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列勋  纪军  张金锁 《管理学报》2008,5(5):625-626
西部是我国能源资源的富集地和战略接续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中的能源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西部大开发伊始,即把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重点支持西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等优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2.
《决策咨询通讯》2000,11(1):2-3
西部大开发,朱镕基总理特别讲了四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这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二是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三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这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四是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条件。针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朱总理强调的四个方面,科技部门和广大科技界应当率先行动起来,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作出贡献。科技怎样先行,应当考虑以下方面。 1.制定针对西部大开发的科学规划。科学的计划和规划是减少盲目性的重要保证。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技部门要尽快拿出针对西部的行动计划。同时,要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积极协助有关部门、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当地政府制定地方大开发计划和规划,切实提高计划和规划的科技含量、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正> 西部大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西部大开放。一方面,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除来自国家和各省自身的投入外,将越来越依靠外来资金(包括国外和省外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地区投资软硬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外来资金将流向西部地区。目前,西部各省(市、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布局正处在调整期,招商引资如何很好地  相似文献   

4.
中央作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后,西部各省市闻风而动,尤其是西部几个特大城市,都欲争当西部开发的领先者。重庆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地处东西结合部,既有三峡库区的新优势,又有西部工业重镇的“老资格”。但重庆能否在西部大开发中受益,成为领先者,还取决于我们能否正确认识面临的种种优势和问题,  相似文献   

5.
西部开发的关键是要有新思路。新思路必须建立在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以及西部区情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基础之上。西部开发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加大对外对内开放,优先实施知识发展战略,全面提升西部人民知识资产,以知识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改革,为西部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逐渐缩小同全国平均水平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差距,达到“富民强区”的发展目标。 一、西部发展最大的威胁是知识资源缺乏 西部地区的知识发展水平从整体上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根据计算,西部12个省份(包括广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国际直接投资不集聚中国西部?--动态经济分析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果庆 《管理世界》2004,(11):39-46
为什么国际直接投资不聚集中国西部譹?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区域FDI动力系统机制、发展阶段和稳定性,发现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FDI发展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这是西部FDI没有明显上升的主要原因。从长远看,西部FDI面临进一步下降的危险。同时,由于非线性机制对西部FDI政策溢出的传导,当国家进行政策促进西部的FDI略有增加,那么,中部FDI有较大增加,东部FDI则有更大增加,这使得对西部FDI促进效果不明显。另外还受促进力结构影响,近来西部FDI份额还在下降。西部作为我国吸收FDI最弱的区位,对我国吸收FDI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罗东霞 《管理科学》2001,14(3):60-64,F003
分析了中国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其中重点分析了西部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和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并对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在详尽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构想。  相似文献   

8.
张婧 《管理科学》2000,13(5):52-55
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从现实状况考察,提高西部市场成熟度应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核心内容。西部地区相对滞缓的市场化进程尤其是落后的市场网络已成为西部经济腾飞的瓶颈,应从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政府职能三方面提升西部地区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钟和 《经营管理者》2009,(11):34-35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第十年的2009年10月16日,规格和规模均超过历届的第十届西博会在成都揭幕。西博会是展示西部大开发的一道窗口。在这道窗口,10年西部大开发的足迹清晰可辨。西部大开发既是西部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是西部前所未有的走向开放合作的机遇。  相似文献   

10.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实现了大跨越。西部大开发战略之一就是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而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本文针对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做了计量分析,进而提出了政策性建议,为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秉承西部大开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精神,在对西部大开发面临的困境和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核心推动力作用,提出要确立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创新人力资本投资体制、调整投资结构、完善人力资本投资市场等提高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促进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王伟列 《决策导刊》2000,(10):18-19
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成果有效地整合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是迅速造就西部经济的后发优势,实现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对外贸易在西部大开放战略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地位,加快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步伐,强有力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对于促进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致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 一、西部大开发是西部的大机遇“西部大开发”是当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一个最热门的话题。中国的西部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资源丰富,但自然生态环境较差,交通、通讯落后,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发展明显滞后,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和实施,国家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将倾注于西部,因此,西部大开发也可以说是西部的大机遇、西部的大开放、西部的大  相似文献   

15.
由于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集中地区,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了少数几个民族外,绝大多数分布在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占到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7%。截止2000年底,全国建立的的154个民族自治地方中,有五大自治区、27个自治州、82个自治县(旗)分布在西部,实行区域自治地区的面积占到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4%。从西部的这种多民族区域性特点来看,西部大开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西部民族地区大开发。西部开发政策与促进民族发展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但开发政策不能代替开发的法律。要想实现西部经济发展的新跨越,必须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严肃性。所以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将政策上升为法律。法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其可以避免政策易受形式左右而朝令夕改的不足。西部开发优惠政策是西部民族地区开发法制建设的政策基础,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开发法制建设就是要把中央关于西部开发的指导思想、方针、目标、政策、措施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把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法制保障。把落实西部大开发政策同贯彻实施民族法律法规统一起来,充分利用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带来的有利条件,探索民族地区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国加入WTO,既会对西部农业造成一定的冲击,也会给西部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西部地区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必须充分认识西部农业的优势和劣势,做好应对“入世”的准备,这样才能使西部农业在加入WTO后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管理科学文摘》2009,(12):18-21
如何解决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是国际社会日益关注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自本世纪初以来,教育部为了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开展了广泛长期的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以下简称对口支援),积极探索了一条推动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目前中国西部的各省市区均将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或优先发展的产业。在中国对外旅游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的同时,西部地区旅游企业在面临国外旅游企业的竞争压力之下,如何制定合理的战略措施,将决定西部地区旅游服务贸易的有效发展。因此,分析和研究西部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可为西部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全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全局,做出了不失时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抉择。西部大开发不仅具有重大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西部开发进程中,作为相对发达地区的东部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与西部地区优势互补,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是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西部地区贫困县经济一直是制约我国西部大开发和解决贫困问题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西部地区贫困县的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和建议,全面推进贫困县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