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谈“意”与书法创作王德仁“意”,《说文》释为“志也”。“志即识,心所识也……从心音。”又,“志者,心之所也,心之所存谓之意。”《辞海》释为“心愿”,“意向”,“意志”,“意态”等。那么,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意”的内涵又是什么呢?鉴于上述所说,“意”...  相似文献   

2.
哲学的根本出发点是存在,即“有”,而不是不存在,即“无”。“无”不能作为哲学的起点。从“无”中只能产生“无”,不可能产生“有”。大爆炸宇宙论表明,宇宙产生于“有”。“无”不能作本体。哲学的本体,即根本,只能是“存在”,即“有”,而不是“无”。说教室里“有”人,这很容易,比如听见“有”人声,看见“有”人影,等等。但说教室里“没有”人则难,因为没有灯光,没有人声,屋子上锁,皆不能证明教室里“没有”人。要证明森林里有人,这很容易。比如举出看到火堆的灰烬,听到有人的声音等例证。但要举出森林里“没有”人的…  相似文献   

3.
《论语》等儒家元典中的“忠恕之道”再生产着“君本位等级制”。如果“忠”侧重“尽己事上”而“明明德”的“真理性”要求,那么,“恕”则侧重“推己接下”而“得众使民”的“权力性”要求。这是“第一轴心时代”造就的政治伦理通则,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几千年来,最能知“己”而自居“己”的儒士或知识分子,大都在“大义”上极尽至善解释之能事,以为自己在做着“成人仁,助教化”的大业,庶不知乃是“为尊者讳”。  相似文献   

4.
老妈年纪大了,但思想并不老,对一些新潮的词儿和新潮的事儿,很是感兴趣,“酷”“顶”“月光族”“钻石王老五”“粉丝”,这些新潮的词儿一应俱知。老妈还时常关心国家大事,“和谐社会”“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中国抗战与日本的南进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帝国主义对外扩张侵略的总的战略企图,分为侵占中国、“南进”和“北进”三个组成部分。实现这个战略企图的次序则是“先中国,后世界”,首先进攻和独占中国,实行“中间突破”,然后实行“南进”或“北进”,或者“南北并进”。中国抗战粉碎了日本的“中间突破”计划,困住了日军的主力,箝制了日军“北进”计划的实施,延缓了其“南进”的步伐。在中日战争长期化、日美矛盾尖锐化和德国侵略战争扩大化的世界战略态势之下,日本终于铤而走险,实施“南进”政策,经过从“良机南进”到“有限南进”和“南北并进,优先南进”以及从“优先南进”到“专事南进”三部曲,走上了发动太平洋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6.
试论“再”的词义与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再”的词义与词性栾允庆“再”是个古老的文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已经出现,在古典文献中也屡见不鲜,可以说是个常见的古汉语虚词。“再”在甲骨文中写作“”,从“二”从“”,“”是鱼的象形字,但该义项并不多见,这正如“难”、“而”等常见字一样。“难”造...  相似文献   

7.
李洪志的“法轮大法”有一整套荒谬的思想观点,而“未世论”和“救世论”是其中的两大支柱观点。这两大观点互相依赖,互相联系。“末世论”是“救世论”的基础,而“救世论”则是“末世论”的目的。李洪志打着治病强身的幌子,以虚幻的“末世论”为前提,攻击“现在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哪个政府也解决不了”;攻击法律“在机械地限制人、封闭人”,“使人都像动物一样被管着”;攻击“现在的科学不算科学”,由于它的“肤浅……导致了人类社会道德的败坏”,等等。面对“解决不了问题”的政府,“肤浅”的科学、“机械”的法律,人类只能“…  相似文献   

8.
《诗经?大雅?大明》中“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句,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分析“朝”“会朝”及“清明”的语例类型可知,这里的“朝”当解为早晨,分析“会”字的发展演变线索可知,这里的“会”当仍为动词,可释为“适逢”“碰到”等。因此,“会朝清明”当为“肆伐大商”的时间状语,全句应释为“全力去讨伐商纣之时,适逢早晨清明的时光。”  相似文献   

9.
“不务张其义”、“唯利之求”,否则,就会因利益纠纷“上下交相诈”,“国不免危削”o。对个人修身而言,“以义制事,则知所利”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保利弃义,谓之至贼””。他强调“义”对于人是须臾不可离之物。人与禽兽之别就在于“义”字,并明确提出君子应当“以公义胜私欲”、“志忍私、而后能公”四这说明道德修养中的义与利比较是要经过思想意识内部的斗争来完成的。儒家中的先秦诸子,对义与利的阐释,都是倡导以“义”为第一,“利”要服从“义”的要求这一观点。但是,他们的“贵义贱利”思想从来就…  相似文献   

10.
释“鬼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辞常见“鬼梦”中的“鬼”如同《周礼》里的“占梦”;“多鬼梦”就是诸多“占梦”作梦。在甲骨文中,“鬼”的专职乃是为占吉凶而作梦。后世的“鬼”指巫觋所见的鬼魂,是卜辞“鬼”的引申义。因“鬼”能见常人之所不能见,故其所见就是神示之兆。卜辞以“占梦”称“鬼”,而梦字又不从“鬼”,是因为“鬼”戴四目头乃是其“赠”祭以逐恶梦之形象,行其“占梦”职而睡乡觅梦之时却必得除去四目面具,故“梦”字形中之“占梦”并不象四目之“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