七年置宁州之时,来滇仕晋新古郡太守,后有爨琛或爨頠相继为宁州刺史.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南诏王室与洱河蛮、邓赕诏、施浪诏、傍诏、两爨、唐王朝之间的一系列婚姻关系,认为这些婚姻关系对团结、利用和依靠各方面力量,建立、巩固南诏的统治,增强其军事实力和加快文明进程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南诏政权得以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仿唐性、开放性和多元与多源性是南诏文化的主要特征。仿唐性是南诏各族人民在接受唐文化影响时表现出来的强烈的趋同意识,即向优势文化靠拢的强烈愿望,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表现。开放性表现在南诏统治者主动积极推行开放政策,对外来文化表示了极大的宽容,兼收并蓄,搜罗人才。多元与多源表现为南诏文化在纵向上的多源继承,横向上的多元结构,广泛吸收和包溶了各种文化成分,形成了一种文化在发展上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4.
白族源于滇僰、叟、爨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白族来源的讨论,主要集中于藏缅语族诸民族的来源研究的课题中,本文认为,“昆明”是汉、唐间西南的大族,唐、宋称之为“乌蛮”,其主要部分在元明以后又称为“罗罗”,他们是今天彝族先民的主体。而与之相对并行发展的“滇僰”、“叟” (“爨”)、“白蛮”(包括“西爨白蛮”)、“民家”,则是今天白族先民的主体。滇僰、叟、爨三者是不同时代对于同一族体的不同称谓。云南地方史和民族传说历史,是经过千百年的社会政治变迁和各种文化渗透的产物,它始终曲折地、顽强地反映了一个历史事实,即白族源于滇僰的实质尚沉淀于后人的脑海中。  相似文献   

5.
《南诏奉圣乐》的象征意义及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芬 《学术探索》2009,(1):103-106
《南诏奉圣乐》是唐贞元年间南诏国王异牟寻进献给唐王朝的一出乐舞剧。乐舞剧中包含了许多象征符号。这些象征符号是现实生活中南诏“供奉唐朝”、“誓为汉臣”、“永不离贰”的心愿表达。《南诏奉圣乐》的进京演出,和当时南诏归唐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因此,对《南诏奉圣乐》的历史背景和其中所包含的文化象征的解读是正确理解《南诏奉圣乐》深层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南诏归唐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关于归唐原因,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作者认为,首先从南诏的军事制度和经济特点里可以找到其内在的深刻原因:南诏的军队经不起频繁的战争挫折;吐蕃“发兵无时”摧残了南诏的经济。其次,唐王朝的衰弱,减轻了对南诏的威胁,南诏已无必要再投靠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的吐蕃。同时,唐王朝非常需要一个富庶而安宁的剑南,必须保障其特殊的输血作用。关于南诏归唐的实现,作者一反以往看法,认为是韦皋采取以军事胜利为主的手段,才最终消除了南诏归唐的障碍,使之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7.
爨氏作为汉唐时期南中大姓中的重要一支,对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国内众多学者的重视。现阶段对于"爨"的研究逐渐由"史"的视角进入到"文化"的视角,但从众多研究成果来看,只是形式甚至是词语上的转变。对于爨文化的研究不仅要解决爨氏的兴衰、爨地的区域、爨区的民族族属以及中原王朝对南中地区的经营等问题,更要解决爨文化的内涵、变迁以及地域关系等问题。在理论方法的运用上,更要注重多学科的交叉,注重运用区域社会史的相关理论方法,进而丰富研究内容、拓展研究深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统一与稳定是渐进的.几千年来,“中国”的周边都多少存在着边藩属国,有的不愿臣属,甚至还想入主中原.唐代西南的南诏国,却渊于民族同源共祖认识、心仪向化情感,始终奉行坚定不逾的奉唐、册汉的“以小事大”藩属态度.南诏国这种自觉主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政治特质,不仅在唐代,就是在中国历代众多藩属列国中,也非常突出.在有人仍企图闹独立、搞分裂的当今世界,不失其光辉的历史形象、重要的现实意义及难得的镜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郑回利用王室子弟教师和南诏清平官的政治身份,在南诏广泛推行“三教并立,儒学为先”的文教政策,促进了南诏“乌蛮”王室的“白蛮化”,有利于南诏文化教育的发展;促使南诏重新归附于唐王朝,有利于云南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圈中;对南诏实施以儒学为核心的文教管理政策,有利于南诏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 隋末纷争,群雄竞起,太原留守李渊打着“尊隋”的旗帜,毅然举兵,率师西入关中,仅数月即攻克长安,不久便代隋称帝,建立了大唐王朝。笔者拟就李渊集团入居关中的渡河地点及行军路线略作考辨,以求教于史学同道。  相似文献   

11.
夷夏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主题之一。夷夏的概念以及夷夏之辨是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夷夏之辨含义有三:地理意义上的夷夏关系,血统意义上的夷夏关系,文化意义上的夷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夷夏之辨与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华夏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强烈的文化守土意识以及与他族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如影随形,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相伴始终。中国历史上的夷夏之辨是文化的优劣之辨、先进性之辨、主体性之辨,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守土意识,是古代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总体上看,夷夏之辨不仅没有阻碍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反而与民族融合的浪潮相互鼓荡,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愈发明确,民族共同体意识愈发清晰。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国云南省博物馆与瑞士苏黎世市丽特贝克博物馆的议定书,《中国云南古代佛教艺术展览》于1991年5月6日至9月15日在瑞士展出。 全部展品几百件,从时代上说,上起唐(南诏),下至明代。其中绝大部分是唐(南诏)宋(大理)时期的文物。从展品质地方面说,有金、银、铜、瓷、陶、锦、绢、纸、藤、木、水晶、玛瑙,玉、石等;从展品种类方面说,有佛像、观音、菩萨、天王、明王,金刚、塔模、塔砖、经幢、钱币、印章、铜镜、手镯、陶罐、瓷罐、写本佛经、刻本佛经等等。  相似文献   

13.
唐樊绰《云南志》收录的《异牟寻誓文》,是反映南诏与吐蕃联盟关系破裂和与唐关系恢复历史进程的重要文献,是南诏人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原始史料.分析其内容,可以看到南诏背蕃归唐具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南诏大理史研究的新途径──评张锡禄《南诏与白族文化》马曜近年出版的南诏大理史著作中。张锡禄新著《南诏与白族文化》一书,在研究方法上别辟蹊径,并取得丰硕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瞩目B。作者是大理喜洲人。喜洲在唐代称大厘或史,是南诏三大名城之一,也是作为...  相似文献   

15.
试论唐代有关南诏的诗歌——兼谈边塞诗评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唐代边塞诗的评价问题开展讨论,不少同志认为:边塞诗包括描写民族关系、边塞战争、边疆风物、行旅离别等多方面的内容;边塞诗派,是伴随着唐中后期的民族矛盾而逐渐形成发展的。而盛唐至晚唐的民族矛盾,据《新唐书·突厥传序》称,当时与唐王朝抗衡的有:“突厥、吐蕃、回鹃、云南”。这里的云南,指当时的南诏政权。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它单独与唐发生矛盾,有时,又与吐蕃联合对抗唐王朝,成了唐王朝的西南劲敌。因而,在唐王朝与南诏的民族斗争中产生的诗歌,是唐代“边塞诗”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经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和曲靖地区行署编委批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曲靖爨文化研究所”于1991年8月23日在曲靖市正式成立。 在为庆祝爨文化研究所成立而举行的座谈会上,有关领导对这个所的办所宗旨、指导思想、发展方向等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专家们对这个研究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实施步骤等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滇藏茶马古道维系了历史上滇藏川各民族间的经济交往,促进了不同历史时期滇藏民族文化交融和发展。文章以历史上茶马古道上各族文化交流基本情况的梳理为基础,从文化学、历史学的角度对茶马古道文化交融的特点、方式和发展途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当下保护和利用茶马古道文化意义,新形势下推进古道沿线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庄蹻入滇是我国西南古代史中的一件大事,但由于史籍对此事的记载多有抵牾,而后人考证所依的史料又大相径庭,故对庄的姓名、身份以及他入滇的时间、线路,以至历史上是否曾有此事等,从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依据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对庄入滇作一探讨。 一、庄蹻入滇真伪的考古学考察 史学界在讨论庄蹻入滇的真伪时,有的同志曾根据考古资料提出了否定意见。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9.
宋江南东路信州(治上饶)贵溪有倪氏,其先祖倪亚于唐末由常州迁此。亚,字由中,进士,官侍御史。唐昭宗龙纪间(公元889年)署雄石镇(在今贵溪西南上清镇附近)镇遏使兼信州防御使,后因军功封奉化郡王。倪亚为贵溪倪氏之一世祖。宋陆九渊曾赞其像称:“功德巍然,声名癰赫。位极人臣,子孙是则。遗像人间,名重竹帛”。犤1犦由五代入宋,倪氏人士或荐辟、登科入仕,或教学生徒,潜修养志,志书、谱牒多有记述。犤2犦南宋淳熙末至绍熙初,倪伯珍、倪巨川、倪若韶、倪若俊、倪若海、倪若涣、倪若虚等皆入陆九渊门下,肄业于象山精舍…  相似文献   

20.
唐代南诏城镇散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南诏中后期,城镇增加到一百余座,他们的本原是唐城、吐蕃城、境内豪族大姓和部落部族城镇以及南诏自建城镇,其发展既与南诏政治军事力量的膨胀同步,反过来又支撑和坚固着南诏政权;分布密集和居中的重点城镇把南诏领域划分为东西南北中几个人的区域,南诏城镇较之中古式中原城镇更为古典,主要具有政治军事功能,“择胜置城”是南诏城镇地理位置选择的思想出发点,“地利”原则运用得很好;阳苴咩城是南诏城镇内部结构和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汉制”的建筑特点,但其坐向的选择既不取法于汉、晋帝都,又不是隋唐大兴——长安城式的,它和拓东城等的模本可能呈唐前期的姚府城和安宁城,并合理利用地形,加入若干地方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