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定西县城镇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西部干旱区典型的贫困县———定西县为研究对象 ,对其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这一区域城镇化发展的集中化点———轴式发展模式 ,最后对未来城镇化发展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就近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异地城镇化"和人口向特大城市集聚的特点,由此也导致了"农民工"和"留守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应该依托地级市和县级城镇,促进人口集聚,并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和村庄就地改造,探索就近就地城镇化模式,一方面可以降低城镇化的制度障碍和成本,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业和乡村可持续发展。同时,就近就地城镇化也符合当前农民工的城镇化意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就近就地城镇化符合城镇化人口流动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于土地分配状况的极端不平等、城镇创造就业能力有限、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完善等因素,拉美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收入持续不平等、社会问题突出与经济发展缓慢的城镇化陷阱。贵州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和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的经济社会矛盾多发阶段,应该以拉美国家城镇化为借鉴,以提高城乡居民劳动收入为关键节点,尝试开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试点建设,并加快中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农村土地使用体制改革,从而实现城镇化带动战略。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城镇化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目前正处在从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新阶段。与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布局优化合理的城镇化、绿色生态的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洽的城镇化,极而言之,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虽然由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改革还没有到位,厦门的城镇化还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城镇化的束缚,但在许多方面已经有了重要的突破,向着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5.
伴随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城镇化质量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十八大后更是开启了我国城镇化发展以质量导向的新阶段。从城镇化质量的内涵理解、构建的城镇化质量模型、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城镇化质量演进机制剖析等方面对研究现状作一梳理,针对研究现状中存在的学术框架模糊、空间尺度缺失、评价体系泛化、模型方法单一、分析视角趋同等不足,提出了强化理论支撑、凸显研究尺度、丰富模型方法、注重机制归纳等有待于今后完善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更加关注城镇化的质量提升和结构效率。从城镇化的构成来看,我国的城镇化不仅包括城市地区的城市化,而且包括镇地区的城市化。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的结构变化特点表明:城市地区的城镇化依然是我国城镇化的主流,但是,镇地区的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人口向"城"和"镇"地区集聚的新变化和国际经验的研究结果显示:未来镇地区的人口增长将会继续超过城市地区的人口增长,然而,随着城市群和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转型发展和能级的提升,镇地区人口增长的极化现象将会加剧。新型城镇化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二元结构差别,积极促进"城"、"镇"实现一体化发展,努力消除体制和制度性因素带来的城镇之间的歧视性差别,以推动城镇化的结构优化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自然过程和市场过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是经济有限供给与社会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城镇化发展成就斐然,但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导致城镇化存在质量危机。城镇化数量与城镇化质量是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共生互补的关系。城镇化质量是城镇化过程与城镇化结果的统一,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城镇化与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把实现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的协调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核心和关键。  相似文献   

8.
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实现江西经济在中西部地区崛起的根本要求之一。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的大力发展。江西经济发展应充分利用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 ,借鉴国内外城市化的发展经验 ,搞好规划 ,调整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 ,加强管理 ,走江西特色的城镇化之路。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变二元社会为一元社会必须走健康城镇化之路。然而,"城市病"的多发,农村的"空心化",都意味着中国的城镇化已进入一个特殊的时期。农村城镇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选择恰当的城镇化模式、确定适宜的城镇规模、制定正确的战略规划,以农村城镇化为切入点和依托,协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5,(8):62-6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展很快,成效巨大,但也带来了发展不均衡、资源消耗过多、社会矛盾突显等问题。当前,我国已步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亟待转型。转型的方向,是要回归城镇化的本质,推进以民为本的城镇化。民本城镇化的要旨,是坚持城镇化的人民性,即城镇化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由人民群众来主导,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依归,发展成果还要让全体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11.
就近城镇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迁移到家乡附近的城市或城镇实现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城镇化和市民化。本文特别强调以地级市和县域为核心的就近城镇化,因为此种具备相当规模的就近城镇化与以往的小城镇相比,一方面具有明显的人口、经济集约化优势、城镇聚集效应优势;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所造成的诸多"城市病"。本文总结了就近城镇化的三种模式:一是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农业人口就近城镇化;二是强镇崛起带动农业人口就近城镇化;三是以地市为单位推进全域的城乡一体化和就近城镇化;还分析了三种模式的特点,也进一步深入阐述了就近城镇化中应特别关注的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选择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为研究切入点来衡量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情况,研究二者协调发展状况。发现河北自2005年以来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均持续上升,从2007年起,土地城镇化指数增加速度显著快于人口城镇化指数增加速度,逐年效果积累,在2011年土地城镇化超过了人口城镇化,并对二者协调情况划分了具体的阶段和类型,分析了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农村城镇化的速度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不仅城镇数量有了极大增加,城镇人口也在较快增长。然而,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农村城镇化的持续发展也将面临一些障碍。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和即将面临的障碍,提出相关的对策,有利于实现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农村城镇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经济、政策、规划、市场、城镇经营、土地流转、创新等机制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是拉动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解决人的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省际政要的人口城镇化理念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比较其理念,可以为我国人口城镇化战略推进提供诸多有益启示:加强顶层设计,以科学规划引领人口城镇化进程;从追求人口城镇化规模和速度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创新人口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处理好人口城镇化中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人口城镇化战略,根据其人口城镇化态势调整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展迅猛,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新形势下,面对城镇化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明确指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给出了未来发展思路。通过分析当前江西省城镇化发展质量,发现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方面是城镇化明显的短板。新形势下江西省城镇化发展应以质量为重心,加快人口城镇化、落实人口市民化、促进"产城融合"。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水平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的城镇化程度的量的规定性。城镇化的度就是城镇化的量的表现与城镇化的质的规定性相适应的状态。我国的城镇化是用包括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内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测量。由于农业转移人口与市民之间还存在着质的差别,这就存在着城镇化质与城镇化量的背离,以及面临着如何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问题。我国城镇化已经演变到这样一个阶段,即不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速度就很难加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附属在户籍制度上的一系列身份差别待遇,实现农业转移人口与市民地位、机会、权利、待遇的完全平等。  相似文献   

19.
韩晓东 《兰州学刊》2005,(6):127-128
城镇化事关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兰州实际,分析了兰州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探讨了兰州市农村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机遇、道路、融资及理念问题.  相似文献   

20.
山区城镇化的反贫困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浙江山区反贫困实践作出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浙江山区反贫困的特色在于山区城镇化与区域反贫困的有机结合.本文总结回顾了浙江山区城镇化的过程、特点及其区域反贫困的效应,并相应提出了消除贫困县以后的反贫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