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比培根著作"Of Studies"的三个不同译本,来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求似。通过分析三个译本在形似、意似、神似方面的异同,本文认为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更胜一筹,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霍译本和杨译本的两个全译本因各自的翻译艺术成就而成为目前所有英译版本中最为著名的两种风格迥异的版本。结合两译本中的翻译实例看,霍译本和杨译本两个译本尽管都尽量保留原文内容,着力再现原著的艺术价值,但由于各译者对各自译文的预期交际功能的看法不同,霍译本侧重其译文之文学、美学功能;而杨译本更加注重译文的文化传播功能,促使他们分别选择工具翻译法和纪实翻译法来处理原文,从而产生出风格迥异的译本。说明翻译目的决定了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如何才能忠实地再现原著的艺术意境和丰采姿致?译林版《傲慢与偏见》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和经验。本文撷取其中若干片断与原文进行比较,从三方面分析了该译本的特色:1正确处理“形似”和“神似”的关系;2选词精当;3结合语境,译活人物对话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霍译本和杨译本的两个全译本因各自的翻译艺术成就而成为目前所有英译版本中最为著名的两种风格迥异的版本。结合两译本中的翻译实例看,霍译本和杨译本两个译本尽管都尽量保留原文内容,着力再现原著的艺术价值,但由于各译者对各自译文的预期交际功能的看法不同,霍译本侧重其译文之文学、美学功能;而杨译本更加注重译文的文化传播功能,促使他们分别选择工具翻译法和纪实翻译法来处理原文,从而产生出风格迥异的译本。说明翻译目的决定了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通过阅读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名著《傲慢与偏见》的原著以及它的两个中文译本,就两种不同的翻译中所呈现出来的语言特色谈论文学翻译中神似的准则.列举了两个译本中六处不同的翻泽手法,评论了在翻译中做到传神,即准确传达作者文字中神韵的重要性及实际阅读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在上个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先后出现了两种俄文全译本,两种俄译本的主要翻译者都是В.А.帕纳秀克,但小说中的诗词翻译者则分别是汉学家Л.Н.孟列夫和И.С.戈卢别夫。文章对这两种俄译本中的"金陵十二钗判词"的翻译优劣进行比较,从典故、谐音、拆字等修辞手法以及版本方面探讨《红楼梦》在俄译过程中的艺术缺失和弥补手段。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翻译批评是一门在女性主义研究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翻译批评作为对象化活动的自身属性,决定了译本的重要性。女性主义译本批评,作为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的重要组成成分,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用女性主义研究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成果从概念、批评对象、批评标准、批评方法 4个方面对女性主义译本批评进行探索性研究,可推动我国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翻译批评理论与实践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谷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其译著《德伯家的苔丝》是我国翻译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著。张先生提出了“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这一翻译的指导原则。从《苔丝》译本来看,“地道”的涵义主要体现在处理这么几对矛盾上:归化与异化、文与质、语言和言语、形似与神似。  相似文献   

9.
圣经在中国的翻译始于汉语圣经译本,两百多年来,基督教一直持续不断推陈出新各种译本。  相似文献   

10.
《飘》自从1940年被傅东华译介到中国以来,已有很多种不同的译本。通过对《飘》两种译本(傅译本和李译本)的对比分析,笔者认为虽然翻译文学在整个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决定了不同时代的译者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但译者的主体性也是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2001年,法国巴雅尔出版社和加拿大保罗传媒出版社联合出版了一部全新<圣经>法译本.该译本由来自法国和加拿大27位(圣经)研究专家与20位作家合作,历时6年多完成.<圣经>内在特征、其法译本现状、新时代要求以及译者的文学追求是促成新译本问世的主要原因.对<圣经>文本诗性维度的重视是该译本区别于以往大多数译本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包括对原文本词语色彩、口语化特征、多样性特征及艰涩行文风格的尊重和再现.此次<圣经>翻译活动对于我们进行其他经典文本的翻译具有多重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在中西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的主体性经常遭到忽视。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出现,译者主体性才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拟从语义理解、翻译策略和译本翻译风格三方面比较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中译本,探讨译者主体性在两译本中的具体体现,以期为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上个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领域发生的“文化转向”使得人们对于翻译本质的理解更为深刻、全面。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文化交流活动,作为使者,译者在面对出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沟通方式,是翻译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后殖民语境下分析《红楼梦》两译本的文化与翻译,对当下的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对外传播,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比纽曼的《大学的理念》的三个不同译本,分析造成该译本可读性障碍的诸多因素,如语言拖沓累赘、语义含糊不清、关联随意承接、行文条理紊乱、引文牵强突兀、修辞意兴索然等.译者在翻译演说体名著时,需要排除这些障碍因素,注意译本的可读性,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考虑读者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从目的论的角度评价傅东华译本《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为切人点,从目标语读者、译者、发起人三方面分析傅东华译本《飘》的翻译目的,确定译作定位,并考虑到语言限制,为傅译本中的翻译现象提供合理解释。通过对具体译本选段的分析,概括出其语言运用精妙之处在于语言口语化、多用四字词语、以短句译长句、语序调整等。  相似文献   

16.
本体诗歌翻译理论主要探讨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关系。译文与原文应该达到形似还是神似,译者应该求真还是求美,这是翻译界一直争论的话题。按照“形似与神似,求真与求美”的关系来分析江枫先生对艾米莉·狄金森的两首诗歌“暴风雨夜”和“篱笆那边”的翻译,可以看出,标点符号、遣词、诗歌的韵式和诗人的创作风格等方面体现了江枫译文的特点和风格:译文选词简单但富有张力,行文简约而内敛,与原诗风格颇似;但由于过于追求简约而稍显生硬和晦涩。总之,江枫的译文是形似与神似结合的典范,体现其“形似而后神似”的主张以及“简约而忠实”的风格,但并未完全实现“求真与求美”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7.
近有学者称林徽因是翻译家并开始研究其译作,然林氏只在19岁时译过单篇童话《夜莺与玫瑰》,此后不再涉足文学翻译领域,也没有发表过有影响力的译作,是故更宜称其为“译者”。通过对比论证,文章认为某出版社出版的童话集《夜莺与玫瑰》并非译自林徽因之手,其收录的单篇童话《夜莺与玫瑰》译本也非出自林徽因之手。后续诸多聚焦于“林徽因唯一文学译作”《夜莺与玫瑰》的作品都可能出现问题,长远来看危害极大,应加以清理。许多与“林徽因唯一文学译作”《夜莺与玫瑰》有关的研究也并非基于林徽因译本,学界应多加辨认,纠正此种乱象。  相似文献   

18.
运用理解本体理论,论述了文学作品翻译的本质和重译的必要性,并对斯托夫人的名作《汤姆叔叔的小屋》两种译本的不同风格进行了文学分析.林纾的《黑奴吁天录》和黄继忠的《汤姆大伯的小屋》无论在译本诞生时的社会意识形态、译者的前结构、还是与译者同时代读者的期待视野都有差别.通过比较分析提出译本风格体现了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译者们对原作的理解差异,这种理解差异既具有时代性,又打上了译者个性化的烙印,都不失为是对艺术的一种再创作.  相似文献   

19.
<周易>理雅各译本和卫礼贤/贝恩斯译本是<周易>重要的英译本.这两个迥然各异的译本是不同历史时代的产物,译者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出于各自的翻译目的和翻译过程,采用了不同的解经角度和译文体例,从而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译文特色.  相似文献   

20.
经典的作品一经译介,往往会有许多重译本.受译作产生年代、所处社会环境及译入语语言发展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同一著作的不同译本往往会有所不同.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对《警察与赞美诗》两个中译本——李文俊和潘明元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兼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本文尝试以这一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翻译文本和例句的分析,重点探讨两译本中选词、句式以及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及在翻译实践中的一些规律,力图从不同的角度丰富翻译理论及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