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穆的学术准备及思想走向——兼论清朝西北舆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道咸以来学术变“新”,经世致用的思想抬头,表现为西北边疆史地学兴起。山西平定籍学者张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学者,著有《蒙古游牧记》等书。张穆及其参与的“西北舆地学”派的活动当属近代中国社会“睁眼看世界”的早期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2.
读书山原名系舟山,后因金朝礼部尚书赵秉文写了一首诗:“山头佛屋五三间,山势相连石岭关,名字不经从我改,便称元子读书山”,因此而得名。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呢?郝树侯先生在《元好问诗选》《初挈家还读书山杂诗四首》注四中说是由赵秉文《题东岩道人读书堂》一诗来的。从字面看,人们很容易理解成赵秉文这首诗是题在忻州系舟山元好问的父亲元德明读书处之福田寺的,其实不然。这首诗是在这离忻州千里之外的河南写下的。事情是这样:元好问避兵逃往河南之后,与当时的名画家李平甫往来  相似文献   

3.
一  据我所知 ,在《读书》奖的运作期间 ,无人对它表示反感 ,更谈不上抵制 ,大家都是愿意促其成功的 (我个人因推荐表迷失于案头纸山之中错过了规定期限 ,在 6月初《南方周末》电话采访中我已明确表示 :没有寄还推荐表 ,这是我的不对。)尽管那时有些人对《读书》的“转向”已有看法。如后来站出来批评该奖的雷颐先生不仅参加了推荐工作 ,而且就在 6月 9日的《南方周末》上还刊出了他为其中一本获奖著作写的书评。换言之 ,“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争”及其对《读书》方向的岐见尽管已经产生 ,但并不存在“自由主义”者因学派门户之见为难《读…  相似文献   

4.
新理学简论     
冯友兰氏一贯主张:哲学之用,不在于提供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人生的境界。最高的人生境界,冯氏称之为“天地境界”。冯氏的哲学创造,其中心就是天地境界。冯氏的《新原人》一书专讲天地境界。所以《新原人》是冯氏新理学的中心著作,其他著作都是为《新原人》的天地境界说分担特别任务:《新理学》提供其形上学基础,《新事论》提供其文化哲学,《新世训》提供其生活方法,《新原道》阐明其在中国哲学的地位,《新知言》阐明其在世界哲学的地位:堪称“五翼”。  相似文献   

5.
“三味书屋”的匾额,其原刻是“三余书屋”,出于清代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梁山舟)的手笔。以后被寿镜吾祖父寿峰岚改“余”作“味”——是将“余”字挖除重新补刻的。 考“三余”典,最早出于《三国志·魏志·董遇传》,其注有引《魏略》说:有人想拜董遇为老师,但他却不肯收授这位学生,劝其去把书本读过百遍,并进而强调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位学生以苦于找不出这许多时间为理由做为回答。董遇告诉他说:“当以三余。”该  相似文献   

6.
刘长卿的传世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拟题特别,为何不说《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居》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宅》,而是将“居”、“宅”抑或“房”、“院”、“室”、“屋”等中心词省去不述,成为一缺少必要句子成分的不完全句,徒令人费解。查全唐诗,类似这样拟诗题的,并不是个别现  相似文献   

7.
赵树廷 《学术研究》2005,(3):143-143
《元史·阎复传》 (中华书局 1976年点校本, 第 3772页) 载: 阎复“七岁读书, 颖悟绝人, 弱冠入东平学, 师事名儒康晔。时严实领东平行台, 招诸生肄进士业, 迎元好问校试其文, 预选者四人, 复为首, 徐琰、李谦、孟祺次之。”按: 此文的“严实”为“严忠济”之误。首先, 阎复到东平府学读书是在严实去世之后。所据有二。 (1) 元好问《遗山集·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曰: 严实“庚子 (公元 1240年) 四月己亥, 春秋五十有九, 薨于私第之正寝。”可见, 严实卒于公元 1240年。而袁桷《清容居士集·阎公神道碑铭》曰: 阎复“皇庆元年 (公元 1312…  相似文献   

8.
一《香严词》何所指纳兰容若《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今年。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汪珊渔刻《纳兰词》,此词有副题:“西郊冯氏园看海棠,因忆《香严词》有感”。近人张任政《纳兰性德年谱》称:“按龚芝麓有香严斋所著词曰《香严词》。龚尝有《蓦山溪》‘重来门巷,尽日飞红雨’二句,为当时所传诵。观容若此词,似不胜重来之感。”  相似文献   

9.
《广西日报》1981年6月16日第一版刊登彭义昌、陈国亮写的一则简讯,说宾阳县一民间老中医将家里珍藏的医书“秦刻”《难经图注》、“晋刻”《图注难经脉诀》、“汉刻”《仲景归真》等献给了人民政府。显然,这是撰稿人由于缺乏古籍版本常识弄出的笑话。  相似文献   

10.
良渚文化祭坛释义——兼释人工大土台和安溪玉璧刻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渚文化祭坛象征天地柱,即《山海经》的“昆仑”。祭坛都建在人工大土台或当地最低的小山上,这些小山和人工大土台象征天地柱的地基,即《山海经》的“昆仑虚”。余杭的几座祭坛都被墓葬打破,这是象征墓主人葬在天地柱上,便于灵魂升天。安溪玉璧的正面刻符象征“昆仑”,反正刻符象征“昆仑虚  相似文献   

11.
《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柳宗元《行路难(之二)》“万围千寻妨道路”下注:“‘围’,绕。”(见下册第五十一页) 我认为这里的注释值得商榷。“绕”即包围、围困之意,但是联系上下文,全然体味不出“围”字有此意思。柳诗的命意在“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它是通过“工命采斫代与椽”,“躏跞”“群材”这组镜头突现的。杙、椽不过是小木桩和小木料而已,但“工命”一下,“虞衡”(山林之官)即倾巢而出,  相似文献   

12.
本来,“长江《读书》奖”的评选是读书界的一件幸事。但大概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评奖竟然评出了一个“《读书》事件”。据笔者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观察,这个事件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容,一是有人评判这个奖有失公允,基本上是《读书》自己的人(编者和作者)给自己评奖,谓之创“中国学术腐败之新高”;二是由此引发了一些人对《读书》这两年来立场的不满,使之成为宗派的刊物;三是对《读书》的批评引发了一场斯文扫地的人身攻击。在香港的《读书》作者、“长江奖”评选委员会委员甘阳在没有弄清楚批评他的文章作者的情况下,用典型的“文革”…  相似文献   

13.
在《殷都学刊》1998年第3期上,我非常高兴地读到尚秀妍《再读胡厚宣先生〈五种记事刻辞考〉》一文。这篇论文在论及历组卜骨的骨面刻辞,即我们说的署辞的时候,提到“历组骨面刻辞中也有单独的史官签名”,如《合集》32921的“中”①,并以之同出组、何组的类似组例子比...  相似文献   

14.
一、拓跋鲜卑的起源与南迁 秦汉之际,匈奴的势力日益强盛,开始对东胡部落联盟发动大规模战争,征服了东胡部落联盟。剩下的东胡人便分聚于乌桓、鲜卑两部。“鲜卑自为冒顿单于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不与余国争衡,未有名通于汉,而自于乌丸(桓)相接。”所以在文献上一直未见其和西汉发生什么关系,所以关于鲜卑的活动,东汉时才见于史籍。汉文史籍所叙述的鲜卑都是从鲜卑迁徙到饶乐水(西拉木伦河)流域开始的。 那么鲜卑迁到饶乐水前居住在何地呢?史称鲜卑以山为号,然鲜卑山却有两个,《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云:“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鲜卑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张穆《蒙古游牧记》说:“旗西三十里有鲜卑山”。这里的鲜卑山乃是人们所说的东部鲜卑。然鲜卑依地理位置分为东部鲜卑与西部鲜卑(北部  相似文献   

15.
附录于《剪灯新话》之末和收录于通俗类书的《秋香亭记》,二者异文竟多达47处,其因乃《剪灯新话》成书40多年后,在"旧本失之已久"的情况下,瞿佑重写了《秋香亭记》,后来又将这种重写保存到晚年的校正本中.《秋香亭记》的异文往往文义俱通,并非文字讹误,实是前后两种不同的自传心态所致.《剪灯新话》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年初至六月间创作完成,对古代优秀小说进行了因袭和参考,晚年定本很大程度上在涂抹模仿因袭痕迹.  相似文献   

16.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出自北宋末年汪洙的《神童诗·劝学》。《劝学》诗宣扬“读书作官”的思想是不足取的,但诗所阐明“读书为上”的观点,我认为从古到今对青少年而言不能不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17.
有人问我长江集团最早是怎么找到三联的?我也不知道。听说长江集团有人看三联的书 ,包括订《读书》的繁体字版。本次奖虽是以“长江《读书》”的名义 ,但是与《读书》杂志的关系不是外边有人想象的那样是合二而一的。《读书》四个专职编辑、两个兼职主编 ,加上编务 ,一半以上的人完全没有参与评奖的各类活动 ,而《读书》以外的三联的几位工作人员参加了“长江《读书》”工作室 ,具体组织和服务工作是由这个工作室做 ,评奖则是在推荐委员推荐的基础上由评委独立完成的 ,所以 ,名为“长江读书奖”或“长江—读书奖”“长江《读书》奖” ,《读…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2期刊载张政烺《会文山房与韩小窗》一文(以下简称《会文》),补充了胡光平的《韩小窗生平及其作品考查记》(以下简称《考查记》),探讨了会文山房与韩小窗关系,又以抄本《陪都景略》的资料,论证了有关问题。这对沉寂已久的子弟书及其作家的研究,是颇多启发的。特别是表彰一个长期不为人所知的“一位通俗文学家,  相似文献   

19.
狄宝心 《晋阳学刊》2009,(3):122-125
遗山诗—者因版本系统不一(有蒙古中统三年严忠杰所刻张德辉类次的全集系统和蒙古至元七年所刻曹益甫搜补的诗集系统),再者因历代刊印无意讹误和有意改动,于诗稿原貌多有违离。我撰《元遗山诗集编年校注》,在这方面碰到的问题较多,现择几则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20.
彭国忠、胡晓明校点《柏枧山房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以咸丰六年杨以增父子所刻梅曾亮手订全集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全集与选集本而成,同时辑有《文集补遗》13首,于梅氏诗文收罗较为完备。然梅曾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