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文章中非常有影响的名篇。文章表现了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思想,是了解孟子政治主张及他的王道思想的代表性篇章。从现代角度重新审视这篇文章,其价值还表现在它是一篇利用语境因素进行成功交际的典范之作。现在社会的发展日趋呈现为合作型的工作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语境因素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取得成功地交际就更为重要。《齐桓晋文之事》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孟子》一书,自东汉赵歧《孟子章句》刊行起,至兰州大学中文系孟子译注小组《孟子译注》问世止,其间还有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等等。由于注家蜂起,理应疑义烟消。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加深,至今依然是聚讼之声充耳,翻案之笔盈目。近读《孟子·梁惠王篇》,偶有所得,录之于笔端,以就教于有识者。  相似文献   

4.
前言《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五○二——五一九年)封建官僚周兴嗣编纂的。一千四百多年来,历代反动统治者都拿它作“蒙学教本”,一再注释、增补,还编译成不同文字的对照本,流毒深广。“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第六五五页)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士族大地主势力,  相似文献   

5.
前言《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清朝反动儒生李毓秀作,后来经贾有仁修改,才改叫《弟子规》。李毓秀字子潜,康熙时秀才,没有考上举人,就掏钱买了一个县丞。李毓秀是一个反动的封建地主分子,对广大农民残酷剥削,罪大恶极!他所写的《弟子规》是一本宣扬孔孟之道,为反动统治阶级培养反革命接班人的“童蒙教材”。它以孔老二的黑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主线,从反动儒家经典《论语》《孝经》《仪礼》《礼记》等书中摘抄一些词句,或者根据这些反动经典的某些话语加以发挥,东拼西凑而成。全书共分五个部分: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肆宣扬孔孟之道的“孝悌”、“仁爱”、“忠恕”、“中庸之道”、“学而优则仕”以及剥削阶级腐朽庸俗的处世哲学等谬论,妄图用一整套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  相似文献   

6.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注释】①初:初生。性:本性。前句取孟轲的“性善论”,见《孟子·滕文公上》。后句见《论语·阳货》。谓人之初生本性是善良的,彼此相近的,因影响不同,则产生善恶的差别。但孔老二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的君子本性善良,“下愚”的小人本性恶劣,即奴隶主性善,奴隶性恶,二者不变。只是界于“上智”与“下愚”之间的人,本性才可随环境而起变化。可见孔孟之流的“性善论”,有其鲜明的阶级内容,是为维护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血腥统治服务的。  相似文献   

7.
《孟子》是享誉世界的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的影响之所以历久不衰,一方面是它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观点、民本思想、性善论等对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等各方面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与它本身所具有的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有直接关系。《孟子》语言精练、形象,运用娴熟的修辞手法说事论理,产生了明白晓畅的艺术效果。由于《孟子》篇幅较长,本文以《孟子·梁惠王》为研究对象,从材料、意境、词语以及章句这四个方面的辞格来窥探《孟子》的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8.
前言明末清初反动儒生朱柏庐编纂的《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训》),是一本宣扬孔孟之道的反动通俗读物。朱柏庐,原名朱用纯,江苏昆山人,是一个孔孟的忠实信徒和程朱理学的狂热吹鼓手。他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后期,资本主义已经萌芽。当时,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封建制度日趋反动腐朽,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激烈,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如风起云涌,特别是明末李自成领导的  相似文献   

9.
[原文] 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傍启,甲帐对楹。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既集坟典,亦聚群英。杜稿钟隶,漆书壁经。府罗将相,路侠槐卿。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世禄侈  相似文献   

10.
11.
前言《千字文》是一本被反动统治阶级用来普及孔孟之道的所谓“启蒙”读本。它由梁朝的反动儒生周兴嗣编纂。《千字文》出笼于梁朝,绝非偶然,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当时,董仲舒反动的“天人感应”论,从两汉到魏晋,经过历代劳动人民和法家思想家的批判,已逐渐失灵。特别是到南北朝时期,世家豪族的残酷压迫与剥削,使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这期间有文字记载的农民起义就不下三、四十次。连绵不绝的农民革命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孔孟之道,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在阶级斗争十分尖锐的情况下,梁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2.
前言《三字经》是南宋末年礼部尚书王应麟编纂并经后人增益过的。此书文字不多,但通篇散发着儒家反动哲学观、历史观、教育观、伦理道德观的臭气。这本所谓“小型百科全书”,在旧中国流传了几百年,起了极坏的作用。对于《三字经》等所谓“通俗读物”的批判,就是深入批判孔孟之道,深入揭露和批判林彪极右路线的思想根源,就是清除角角落落里的孔孟之道的思想影响。这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  相似文献   

13.
《论语》、《孟子》构词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语》、《孟子》构词法比较欧阳国泰《论语》和《孟子》两书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汉语的主要特点,对后代汉语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许多语法著作论述了两书语法上相同的特点,而笔者却发现两书在构词法和句子结构上大致相同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因为篇幅的关...  相似文献   

14.
《孟子注疏》是见于著录的北宋第一部《孟子》注本。《孟子注疏》虽题名为孙奭所作,但据前人研究,此书是假托孙奭之名的伪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考证,认为前辈学者仅凭屈指可数的例子,就断然判定《孟子注疏》不是孙爽的作品,有些底气不足。指出关于《孟子注疏》的作者问题,除非有更为直接的过硬材料,否则只能存疑。以现有的材料为依据,无论说《孟子注疏》是孙奭的作品或不是孙奭的作品.理由都显得不够充分。另外本文对《孟子注疏》在《孟子》学史上的价值与影响以及孙奭的《孟子》研究成就也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孟子》与《孟子章句》代词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据清人周广业的考证,孟子生子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卒于周赧王十三年(公元前302年),年八十四(见周广业《孟子出处时地考》)。东汉人赵岐的《孟子章句》,作于延熹元年(公元158年)至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之间。那么,从孟子著书到赵歧为之作注,有将近五百年的时间了,我们把这两部著作所用代词加以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在这五百年间,一些代词消失了,一些代词正处于消失过程之中,而另一些代词的用例大量增加。本文意在通过二者代词用例的比较,从一个侧面反映汉语代词从先秦到东汉的演变。文中所引例句均采自焦循《孟子正义》(江都翁氏藏版)。  相似文献   

16.
前言西汉以后,封建地主阶级逐步由新兴的社会力量向没落、反动的方面转化。随着社会地位的改变,为了巩固其反动统治,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反动奴隶主阶级思想家孔丘的一整套反动理论,并渗透到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作为统治人民的反革命精神武器。在妇女问题上,他们搬出孔老二炮制的“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的反动谬论,除竭力污蔑,歧视、压迫广大劳动妇女外,还千方百计地把他们本阶级的妇女培养成适合其政治需要的“贞女”、“贤妇”。于是,有关的各种反动小册子应运而生,相继出笼。东汉班昭首  相似文献   

17.
前言《神童诗》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培养维护其反动统治的忠实奴才和接班人而编写的通俗读物之一。《神童诗》相传是北宋时期的反动儒生汪洙编纂的,原作的诗句不多,后经明清一些反动文人的陆续增补,使它宣扬孔孟之道的内容越来越具体,影响日益深广。正同一切反动统治阶级思想都毒害劳动人民一样,《神童诗》也毒害人民。《神童诗》贩卖孔孟之道的主要内容有:一,大肆鼓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读书做官论”;二,宣扬“自小多才学”的唯  相似文献   

18.
前言《水浒》的作者,为了美化宋江,歌颂投降派,在全书发展的紧要关头,总要通过宋江的嘴或者以议论的形式。赋诗言志,写下了不少黑诗词。它象一条黑线贯穿于《水浒》全书的始终,同时也淋漓尽致地为我们勾画出宋江这条封建地主阶级忠实走狗的肮脏灵魂和丑恶面目。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剖析这些黑诗词。对于我们识别投降派,批判投降主义和修正主义,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孟子》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典范之作,《孟子》一书在思想性上优于《论语》之处,主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民贵君轻”观点的确立。就艺术性而言,《孟子》一书长于譬喻,语约而意尽,论辩气势磅礴,技巧高超,此皆为《论语》所不及。《孟子》一书的成就,既归因于孟子本人的气节和抱负,也得力于他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  相似文献   

20.
笔者从接受学角度认真考察了《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并与历史上的孔子加以对比,认为《孟子》对孔子进行了“圣化”,《庄子》则进行了“寓言化”,尽管两者中的孔子都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但他们那种不拘泥于历史、主动拿来、为我所用的态度却是一致的,在治学方法上对后代亦有较大影响,可谓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