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梁祝传说从地方的民间传说升华至表象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忽视来自于学术研究以及艺术创作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建构.这种建构的结果,让我们在对待梁祝传说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形成了几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梁祝传说的反封建主题,似乎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就像依附于传说本身;二是二十世纪以来就以梁祝传说的爱情悲剧作为反封建婚姻的宣传,似乎从梁祝研究开始之际,就具有这种明确的目的;三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存在着一个"经典"的"梁祝传说",似乎据此可以追溯过去评价现在.如果厘清梁祝传说从地方文化到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建构过程,可以理解这几个梁祝研究的误区何以成其为误区,可以认识梁祝传说何以成其为现在的梁祝文化.  相似文献   

2.
自从20世纪40年代党的七大正式确立以批判继承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观以来,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中国传统文化在党的思想文化工作中的这种价值定位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移易。党的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之基本观念的确立、恢复、发展和历史性飞跃的过程,也就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之文化基础日益巩固的过程,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从觉醒、振兴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制造业中出现一些不良制造与不良技术现象,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要求我们形成一种新的中国制造业文化,其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产品质量与技术,还在于它对人的主体性建设和主体性发展的意义。文化不仅能促进中国制造业生产出好产品,也能生产出好的人格、好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才亚楠 《北方论丛》2012,(5):132-135
文化批判的终极目的不是解构文化,而是建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文化.在文化批判中,文化理想建构不可或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范式及相应的文化理想模式.新世纪的文化批判在批评某些文化现象的批评同时,应关注学理剖析,构建文化理想.当代中国需要文化批判的理论武器,需要自己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5.
广告是一种文化现象,广告创意必须在广告环境所处的某一文化语境的背景下进行,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因此,深入研究广告创意的文化视界,认识广告创意中的民俗与流行、传统与现代的运用及影响日益成为广告创意的必需。而珍重民俗,呼应流行,秉承传统,链接现代,正是确立崭新的广告创意文化之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既继承和发扬了自己固有的传统文化,保持了民族生活方式中的优良传统和民族风格,又在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汲取周边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以适应具有中国多民族特色的新型生活方式,从而建构了既与朝鲜半岛生活文化有一定的差异,又和我国其他兄弟民族生活文化有区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生活文化,其总体特征与中国特色大致体现为朴素性与原文化性、地域性差异、复合性与兼容性等.  相似文献   

7.
爨氏作为汉唐时期南中大姓中的重要一支,对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国内众多学者的重视。现阶段对于"爨"的研究逐渐由"史"的视角进入到"文化"的视角,但从众多研究成果来看,只是形式甚至是词语上的转变。对于爨文化的研究不仅要解决爨氏的兴衰、爨地的区域、爨区的民族族属以及中原王朝对南中地区的经营等问题,更要解决爨文化的内涵、变迁以及地域关系等问题。在理论方法的运用上,更要注重多学科的交叉,注重运用区域社会史的相关理论方法,进而丰富研究内容、拓展研究深度。  相似文献   

8.
9.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书文 《中州学刊》2005,(2):158-162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尽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对家族文化概念的理解上却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家族文化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中国传统家族文化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即人伦秩序、道德情感与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的历史是一个主体性建构的过程。湖湘文化在"先秦—秦汉"、"唐宋—明清"、"晚清—民国"的中华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直参与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民族主义观念的建构历程进行疏释是窥探中国民族主义堂奥之必要路径。通过充分开掘中国民族主义观念的传统特质,既可深入发扬中国民族主义之精神,加强民族文化之自我认同,又可破除拒斥"普世价值"者的民族主义狭隘论所带来的固步自封。中国传统民族主义观念之特质在于其"文化意识"。而中国民族主义文化意识的建构历程则诏示:其当代民族主义只有在具有开放与包容特质的文化烛照下,才能逐步走向真正的自信与新生,并藉此有望贡献于现代世界政治新秩序的良性建构。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文化的前提在于厘清和谐文化的本质内涵,尤其是其精神特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谐文化的精神特质应该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和谐文化构建应遵循中西互补原则和批判继承原则,通过政府激励媒体导向,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实践环节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融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也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建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 ,本文主张树立全球文化意识 ,确定文化多元发展的新思维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反对全盘西化 ,坚持文化开放 ,引进世界先进文化 ;加大对世界先进文化研究力度 ,使之产生实际效应 ;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4.
15.
萨义德的《东方学》对文化霸权进行了批判.历史上的中国形象一直以来受到西方权力话语的支配,而在全球化的今天,隐伏的东方学依然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产生着负面影响.中国应该掌握话语的主动权,书写自己的文化身份,但这并不意味着诉诸于民族主义、大中华主义等.中国应直面自己的现实问题,构建一套合适的话语体系,在文化多元并存的基础上,塑造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身份,达致“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6.
"天下观"与"文化中国"的历史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永吉  徐长安 《河北学刊》2002,22(6):140-144
自中华文明产生之初 ,它就逐步形成了一种融宇宙观、政治观和文化观于一体的“天下思想”。“天”与“礼”是中国古代“天下观”中的两个核心理念。在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 ,“天”被构建成为王朝政权合法性的来源 ,“礼”则成为“夷夏”之间相分相融的主要标准。正是对“天”的推崇和对“礼”的主动认同 ,使中原之“中国”和周边之“四夷”都以正统的中华自居 ,从而共同构建了一个“文化中国”。在近代以前 ,“文化中国”真实地反映了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 ,最终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概念不应当是现代文明的另一个指称,它所指谓的只是现代文明的内涵或曰文化。其涵义有三个层次:现代文明的质的规定性;现代文明的价值理想;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中国现代性建构作为问题,内孕着两重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其一,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统一问题;其二,现代性与中国性的统一问题。本文着重讨论第二个问题。现代性与中国性之统一的要义乃是后发现代性建构与后(期)现代性建构的统一问题。后发现代性意味着中国性向普世性的现代性开放,后(期)现代性则意味着现代性向特殊的中国性汲取滋养,以创化中国性与现代性相融汇的文化传统(不是传统文化)之河。中国现代性建构,从中国性角度看,在文化的生活方式层面之指标序列上,主要要致力的是:非普世性的亲友社群与超越文化;普世性问题却很可能是非普世性解决的全球化与生态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精神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根源于中华法治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伟大实践,摄取于全球法治文明优秀成果。把内涵于法治概念、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法治理论、法治价值、法治习惯中的核心要素凝练出来,揭示的就是法治的文化内涵。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文化内涵可概括为规则文化、程序文化、民主文化、共和文化、人权文化、自由文化、正义文化、和谐文化、理性文化、普适文化等方面,法治中国的文化建构应当从这些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与建构新文化的路径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中国传统文化放置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纵向历史流变和未来趋势以及横向中外比较的坐标中进行时空定位.并就汲取传统资源的原则与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本原和源泉、建构的导向和路径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全球化与中国文化"问题做出理论回应.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与建构新文化的路径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中国传统文化放置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纵向历史流变和未来趋势以及横向中外比较的坐标中进行时空定位。并就汲取传统资源的原则与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本原和源泉、建构的导向和路径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全球化与中国文化”问题做出理论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