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为线索,共同体可以概括为三大类型:本源共同体、抽象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共同体构成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理解人的存在方式的历史变迁的重要线索,人的个性特征植根于共同体生成和发展的土壤中。与共同体形态的历史变迁相适应,人的存在方式经历了人身依附关系中的人、形式上独立的人、自由个性的人三种形态。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社会使个人从传统共同体中解放出来,个人获得了形式上的独立性,但与共同体却发生了二元分离。自由人联合体一方面保留和吸收了个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解构了本源共同体对个人的压制,在人与人的联合中重新确立共同体这一人的真正存在方式,实现了个人与共同体的真正统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为马克思后来提出无产阶级学说,奠定了一个非常有力的思想基础.今天深入认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也有益于更好地贯彻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把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推向前进.本文通过研究马克思在前哲学家的共同体思想基础上,借助于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自由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为现代民主时代确立了基本的理想。无论是社会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还是民族主义、共和主义,它们分别为自由和共同体理想提供了自己的独特理解。作为共和主义的杰出代表,卢梭基于形而上学二元论范式构建了一种联合个体意志的道德共同体,试图克服国家作为异己性的存在工具,实现个体之间的价值认同和自主性自由,使每个个体获得自身存在的根基。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唯物主义存在论视域,扬弃了卢梭所诉诸的形而上学二元论范式,通过共产主义革命,消灭私有财产,建构了联合起来的个体共同控制生产资料的自由人联合体。面对时代共同的困境,诸如科学理性、技术理性、工具理性以及现代人的异化生存境遇,马克思和卢梭的自由理论都彰显了强大的批判力,对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然而,马克思在“现实的个人”与“社会存在”之间构建了一种本质性联系,赋予“现实的个人”一种新的规范性意蕴。相较于卢梭的自由观,马克思的自由观更具现实性和时代超越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关切人的存在、探究社会发展的理论结晶.共同体是人的集合,直接或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处于一定交往关系并不断发展的“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性、社会性、发展性出发,立足人的生存状况、社会交往形式以及所有制关系对市民社会中人的异化现实进行了反思,揭示了市民社会中人与物的价值倒错、私有财产的二重性、分工的片面固化、自由平等人权的虚假本质.基于对市民社会从人本维度、辩证维度、生成维度到价值维度的批判,马克思将其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归宿指向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指出消除强制分工的异己束缚、以社会所有制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外在依托.  相似文献   

5.
6.
吴波  张艳涛 《理论界》2022,(12):7-13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性问题的学理研究,学界不仅应从制度层面去找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显性差异,还应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探照灯”,深入探寻两者的内在性差异。马克思正是在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与个体相异化的事实分析中,揭示了共同体与个体的本质联系,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奠定思想基础。透过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看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能够得出以下结论:“真实的共同体”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联合的个体”是其存在基础,“自由人联合体”是其历史趋向。  相似文献   

7.
共同体作为人类存在的方式,其自身的诸多特质表明了生活于其中的个体有限性。如果从时间与空间变换中的共同体与个体境遇关联来看,先后形成了实体共同体、符号共同体等形式,表明共同体从具体蜕变为抽象,个体从直面自身存在的场域转化为被弥散的抽象"晕"圈所笼罩。近代政治解放之后的共同体与个体自由的非同一性以及权利与义务的非对称性,促使马克思提出以自由人联合体代替造成个体"异化"的虚假共同体,从而彰显真正共同体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国家理论认为,人是共同体的存在,人的独立行为都是在共同体中展开的,这个共同体是"真正的共同体"。国家是以代表社会普遍利益为名、以维护自身特殊利益为实的"虚幻的共同体",是对"真正的共同体"的否定,而"自由人联合体"是对"虚幻的共同体"的否定,是在更高基础上向"真正的共同体"的回归。这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就是国家产生和消亡的历程。国家要维护自身特殊利益就必须代表社会普遍利益,这是国家不可分割的两种职能。因此,用法的形式约束国家自身的特殊利益、维护社会普遍利益,应该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10.
赫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首位把德国的哲学与法国的社会主义这两种不同的学说连接起来,第一次从哲学和经济学视角论证共产主义的思想家,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在赫斯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自由—和谐共同体思想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虽然说赫斯对共同体思想的研究与探索曾经走在马克思的前面,但是马克思通过潜心研究探索,从现有的经济条件考虑人的现实存在问题和现实的人的本质以及生产的全球化,深入探讨自由人联合体思想,超越和扬弃了赫斯的自由—和谐共同体思想,实现了其自由人联合体思想。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完全符合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社会理想境界,研究这一思想有利于当今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和谐世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何中华 《东岳论丛》2012,33(4):28-34
自主活动范畴在一定意义上隐藏着马克思哲学的全部秘密.在马克思语境中,它是一种历史规定.在人的异化状态下,自主活动沦为一种虚假的外观,而不再具有实质的意义.人的异化的历史扬弃,使自主活动构成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特征的历史内涵.随着马克思思想的演进,“有个性的个人”、以“自由个性”为特征的人、“自由人联合体”中的“自由人”,分别成为自主活动之主体的不同表征.只有当私有财产导致的劳动异化、劳动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旧式分工所固有的外在强迫性被历史地超越之后,自主活动范畴才能获得充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关涉人类命运的共同体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社会发展趋向的时代展望,自由人联合体是对美好社会的终极追求,基本内涵的差异构成二者理论张力的存在根据。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自由人联合体关怀人类命运核心议题、"问题意识"与改变世界思维逻辑,以现实利益为基通达路径的承继,成为彼此理论张力的基本呈现;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渡型共同体本质、包容性时代内涵、相对具体的实践方略则构成二者理论张力的突出表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张力的实践价值呈现为前者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即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重要启示,为全球治理供给中国智慧,为审视人类解放贡献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14.
15.
张骞骞 《南方论刊》2020,(3):11-13+34
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自由人联合体同作为关涉人类命运的共同体理论,二者在生成逻辑、发展逻辑和承继逻辑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它们在基本内涵、思想渊源和实现方式上存在差异。在新时期厘清二者的辩证关系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而向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社会形态过渡。  相似文献   

16.
郑元叶 《兰州学刊》2009,(11):27-30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政治哲学含义是形成自由人联合体。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在此前提下的消费资料分配制度是给形成自由人联合体提供基础性的社会必要条件。因此,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所有制思想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17.
张勤 《齐鲁学刊》2006,1(6):116-120
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设想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设。它作为一种伦理思想和社会蓝图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一样,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研究和解读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伦理理想的科学建构,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发展性,也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袁祖社 《河北学刊》2007,27(2):7-13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社会历史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集中体现着其关于未来美好社会的价值理性表达,表现出其以作为类整体的生存本位为依归之“公共性”追求与宏大、深邃的文化人类学视野;“共产主义”从多个层面标志着马克思的公共哲学观念或者这种哲学的“公共性”品质人与人关系维度上的个性自由、人与社会关系上平等主体间交流理性基础上的公共主义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的生态公正;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实践,是一种真正面向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创造性的公共实践形式。马克思对劳动异化之谜的破解,揭示了“公共实践”的渊源和旨趣——人类自我造就和自为拥有着的“意义结构”,彰显着作为一个社群共同体的共产主义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9.
孙旭  孔扬 《社会科学战线》2021,313(7):246-251
马克思和涂尔干都确认了引发现代社会道德与价值危机的原因,但他们在重建问题上却形成理论分野。涂尔干主张在不变革现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着力构建"职业团体";马克思则立足于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态,强调只有走向"自由人联合体",人类才能从历史和自然的必然性的双重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一种个体与类、"小我"与"大我"相统一的新型道德与价值共识。涂尔干正确地提出了问题,却没有很好地解决问题。相比而言,马克思在更深层面上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批判,为构建人类新型道德与价值共识开辟了新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