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刑诉法针对三类犯罪案件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引发社会各界热议。如何理性对待该制度并在实践中规范实施是重要议题。目前,该制度在立法层面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存在合宪性等瑕疵,公平性隐患犹存且救济不足。在实施层面也潜伏危机,滥用风险高,易转为变相羁押。当前,亟需对该制度完善立法,规范实施,拓宽权利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2.
监视居住是一种强制措施,它具有保障基本人权和诉讼活动的双重功能。新《刑事诉讼法》对监视居住作出了修正,其中不乏可圈可点之处。然而,现行监视居住制度在司法适用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诸如适用率不高、执行监管不力,指定居所适用不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必要通过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增加被监视居住人定期报告义务、引入高科技电子电子监控方法以及建立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专门场所。  相似文献   

3.
莫湘益 《学术论坛》2012,35(7):83-88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将监视居住与取保候审相分离,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与住处监视居住相分离,在刑事强制措施体系中建构了"取保候审→住处监视居住→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逮捕"的分层样态,监视居住在分化的结构中获得独立地位。分析监视居住地位独立的原因,准确界定其限权的空间范围,以利于其羁押替代功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4.
蒙古草原、天山南北、黄土高原边地,是张承志小说创作中"前定"的三个板块.在这三个审美文化板块里,张承志以小说的审美超越方式追寻诗意的居所,以对审美人格的礼赞、激进主义的眷恋和对哲合忍耶信仰的皈依,表达对于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切,呈现人性的光辉,希图弥合后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安全感的丧失所带来的缺憾.  相似文献   

5.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在刑事诉讼法修正案通过前后一直引发着社会各界的热议.作为刑事诉讼上的基本权干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尽管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但在合宪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因而潜藏着许多可能的危险.所以,亟需通过立法解释或者司法解释,采取合理的解释方法,将这些可能的危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修订后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完善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具体操作规程仍然存在诸多弊端,需要进一步健全相关的制度机制。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呈高发和多元态势,涉检信访案件日益增加。面对涉检信访案件办理工作中的难题,不仅应当探索从体制设计上根本解决问题,也应当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促进涉检信访案件在法治的框架内高质量和高效率地得到解决。为了充分探讨这一问题,本刊编辑部特邀一批专家对此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得到了一些对此问题素有研究的学者比较积极的回应。为了更好地以学术之力审时度势促进司法改革特别是检察改革,本刊编辑部以《贯彻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与诉讼监督制度的完善》为总标题进行专题研究,试图从现代司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着手,就我国诉讼活动监督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本着百家争鸣的态度,本刊对于受邀专家的来稿,只要符合通常的学术规范,不论其所表达的学术观点如何,均一律照登,所以,本专题所有观点均不代表本刊之立场。  相似文献   

7.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修订后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完善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具体操作规程仍然存在诸多弊端,需要进一步健全相关的制度机制。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呈高发和多元态势,涉检信访案件日益增加。面对涉检信访案件办理工作中的难题,不仅应当探索从体制设计上根本解决问题,也应当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促进涉检信访案件在法治的框架内高质量和高效率地得到解决。为了充分探讨这一问题,本刊编辑部特邀一批专家对此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得到了一些对此问题素有研究的学者比较积极的回应。为了更好地以学术之力审时度势促进司法改革特别是检察改革,本刊编辑部以《贯彻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与诉讼监督制度的完善》为总标题进行专题研究,试图从现代司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着手,就我国诉讼活动监督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本着百家争鸣的态度,本刊对于受邀专家的来稿,只要符合通常的学术规范,不论其所表达的学术观点如何,均一律照登,所以,本专题所有观点均不代表本刊之立场。  相似文献   

8.
韩强 《广东社会科学》2003,3(4):111-116
本文作为绿色城市研究纲要,在扬弃各种城市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城市生态系统中人—自然、人—社会、人自身三个子系统的结构和系统控制机制,发现城市生态、居所,绿色和生活等理念的人文关怀新内涵,进而发现人的本性、生态系统、人类实践、文化和生活这五个系统的同构性,在五度思维空间中概括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自身的内在和谐及其统一的新人文精神。它是绿色城市的底蕴。  相似文献   

9.
对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4条的93份有效裁判文书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涉外一般侵权案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涉外一般侵权法律适用规则存在扩大化适用的现象,法院未正确处理特殊侵权规则与一般侵权规则、特别法与一般法之间的关系,导致法律适用错误;裁判文书说理不充分,法律推理过程错误。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缺乏选法理由,直接援引法条作出裁判;另一方面,说理过于简单,法律推理混乱,如存在适用第44条中不存在的系属公式、未审查当事人是否达成选法合意、未对"经常居所地"进行认定等问题。因此,我国应细化涉外一般侵权法律适用规则、充分发挥指导性案例的作用、加强司法职业保障制度,并构建多元化涉外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0.
刘华龙 《中州学刊》2008,(3):230-232
整个人类的建筑史无疑也演绎着整个人类的文化史和美学史,古今中外的建筑所凝结着的无一不是文化中的美学积淀.不同的建筑风格体现了特定的生产力水平及特定的社会风貌,体现了一定的审美观念与哲学思维.审美观念与哲学思想的改变也会使建筑理念及建筑风格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传统民居所表现出的生态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密不可分.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必须将哲学思想及其可持续发展原则引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在顺应自然调试自我的基础上,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  相似文献   

11.
刘邵《人物志》是在汉末人物品评新潮中发展起来关于知人、用人的一部理论研究著作,它不仅涉及到人的资质、仪容、才能、性格,同时还反映出人的品评是由道德判断深化为既重道德判断又重才性容止鉴赏的探寻.其内容囊括哲学、道德、思想、政治兼容儒、道、法、名理诸家.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人才学著述,该书在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人才品评价值走向的同时,近世又引起美国、日本等国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苏慧霜 《云梦学刊》2008,29(3):38-44
明代李梦阳出于复古心态反思唐代赋学而提出"唐无赋"之说,实则忽略了有唐一代辞赋的发展.宋本《文苑荚华》的《杂文·骚》类辑录骚体赋四十二篇,又《杂文·问答》亦辑录九首骚体作品.数量虽不是最多,但骚情意绪,愁思郁结,正是唐人对楚辞骚体形式的再创与延续.其中更不乏对屈原的惋惜与追念,如柳宗元作《吊屈原》、刘蜕作《吊屈原辞》均是对屈原其人的直接伤悼与追惜.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震荡期,商会的发展演变也随之逐渐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首要表现是这一时期许多商会的换届改选出现了以往少有的新变化.透过无锡商会1919年的换届改选可以看出,在其他许多领域中普遍存在的所谓"新""旧"之争,在商会内部也开始有所反映.但无锡商会此次改选的结果表明,商会内部的这种"新""旧"之争有其自身特点,两派并非始终完全处于对立,最后是以新旧两派调和的方式结束纷争.这一时期某些商会的换届改选风波,虽在短期内影响了商会正常会务的开展和职能的发挥,但从长远看"新派"力量的增强却又使商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因而也有不可忽视的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知情权"的基本含义是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国家应最大限度地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尤其是政务信息的权利.这一概念是由美国新闻界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其推动下,得到广泛传播.在与政府保密行为斗争的过程中,美国新闻界通过出版论著、建立组织,将"知情权"由一个概念、宣传口号发展成为影响深远的"知情权运动",进而推动美国国会通过立法确保这一权利的落实.  相似文献   

15.
最近披露的俄国档案文件显示,在朝鲜战争初期,美国参战迫使中苏两国领导人都想到了中国出兵的问题.为此,斯大林承诺苏联出动空军掩护中国地面部队,但没有说明出动的时间和方式;毛泽东想及早派兵参战以便尽快结束战争,但斯大林并不急于使用中国军队,因为这涉及苏联出动空军及其在朝鲜的地位和影响问题;在三八线被突破的危急时刻,毛泽东希望立即出兵援朝,而斯大林担心苏联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也怀疑毛泽东出兵的诚意和效果,故拒绝出动空军;中国志愿军毅然出动并独自与美韩军队作战后,苏联空军也随即投入了战斗,不仅保护中国领空,而且越过鸭绿江为志愿军后方提供掩护;关于苏联空军参战,斯大林坚持不变的原则是:无论是否越过鸭绿江,苏联空军只在后方活动而绝不进入前线配合中国地面部队作战.  相似文献   

16.
"非对抗性矛盾"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苏联,用来描述各种阶级间的各种关系--尤其是小农阶级和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的矛盾,毛泽东在他的《矛盾论》中把这个概念系统化.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中国又发生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关于辩证法的重要辩论--即"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的大讨论."一分为二"理论的支持者把杨献珍的"综合"、"合二为一"批评为"阶级调和".其实这场辩论绝不是古旧陈腐的,也许在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辩论中就包含有上述问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李永军 《家庭科技》2007,(10):16-17
出气果 上月初,笔者到浙江考察项目,无意间在车站的一个小超市看到,有几个人将水果、鸡蛋模样的东西使劲地往光滑的墙壁和玻璃门上摔,那东西被砸得稀烂,但慢慢地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向店主一询问,原来那小玩意叫做出气果,还有个英文名字叫Venting Ball,它有西红柿、鸡蛋、草莓、橘子、老鼠等多种形状的产品,采用记忆性橡胶特制而成,无毒无害,主要用于年轻人、儿童发泄情绪.年轻人和孩子们都很喜爱,而且如果玩脏了,只需稍微用水清洗下,便又焕然一新.它比同类发泄玩具要便宜得多,一个仅需3元,5元便可买到两个.  相似文献   

18.
新媒介美学的最新拓展再一次激发了人们对如下两个问题的研究:一个是媒介(Bolter and Grusin,2000;Manovich,2002);一个是狭义的技术(Francastel,2000).当艺术家通过运用(或者滥用)新的通讯、信息以及生物技术进行艺术创作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回应我们在文化、政治、市场上对于一些小器具、装置和交互式媒介的迷惑,并在物质上对其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有学界朋友略带遗憾地和我说,齐泽克的中国之行有点“悄悄地进村”的感觉。尽管低调策略在今天市场化的学术动态中多少有点不合时宜,但我有许多理由支持低调做法,比如:从主题讲,全球资本主义批判是个严肃事业;就理论而言,精神分析和德国唯心主义绝对不是通俗和流行的话题;从交流看,不应该让表演替代学术对话。更为重要的是,那种通过大众文化“旁通”[或用其某本书的标题来说,斜视(Looking Awry)]严肃而高深理论的做法,往往以明星效应压抑了理论力量,甚至让人怀疑他与那种以“歪批”经典来猎取名声的时尚如出一辙。这一点恰恰直接提出了这个…  相似文献   

20.
受众研究是大众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推进,今天的受众已不再只是游走于不同媒介之间的读者、听众或观众,也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如何从历史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全面描绘受众的各种面相和角色,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