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垒 《学术研究》2007,2(5):110-115
儒家孝道伦理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里体现了传统父家长制的家庭伦常与专制政治纲纪的紧密结合。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宣告结束皇权专制统治以后,它仍然像幽灵一样缠绕于国人的脑际,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民族精神痼疾。历来的专制统治者,总是热衷于运用国家政权力量以延续儒家孝道传统而肆行专制愚民政策。但是,历史经验表明,在发展民主政治的世界潮流中,儒家孝道伦理道德体系与传统专制政治机制走向彻底的崩溃乃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张纯厚 《文史哲》2012,(2):140-152
为什么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导致剧烈的阶级对立和冲突,而当代资本主义却出现长期的社会政治稳定的局面?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以古典自由主义为指导的自由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到以社会自由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民主制度建立的过程。从19世纪末以来,实行社会自由主义的西方中左派执政党派逐步改变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实行平等竞争的市场机制,保障基本生活水准方面的经济平等,建立工作场所民主,并且,推进了与新社会运动相联系的社会民主权利的保障。这些社会民主机制与西方宪法和宪法性文件所规定的基本民主原则相一致,与政治民主相互补充,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政治长期稳定的体制保障。作为后起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中,应当吸取西方民主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并举,建立遏制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官僚腐败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马勤学 《兰州学刊》2011,(11):202-204
政治伦理很早就进入了政治学和伦理学的视域。中西政治伦理的历史境遇既有相通之处,又有重大差异,因此,对中西政治伦理思想的梳理比较,不仅能够深化对政治与伦理关系的认识,厘清政治伦理的科学内涵,而且对当前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以来 ,儒家政治伦理作为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确立了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霸主地位。就董仲舒政治伦理思想来说 ,以“天”为依据的政治观是其理论基础 ;“大一统”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 ;中和政治论则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天不变道亦不变”是政治伦理发展观 ;“更化”的政治伦理改革措施使儒家的一尊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相似文献   

5.
王黎明 《船山学刊》2010,(4):117-119
孔子强调士人要积极出仕,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强调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德治。他认为统治者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同时以仁政,富民、利民等政治伦理思想为统治思想。以这些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依然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8(4):48-52
哈弗罗斯在基督教传统内复兴了德性伦理,人们往往指责他逃避政治。其实他对基督教如何介入公共生活有自己的看法。他批评美国主流的新教思想家,指出基督教社会伦理应该超越康斯坦丁主义(即宗教与政治的联合)的诱惑,基督教团体本身应该有独特性,是与社会、国家作为比照或对比的城邦。这对人们认识到国家的有限性、共同体的重要性等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留美幼童与近代中国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涛 《云梦学刊》2009,30(6):42-46
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的群体。他们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归国以后的岁月里,他们对近代中国政治的贡献比较明显,其表现为:第一,引进近代风气,冲击官僚旧习;第二,维护铁路主权,引爆革命高潮;第三,投身革命实践,促进民主进程。  相似文献   

8.
孟子的政治伦理世界其实是一个士阶层在性善论的前提下构想出来的道德至上的伦理世界。在这一世界中,民与君是二重伦理主体,故其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士试图调合这一矛盾而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及伦理定位,但是,这种明知不可而为之的道德理想情怀在以君主为核心的政治权力框架中实在不足以自保。  相似文献   

9.
刘小枫 《人文杂志》2023,(10):75-85
早在晚清时期,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政论家斯宾塞的著作就被译介到中国学界,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界曾再度燃起对他的热情。直到今天,斯宾塞思想究竟具有怎样的品质,在中国学界仍未得到应有的审视。通过思想史的考察不难看到,生物学自由主义是启蒙哲学的激进化发展。斯宾塞感兴趣的更多不是生物进化论本身的科学问题,而是如何用它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即便是斯宾塞理论的核心“社会有机体”论也不例外。个人自由的权利优先观是斯宾塞哲学的出发点,但它与从生物进化论原理得出的有机进化的国家观无法协调。探究斯宾塞生物学政治论的品质,有助于人们理解当代“白左伦理”的理据。  相似文献   

10.
"协商民主"是与道德价值密切相关的一种政治形式,它的兴起契合了西方政治思想的中心价值,受到了极力推崇.但是就政治伦理层面而言,它至少存在着三重困境:一是协商参与者究竟是个人参与还是代理参与构成了协商民主的主体困境;二是公共理性作为协商民主的原初状态还是推理结果构成协商民主的过程困境;三是维护多元主义还是追求一致性的利益构成了协商民主的合目的性困境."协商"仅仅是民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却并非民主政治的全部.在政治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浸润协商的精神伦理,比单纯地追求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政治转型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比较政治学中兴起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自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逐渐从全能主义政治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转型,这是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国政治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值得人们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2.
论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政治发展是不发达政治系统向发达政治系统变迁的过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在政治领域里发生的正向的政治变迁。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政治发展的总方向和总原则,是制定政治发展阶段性目标和选择政治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政治民主、政治廉洁、政治稳定和政治效率。  相似文献   

13.
真正意义上的多元主义,是消除了一元主义和二元对立,摆脱了一与多的纠缠,打破了同一性原则,确立了以无中心(无同一性)的差异原则和异质多样性为旨归的多元主义。尼采的视觉主义的多元主义,福柯的无中心差异的多元主义,德里达的延异(différance)的多元主义,以及德勒兹的性质多样性的多元主义,都是多元主义诉求的有效表达方式。这种以无中心的差异为基础的多元主义所诉求的政治,是与规范拉开距离,把政治行动从统一化、总体化中解放出来的多元自主的政治,是对当下西方多元化社会政治运动的理论回应。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特征有三: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及其作为主权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平等地位;二是境内民族关系的重新整合以及在此基础上各民族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共生共存;三是国家政治的民主化。三者构成了中国民族主义的"近代性",也赋予了近代中国作为"民族国家"应有的内涵。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有一个理论上的建构过程,这一过程紧密关联着西方民族主义的输入和中国人民的政治实践。中国不少有识之士为此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2008年爆发于华尔街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神话的破灭,也使得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为背景的西方经济伦理学处在了十分尴尬的境地.中国学界在反思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同时,也需要反思原有的经济伦理研究,需要从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束缚下解放出来,以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孔子以道德情感作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孟子以人性本善作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荀子则以人性本恶作为其政治伦理思想之基础,他们的不同主张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基础方面的讨论定下了基调。《中庸》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同时,提出"知行相顾"作为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基础,这无疑是对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基础问题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市民社会的建立及其伦理变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市民社会的建立是一个艰苦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之提供了基础,但还要辅之以文化,尤其是伦理道德的支撑;同样,市民社会的建立过程也会引起伦理生活的大变革,特别是社会伦理精神的重塑.公共伦理、市俗伦理、契约伦理将成为市民社会的主要伦理范式,这些伦理范式也就构成了作为文化形态的市民社会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社会民主、党内民主、民主执政是三大基本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基本范畴。文章就这三大范畴的基本内涵及其功能作用的逻辑关系,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浙江民主政治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评述。  相似文献   

19.
联邦制度成功运转需要相应的条件.近代中国等级制政治文化以及宪政文化的缺乏等都不利于联邦制的确立,联邦制在近代中国的失败不可避免.应该理性地看待联邦制,在某些技术手段与一些原则方面可以学习和借鉴联邦制,以加强和改进中央集权.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并不囿于探讨纯粹政治领域中的博弈规则,而是致力于回应和解决自己把握到的时代的社会问题。马克思甚至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那样的自由人联合体中,“政治国家”是要消亡的,因为“政治国家”即是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矛盾的一种症候。因此,在马克思那里,近代政治哲学是从属性的并且有着明显的限度。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有着独特的社会向度。这一社会向度反映了马克思对于政治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也构成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