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存在于自然之中,但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之物,因为人拒绝接受肉体腐烂后思想的荒芜,于是,人开始对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行深度思考,其结果是,人拒绝承认自己和动植物具有相同的属性,因为人既是自然之子,也是文化的产物。只有当人的精神发展从意识自己是种群的组成部分返回到意识自己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之时,文化的作用才有可能发生。人类的发展伴随着野蛮的状态,也伴随着对命运一词的不断认识。人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意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但同时在文化的帮助下去克服死亡的恐惧,最后让死亡成为有意义的文化事件。  相似文献   

2.
雅斯贝尔斯生存观的人类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斯贝尔斯认为哲学的思考就是对“存在”的澄明,“存在”乃是作为“大全”的总体性,是通过人的生存交往在历史中生成的。历史性就是人的“生存”本性的展开机制,是通过自我反思而呈现出的一种敞开状态。弗兰克称之为精神生活中的超越现实的实在性,它是由于人的欠缺意识而努力超越一切实际给定物的范围和自己既定的存在范围的事实,是渴求一种完满理想的神性。舍勒认为人的本质特征不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所能获得的东西,而是通过现象学还原的精神态度把人引回到人之为人的未知部分,它是生成位格的本质意向和“动姿”,是对上帝祈祷的X。兰德曼把人的自由和超越本性归结为植根于人本身存在结构中的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卡西尔则认为是利用符号的中介形式创造文化的动态过程。因此,自我意识与人之存在的敞开性就是被宗教哲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哲学人类学、文化哲学人类学所阐释的神人性、开放性、未特定化和文化的整体性内涵。  相似文献   

3.
大学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知识之大、能力之大和人格之大,其作用对个人来讲在于培养和造就一个精神贵族;对社会来讲就是要培养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大学精神既要体现出民族精神,又要具有先进文化之特征。大学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和造就有知识、有能力、有人格的人,进而促进社会发展。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分层次、分阶段加以实现,所以大学教育目标又可分为终极目标和阶段目标。  相似文献   

4.
认识活动既不是自然的直接性,也不是我的直接性,而是我与自然相互中介的直接性.自我意识的我思是一种建构性的东西.我要把意识的自然之在扬弃掉,在意象化关系的建构中,形成一种为我之在.  相似文献   

5.
一何谓"创造"?"创造"一词,无疑有两种概念:上帝的创造和人的创造。上帝的创造是无中生有,如在《旧约·圣经》中说,上帝以自己的意志要什么东西"有"时,那种事物便应"有"字而生。除了上帝的创造之外,就是已有的有形世界中自然万物之间的创造行为和创造过程,这就是指两种以上的事物相互有机结合而产生一种全新事物的过程。这样一种创造行为,就其普遍性而言,是一种宇宙性的事件,一个纯属自然的运动变化过程。其中人的创造活动作为这种普遍性的宇宙事件的一部分,也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已"有"之物加以有机的结合而生产出一种全新的…  相似文献   

6.
充分开发当代中国发展的文化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文化生产力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一种精神生产力。文化起源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即“人化”。人把外在自然“人化”的同时,从而也使人自身对象化了。在这种物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的过程中,人创造了人类文明,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即创造了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7.
一般人都认为,道家学说是把自然界看作自己的主导中心的一种思潮。相比之下,儒家学说可以被认为是把文化当作自己的主导中心的一种思想体系或宗教。“自然”一词在把道家学说的特点确立为一种系统化的自然宗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汉语中,“自然”(或引伸为“大自然”)一词指的是自然世界,即动植物和物质(包括作为物质的地与天)的复合体。在汉代以前,关于自然界或宇宙,有一些另外  相似文献   

8.
人类从制造出第一把劳动工具起,就使自己和自然界统一起来。人类利用劳动工具作用于自然界的劳动,就是人类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即物质生产实践。人类就生存和活动于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统一之中。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是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人类在劳动对象身上打上人的生产实践的印记,使之原有自然形态和属性得到改造,从而成为“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这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因此,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9.
存在精神分析法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让——保尔·萨特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基础上创造的对人的存在进行分析的一种哲学思想,后来萨特又把它应用到文学批评中,成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强调人的清醒的意识、行为的自由选择和生存境遇对人的本质的决定作用。它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服从存在的“总体性”,而总体性又是一种非理性的偶然现象原始计划和原始选择的实行的结果。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借重移情法和假想来填补作家存在的空白,显示出非科学的特征,但它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多层次地研究一个作家,也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0.
鲁贞银 《浙江学刊》2003,2(2):84-91
胡风创作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强调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强调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家的主体意识对于对象所起的积极作用。作为其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主观战斗精神”概念的形成与胡风对鲁迅的人生和文艺实践的解读密切相关。胡风着重从“主观(心)”、从伦理层面(主观和心的发扬)接近鲁迅,在鲁迅身上深切感受到强烈的主体意识,并把这些作为鲁迅传统的核心基点,从中整合出一种精神力量,纳入到自己的艺术与人生一元化的整体艺术观之中,认为作家只要拥有战斗的主观精神,就能够通过艺术来追求人生的完美,进而构建起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独特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语境中继承和推进了“五四”的思想主题,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范围。  相似文献   

11.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判断力批判》中 ,康德把人理解为“完整的生命” ,并由此出发把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通过审美判断联结起来。在审美鉴赏中 ,“事物自身”向鉴赏者“显现”出“自己”的意义 ,鉴赏者在“现象”中“看”到“本质” ,从经验中的“有”中“看”到了“无” ,召唤那个“无—本体—事物自身”到我们面前来。“无—非存在”并非人主观强加给“自然”的 ,“世界”作为“整体”存在于“作为整体的自然”之中 ,世界有一个“无”“在”。哲学正是在“整体”尚未“完成”时 ,“看”到了“整体” ,提前进入“整体”。“整体论”可以理解为哲学的目的论 ,它使世界万物有始有终 ,有“自己”。“理性”将“自然”作为人们“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使它不仅仅是我们的工具 ,而且将其“评鉴”为“事物自己”。“自己”就是“自由” ,“自由”的意义只向“人”“开显”。人必须是理性者 ,是自由者 ,是目的  相似文献   

12.
哲学论     
哲学是什么?从本质上说,哲学乃是展示人类精神发展的可能性选择之探索。哲学研究人自身、研究生命,是对下一个时代人类精神内涵的探索。每一个时代都萌发自己特有的“夷、希、微”。它们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由这种无呈现规定性,成为有。这就是人类精神的未来形态,或者说它是行进着的精神之必然风貌。 因此,仅仅指出哲学的主题是人的生命,是不够的。它不研究生命的自然过程,它不是生物学,也不是心理学,它研究的是生命的涵义、所应做出的选择与开拓,由此而应具有的规定性、规范,以及由无而悟到的应有──设定。哲学研究纯进化,是为了创化,…  相似文献   

13.
正一把好壶,好在泥的琢炼和壶的素净,最佳表现出制壶人的妙手慧心,将真实的情感融人壶艺创作,进而展示出紫砂壶的真性情。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陆洪尚就是这样一位能让紫砂泥淬炼出真情实感的陶艺家。他习惯泡一壶茶,取丁山田园之烟霞,在他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专心琢磨、畅游。他让自己的心与壶做着交流,让每把  相似文献   

14.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企业精神。一个人,也要有自己的奋斗精神。一个大学生,应该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的精神。虽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信仰、世界观、追求的目标不同,但总有一种精神力量在鼓舞着人们,这种精神力量就是理想。一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它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没有理想的人,缺少精神支柱的撑托,他的生活将是碌碌无为,前途暗淡无光。人生在世,只能是混混了事。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人的头上缺少一颗指路明星——  相似文献   

15.
理想图式就是指导实践的观念,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之初已经观念地存在着的作为活动结果的“表象”①。这是一种广义的、普泛性的理想,其含义大致与英语idaal或德语ldeal相当。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理想看作实现于人因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之中的。把实践着作实现理想的,从而把理想与实践内在地统一起来,从而结束了旧哲学那种把实践看作卑污、琐细的,把理想看作寄情于“本体”的,因而使理想与实践不相干的局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作为人的存在根本方式的、实现人化自然、达到主客体统一的宏伟实践。而理想,则是指引着实践进行的观念形态的人化…  相似文献   

16.
人之为人的本性 ,属于自我生成的“自为本性”。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人是靠自己的活动去创造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的 ,这是人与动物始源性的根本分野。人作为人的本性就是在这种生存活动中并通过这种活动自我生成的赋有历史性的本性。马克思还明确地说过 ,“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 ,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 ;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 ,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这就是人的自为本性。从这样的意义说 ,“自为本性”也就意味着 ,人是一种面向未来、永远在为自己开辟未来 ,从不满足既得本性的存在。“未来”对人以外的物…  相似文献   

17.
<正>所谓科学精神,是指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点特点,简单来说,就是以客观的态度来研究对象,从中找出事物的原因和规律。这种思维方式不是人类固有的,也不是每个民族共有的。它根源于人类自身的历史活动之中,是历史的产物,也必然经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科学精神最初是在古希腊哲学中产生的。泰勒斯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水,冲破了原始神话拟人观,第一次把自然和人分开,开始了就自然本身研究自然,追求自然的原因的道路,树立起科学精神。古希腊初期的自然哲学家从神话转向自然,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但是他们理解的自然是包括社会人事在内的一切东西,还没有把自然和人完全区分开,他们的自然观里还留有原始神话拟人观的残余。智者和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到地上,开始了从自然哲学向以“人事”为中心的哲学形态的转变,使科学精神在新的领域中得到了发展。然而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在当时,特别是在新的领域中还不能战胜神话和原始宗教。亚里士多德在发挥人的能动性的同时,以目的论的拟人观为更高级的宗教形态打开了大门,为科学思维方式臣服于宗教神学准备了条件。培根在新的历史活动中,排除目的论的拟人观,坚持自然是存在于人之外的客观对象,强调在经验的基础上发现自然的规律,进而改造自然,在新的基础上重新树立起科学精神。本文的目的在于弄清培根是怎样重新树立科学精神的,以及他采取的方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索洛维约夫没有把人的存在看做生理和心理现象,而看做这些现象背后的完整的精神主体.人对超越的追求,对永恒的愿望,表明了人的生命本质不在于其自然表现,而在于其理念内容,这一理念内容就是具有绝对性的真善美的观念.因此,人的生命本身不在于其外部的自然过程,而在于在这一过程中其所追求和实现的生命理念.这一思想与东正教人论的动态性、生成性特点具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9.
论孝之形而上意义○肖群忠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而且,它还具有对祖先崇拜、追求永恒的宗法性、人文性宗教意义,另外,它还是中国人珍视生命,保护生命的哲学意识的体现,同时,孝作为人类内发而自然的至诚之爱是中...  相似文献   

20.
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人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视角或逻辑常常与我们所习惯的审美经验颇不吻合,并且,日本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美意识又常常与佛教的无常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日本人的美意识,直接涉及日本人的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对我们理解现代日本人的精神结构、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从"'飞花落叶'之美"、"不圆满的美"、"'侘'与'寂'之美"三个方面讨论了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