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辨体论     
一部中国诗史,被以朝断代并冠以诗词曲等不同的别名,同时又加以正变、雅俗的辨正,于是诗歌每有新变必先遭冷落,而一旦为文人所受容则又落窠臼。其中有对声律的误解和无限夸大,有对文人雅趣的过分追求,有对大众审美的极度蔑视。这不仅表现在创作理论的滞后,更可怕的是对那些难得一见的前瞻理论的漠视与误读,如曹丕的“贵远贱近”论,钟荣与皎然的“声律”论,刘勰的“通变”论,王国维的“文学代胜”论等,严重阻碍了诗歌创作的发展。于是它使诗歌不断在雅俗之间摇摆,引起后人对“复雅尊体”、“当行本色”及诗必盛唐、词必两宋的不断反思,同时也催生了“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革命。一部中国诗史就是在这种音乐文化和世俗文化的共同推动下,流而不断、变而不变、自下而上不断进行着的革命中写就。  相似文献   

2.
意义问题是二十世纪语言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哲学家们在“意义”研究方面,至少提出了五种著名的理论:指称论、观念论、功用论、行为论和语义论。情境语义学也把意义问题作为自身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但不同于以往的意义研究,情境语义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意义理论———意义的关系理论。这种新的意义理论,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语言哲学的意义研究,有力地推进了意义问题研究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和歌论、连歌论、俳谐论、能乐论、物语论等各体文学论的相关文献,可以统称之为“文论”.日本古代文论经历了对中国文论的引进、套用再到活用的过程,形成了“物哀”、“幽玄”、“寂”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概念范畴,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理论见解.日本古代文论基本上是纯文学论,对文学的抽象本质问题、本源问题、社会价值与功能问题等缺乏关心和探讨.在著述方式上,具有私人性、非社会性、家传化的特点,文体上具有散文化、随笔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从国家创新体系看唯物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拟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角度重新审视唯物史观的历史合理性、理论限度和发展的可能形式。我们主要思考了三个问题从物质生产力范畴到创新性生产力范畴的转换问题;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形态论分析到企业—政府—大学—研究机构—市场组织等的个体分析的转换问题;从决定论的关系模式到合力论的关系模式的转换问题。  相似文献   

5.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一个系统的解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起源于经济学对生产函数"黑匣子"现象的观察,而后的研究从多个学科切入,迄今形成四大分支,分别为仿生-进化论、周期阶段论、归因论及周期对策论,其中尤以周期阶段论最为庞杂.四个分支围绕生命周期微观因素、周期阶段和延长企业寿命对策等三个论题展开.可以将各主要分支置于一个框架下予以理解、解析.  相似文献   

6.
"民族主义"成为史学界讨论的热点,其渊源可追溯至晚清立宪派与革命派关于改革不同路向的争议,故"民族主义"研究长期受到"同化论""汉化论"等思维模式的影响,比较强调其历史起源同一性与连续性的特点。随着人类学与概念史研究方法的引入,学界对"民族""国族""族群""种族"概念的区别有了更加严格的界定,从而把"民族主义"的产生看作古代与近现代交织互动的产物,而后现代、后殖民理论的介入,则更强调"民族主义"是现代社会有意建构的结果。"民族主义"研究的三种取向各有利弊,"同化论"过度突出汉民族文化创造具有压倒性的典范意义,从而有意无意地压抑了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独特性的阐释;"根基论"则过多关注文化传承的延续意义,而较少顾及文化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可能发生的复杂变异;"建构论"则只关心文化传统在近代被塑造的过程,而完全忽略了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延续性涵义。  相似文献   

7.
"工夫"论的塌陷造成了中国美学研究长期存在建设性维度的缺失,始终无法摆脱西化格局,难以走出彰显自身特质的畅遂之路.提振"工夫"论,将成为打通哲学与美学、会和当代美学诸流派乃至完成中国美学现代化理论创造的关键.以琴棋书画为落脚点,将"工夫"与境界并立而谈,传统语境中"工夫-境界"的叙事模式得以呈现出来.其中,"工夫"论具有认知、妙悟、表达三进路和"工夫"入手、"工夫"次第和境界"工夫"三层次;与此对应,境界实现于"工夫"成就,形成三大判断基点;而机论作为从"工夫"论抵达境界论的关窍,与"工夫"论、境界论一道构成中国美学的基本架构.在当今时代,彰显"中国工夫""中国境界",对葆育文化自觉、建构中国话语乃至以中国方式回应世界困局,越来越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物自体探析     
物自体是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在“感性论”中,它是感性的来源;在“知性论”中,它规定了认识的界限;在“理性论”中,它表征着理性追求知识统一性和完整性的理想性。  相似文献   

9.
张国艳 《兰州学刊》2003,(3):170-171
在中国近代女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女子教育思想的演变经历了贤妻良母论、女学强国论和独立人格论 ,为妇女自身解放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国家分配论就是国家财政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明确一个问题:我国财政主流学说——国家分配论就是关于国家财政的理论或学说,国家分配论亦即国家财政论。之所以可以这么说,是由于国家分配论对于“国家财政”这一范畴的全面把握和深刻分析,以及国家分配论对于财政本质、财政基本属性的独特论断所决定的。同时,本文还对公共财政论与国家分配论(或国家财政论)的关系进行探讨,指出:公共财政也是以政府(国家)为主体的一种分配关系,公共财政论的本质观也是国家分配论,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既有区别又统一。国家分配论是发展的财政理论。当前我国财政理论要在坚持国家分配论的基础上,对各种财政理论,尤其是以公共财政理论为核心的西方财政理论进行整合和发展,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西方理解论的冲突与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各派哲学始终关注理解问题,并建立了各种理解论。近代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解论和当代流行的人文理解论,是西方哲学两种主要的理解论模式。科学理解论从科学认知出发,在主客关系中片面追求客体性;人文理解论从人际理解出发,在主体间关系中片面追求主体性。二者都未能全面地把握人类理解活动的基本关系和基本属性,在尖锐对立中陷入了理论困境。只有从马克思实践论世界观出发,把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在实践的主客关系与主体间关系、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中,才能建立完整把握人类理解活动的新哲学理解论──实践理解论,进而从根本上超越西方哲学理解论。  相似文献   

12.
论网络伦理学基本理论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伦理学的道德理论视角主要有:功利论(目的论)、义务论(道义论)和德性论(美德论).功利论注重行为善恶的后果,义务论着眼于行为善恶的动机,而德性论注重道德行为主体本身的品德.对于网络伦理学而言,虽然功利论与义务论都是道德问题论证的有效方法,但是它们都存在瑕疵或矛盾.网络伦理学的构建应该选择德性论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3.
卢铁澎 《学术研究》2001,(8):104-108
已有文学思潮发展规律的观点受一般文学史观的影响,其中较有影响的是钟摆论、经济决定论、扬弃论这类他律论和自律论的钟摆论以及自律他律因素综合论等三类观点.如果我们承认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我们就应该肯定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主要是文学思潮内部种种对立要素矛盾运动的结果,这才是正确认识文学思潮发展规律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4.
遵从行为的新观点——三种经典心理学理论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为论将遵从行为解释为刺激 -反应联结 ,但后期承认人的行为的目的性 ;认知论将遵从行为解释为对事物认识、辨别、理解 ,从而获得新认识的过程 ;而人本论则把遵从行为解释为发自内在 ,出于当事人自己感情与意愿所做的自主性和综合性的选择。遵从行为的新观点是对这三种理论思想的综合 ,具有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戴维森建构了自己的真理理论,却在为之命名问题上留下了终生遗憾。起初,他把自己的真理理论命名为符合论;后来弃之不用,再冠以融贯论之名;之后仍感到不满意,但直至去世他也未能再给出其他的且令他本人感到满意的命名。其实,戴维森的真理理论可以命名为"先验直观论",直观性源自T-语句双项条件式左右两侧的逻辑等值关系,而且这种逻辑等值关系超越于经验和对象。这些属于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所内蕴的使客体符合主体的精神的反映,而戴维森的真理理论正是旨在向康德主义传统复归。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通权论”与“国家有机体论”“海权论”“陆权论”和“边缘地带论”等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内涵以及作用方式的异同,认为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中的霸权和强权主义思想与当今时代发展存在相悖之处,进而分析这些理论中“通”的成分及其作用,并对“通权论”的内涵及作用方式等进行详细的阐述,提出“通权论”是对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传承与拓展的结论。最后,针对世界各国如何发展“通权”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在阐述工业区位选择的过程中,系统分析了工业的合理布局。提出在原料产地、能源基地与消费市场一定的情况下,选择运费最低的地点。超过各种临界等费线的费用最小区域,对企业具有最大的吸引力。集聚实质上是工业企业在空间集中分布的一种生产力配置。能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的经济效果。不同的工业企业,由于存在诸多差别,它们在选择布局地点时表现出一定的指向性。  相似文献   

18.
邓新华 《江汉论坛》2004,(12):100-102
明代中叶思想家王阳明所创立的心学是从理学内部分化出来的一个哲学流派,它具有鲜明的反理学倾向。阳明心学的出现不仅从内部造成了理学的瓦解,而且也为明清两代文艺新思潮的产生提供了思想上的催化剂:阳明心学以“情”为人“心”所固有的观点消除了程朱理学以性化情、存理灭欲的强制色彩,为明清两代的文艺家在创作中尽力表现人的情感和明清文论中“情感”论的盛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阳明心学提出的“心”本体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为明清两代的文艺家大胆突破礼教规范、提倡抒写性灵表现个性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阳明心学及后学对圣贤的绝对权威的否定和对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念的推崇,也直接引发了明清两代的文艺家在创作上表现出“语出本色”、“贵浅不贵深”的强烈的平民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9.
简论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文论经过汉代经学的改造 ,从一种民间文化立场转化为体制文化立场 ,这一意识形态化过程使汉儒关于文学的言说在本原论、功能论、创造论三方面与此前儒家文论有所不同。考察这些不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代的文论批评 ,以及儒家文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理念论、实证论、语用论三种哲学观奠定了自然法、法律实证主义、法律商谈论三种立法主张.自然法关注的是法律的内容,合法性的法律必须和道德相符合;法律实证主义关注法律的形式,合法性的法律必须通过“承认规则”的检验标准;法律商谈论关注法律的程序,合法性的法律必须是全体公民通过商谈参与制定的.形式、内容和程序都只是法律合法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形式、内容和程序三者的统一才构成完整的合法性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