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2.
本文梳理佛教文献中对如来禅与祖师禅的相关论述 ,概括出两种禅法的主要含义 ,并且指出 :其区别在于藉教悟宗与教外别传、真心体用与自心显用、渐修顿悟与无修顿悟、人格理想与艺术境界四个不同的方面 ;其历史界限为从菩提达摩至弘忍是如来禅 ,从慧能至禅宗五家形成前是由如来禅向祖师禅的过渡形态 ,五家的形成标志着禅宗进入祖师禅阶段 ;祖师禅的提出与流传是受中国固有文化影响的结果 ,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和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禅     
一禅是什么?这是难以用语言文字准确无误表达的问题。假如一定要给禅下个定义,那么只能说:禅是从超越开始的。不是一般的超越,而是完全、彻底的超越。没有超越,就没有禅。禅的起点就是超越。禅的超越之具体内涵,可分两个层次。从浅层次来看,禅要超越人类文明的三大要素。语言、逻辑、理性本来是人类文明的三大要素,从禅的角度来看却是三个障碍。禅  相似文献   

4.
二论禅     
禅只讲主体,不讲客体。历代禅师,诸如慧能所说“自心是佛”,马祖道一所说”自家宝藏”,临济的“且要自信”,赵州的“真佛内里坐”,紫柏真可的“不能置于吾心之外”,都反复强调最高的本体不在外而在内,不在彼岸的天国,而在自我的心中。实际上,禅师们是把”一念之心’提高到了本体的层次。在如何实现禅境的问题上,弘忍提出了“守本真心’,慧能提出了“无住”,临济提出了“立处见真”,其目的都是为了保持最高本体不被外物异化,即为了使“一念之心”一尘不染。从本体论来看,“一念之心”的绝对主观是禅的基础。从修养论来看,一尘不染绝对排他是实现禅的过程。从思维方式看,绝对片面的一元模式是禅的保证。这三个环节,都离不开绝对,没有绝对,就没有禅。  相似文献   

5.
禅与鲁智深     
禅与鲁智深高曼霞禅宗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对中国的土大夫即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理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在艺术领域,中国文人的诗画讲究“禅思”、“境”和“禅趣”,从而使中国文学更加呈现出自然、凝炼、含蓄而耐人寻味的艺术特征。作为...  相似文献   

6.
和尚不语禅     
罗宾 《快乐青春》2010,(10):57-58
有个和尚号不语禅。他名为禅师,却没有学识,全靠两个侍者代他答问。 一天,两位侍者外出,有个云游和尚来求教。 云游和尚问:“什么是佛?”  相似文献   

7.
俗谚是禅宗最重要的修辞手段之一,从纯形式上看,可分为谚语和歇后语两种。一方面,禅籍中的俗谚来自民间日常生活,而赋予其独特的宗教意义。另一方面,禅师临时方便随口创造的宗门语,也反馈于民间,变为一般非宗教性的俗谚。禅籍中俗谚的使用,与禅宗基本的宗教观念和农禅的生存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8.
黄庭坚的禅学思想非常复杂 ,不仅与儒道二家融为一体 ,而且在其人生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他的禅学思想在其诗词文章及书法中均有体现。  相似文献   

9.
净慧长老作为“生活禅”的倡导者,系统阐述了生活禅的佛学内涵和社会价值,对生活禅的修行理念和方法作了全面的理论定位.方立天认为,生活禅是通过觉悟人生来奉献人生,非常有利于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楼宇烈认为,生活禅体现了禅宗皈依自性、不离世间的根本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梁世和认为,生活禅的理论和实践把人间净土与终极关怀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何石彬认为,生活禅体现了禅的现实性与超越性、普遍性与包容性的统一,其当下性则成为修学实践的起始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0.
王渔洋与禅     
王渔洋与禅何绵山王渔洋是清代举足轻重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从禅与王渔洋的关系、禅对王渔洋诗论影响、禅对王渔洋诗歌影响这三个方面作一些肤浅的探讨。一王渔洋与禅关系密切,有着多方面原因。首先,朝廷对禅宗的重视。顺治帝笃信佛...  相似文献   

11.
唐代山水诗在唐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除了有一大批山水诗人外,其他许多诗人在自己的创作中都写过部分山水诗。唐代山水诗在继承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田园山水诗传统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空闲凄清、深沉冷寂的风格,这种风格一方面与唐代某些文人避免政治,隐居山林及当时各种社会矛盾何关,另一方面,与唐代禅宗的盛行也有内在的思想联系。本文仅就后一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一魏晋时期的山水诗并未形成繁荣局面,其内容主要是田园风光和自然景物,陶渊明和谢灵运是其主要代表。陶诗长于田园风光,沈德潜认为陶诗“清远闲放,是其本色”(《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上  相似文献   

12.
论魏晋禅代     
咸熙三年(265年)十二月,曹魏最后一个皇帝曹奂退位,曹魏政权移交给晋武帝司马炎,结束了曹魏统治,建立了西晋王朝。 正式的政权移交过程是和平的不流血的。这种方式古人美其名曰“禅代”或“禅让”。取法上古圣王尧舜禹的传说。  相似文献   

13.
略论禅与诗     
中国文人较普遍地接受佛教,是在东晋以后。从那个时期开始,诗与禅就逐渐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是唐代以后,禅宗大兴,以诗明禅、以禅入诗成为风气;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两宋以禅喻诗的诗论。近年来,人们更多地注意到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论及诗、禅关系的论著。笔者不惴浅陋,亦就此略献刍议,以求教于各位前辈和同道。  相似文献   

14.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它是印度佛教与中国老庄思想、魏晋玄学联姻而孕育的一枚无花果。禅悦在中国土大夫阶层蔚然成风,在历史上出现过三次高潮,即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台湾不少现代诗人也不同程度地受禅宗儒染,以禅入诗的现象比较普遍,堪称第四次高潮。禅对台湾现代诗的渗透,具有特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50年代的台湾,现代工业迅猛而畸型发展产生严重的异化现象;海峡的阻隔,使大批背井离乡的台人欲回祖国大陆而不能,于是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成为他们的普遍心态。禅宗便成为他们求得心理平衡或超脱的一…  相似文献   

15.
禅和庄子哲学姜超庄子哲学是相对的思辨哲学,是在相对的模式中所开拓的既朦胧又精细更不无诗意的理性思辨;禅是绝对的生命智慧,是在绝对的心态内所开悟的既奇特又平凡更充满喜悦的生命智慧。以相对和绝对为核心、禅和庄子哲学的差别在以下三个坐标上反馈得十分突出。一...  相似文献   

16.
王莽禅汉,是西汉后期泛滥开来的"天下不私一姓"禅让思潮的直接结果.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走向实用,灾异天谴说与五德始终说弥漫,从而成为禅让思潮此起彼伏的思想根源.王莽选择禅让,屏弃居摄与篡逆,是受先秦儒家仁政礼治思想的深刻影响.王莽因藉思潮,促成禅让,开启王权专制制度下禅让政治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完整的心态是禅境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禅认为完整的心态不是生命的外来而是生命的本来,不是虚幻的现象而是最高本体。完整的心态人人所具有,但又是众生所难以实现的,这是因为人之心为外物所污染所分裂,生命的完整心态境界变成分裂的心态结构;更因人之禅心为尘心所蒙蔽,真实的自我为虚幻的自我所障碍。禅要拯救众生,不是拯救其生命的皮肉而是拯救其生命和心态;拯救什么样的心态呢?就是要在纷纭骚乱的尘劳里,把被分裂了的心态升华到完整的境界,寻求真实的生命,实现本来的自我。什么是禅?禅就是无分别的完整的心态境界  相似文献   

18.
序:论禅游     
弘道堂主智林居士以其大作《游峨眉悟禅道诗赋联》见赠并嘱序于余。智林之令尊系我敬重的学长,其诗艺书艺均臻上乘,智林独袭其艺,可谓后继有人。今读其诗,知其不仅娴于书艺,犹知其娴于禅,觉逢知音,感慨沛然。智林居士名学方,恰可寓意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现代方言和文献材料相结合的方法,解释了禅宗语录中“打野汉”、“东壁打西壁”、“老骨”、“蓦头楔”几个方言俗语词。  相似文献   

20.
张说是北宗禅的信仰者和修习者 ,北宗禅作为哲学对他的思想影响颇深 ,表现在出处观念上 ,即济世之志与清净禅理的结合 ;表现在文学上 ,即是禅思与诗情的结合。张说在山水诗融禅境入诗境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