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模糊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古诗翻译问题.首先从模糊羡的结构层次谈起,然后概括中国古诗在形式、意象和意境上的模糊美特征,接着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问题,从而得出汉诗英译的原则应是尽最大努力保留汉诗的意蕴,保留中国文化底蕴中意境的模糊美,使汉诗英译达到传播中国精髓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3.
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美国二十世纪初意象运动的杰出代表,他的译著Cathay闻名中外,其中李白的《长干行》英译已成为了经典之作。本文对照《长干行》的原文和译文,从内容、神韵、语气、格调、意象等方面入手,详细分析了庞德的创意英译。  相似文献   

4.
在汉诗中,标点符号不仅起着语法的作用,还可起到修辞的美学作用;标点虽小,却关系到诗歌的神韵。汉语与英语的标点符号不仅本身存在差异,同一标点符号的使用习惯也不尽相同,从而为翻译中标点符号的创造性运用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在汉诗英译中,标点符号的巧妙变通,常为译诗带来不可忽视的美学效果,并体现了译者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分析汉语诗歌在语义和语篇结构方面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模糊美,进而讨论汉诗英译过程中接受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汉诗英译中的审美移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情是人们审美认知必然要经历的心理过程。在文学创作中,作为审美主体的作者直接而带感情地把握感性观照对象,将与之类比的自己的感情,从自己内部投射给对象,并且把它当作属于对象的东西来体验。这种独特的精神活动就叫移情。诗词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文化的文学再创作过程,同样也少不了审美主体——译者的移情,汉诗英译中的审美移情包括移情于景、移情于物、移情及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汉诗英译中的数字处理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数字的翻译,需要译者具有更深厚的语言文化功底,更广阔的理论视域。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不同诗歌涉及数字应用的具体情况,辨识出其中包含的玄机,作出通观性的考察,从而提供合理、合度、合法(语法)的译文。文章以陶渊明《责子》诗的几种英译版本为例,从数字的功能维度、数字的修辞维度、数字的文化维度、数字的语篇维度、数字的创造维度等五个方面,对汉诗英译中数字该如何处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考察,以期引起诗译者的加倍注意和促进诗评者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许渊冲把鲁迅先生关于汉语的三美扩展到中国古代诗词的英译与英译研究中,他主张应先追求意美,其次求音美,再求形美,并力求三者统一。从"意美"、"音美"、"形美"角度赏析《长恨歌》的许译本和杨译本两译本,我们发现,杨氏夫妇和许先生以不同的翻译表达,再现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美,音美,形美"。  相似文献   

9.
模糊性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作为人类思想的直接现实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因此,模糊性也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艺术的基本属性.汉语古典诗词乃是文学艺术之瑰宝,其特质与魅力就在于意与境浑、意在言外的模糊性.模糊语言学和思维学原理,对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对诗词意境、意蕴及意象的模糊处理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许渊冲把鲁迅先生关于汉语的三美扩展到中国古代诗词的英译与英译研究中,他主张应先追求意美,其次求音美,再求形美,并力求三者统一。从"意美"、"音美"、"形美"角度赏析《长恨歌》的许译本和杨译本两译本,我们发现,杨氏夫妇和许先生以不同的翻译表达,再现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美,音美,形美"。  相似文献   

11.
作者采用描述翻译学研究方法,以英译诗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就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再现意境美的三大主要问题作了研究并给出对应策略:其一,掌握保留原诗模糊美感与使译诗具可读性之间的度:尽量保留原诗的意象及结构、弘扬东方含蓄美学文化;其二,译诗读来要符合原诗的情绪、节奏,不要因韵损意;其三,目的语读者无法理解的文化因素采用替代、一般化等变通、补偿手段。  相似文献   

12.
诗歌的形式美,在诗歌美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诗借形以传神,失其形即失其神。因此,诗歌语言形式的美学作用,不容忽视。以汉字为建筑材料的汉诗,天生地有着形美上的优势,因此,就汉诗英译而言,译诗若有所失,乃是正常的事情。译者所应做的,就是通过翻译上的变通,把这种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还应发挥翻译的创造性,争取失于此而补于彼。本文从汉语旧诗和新诗、旧诗中的诗与词、诗歌的语言之美和标题之美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汉诗的语言形式美及其英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英语拟声辞格有基本拟声和次要拟声两种形式,能够产生声情并茂的修辞效果。拟声词在英语品牌、诗歌、散文和小说等各种文体中得到广泛运用,汉译时应根据英汉民族思维习惯,尽量再现原文的音韵美。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诗叠词模糊美的英译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诗中的叠词具有意味悠长的模糊之美,但却是古诗翻译的难点之一。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诗中叠词的模糊美,并指出中国古诗在英译时遇到的各种难处,最后总结出在英译中有效再现古诗模糊美的三种翻译策略,即等值再现、等效再现和功能再现。  相似文献   

15.
模糊美是中国古诗语言的一大特点。翻译家在英译模糊的汉诗语言时甚感困难。本文分析了中外翻译名家英译中国古诗的不同译本,通过比较得出明确的结论:在英译模糊汉诗的时候.译语不能同样模糊。翻译家要尽力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并把正确传达原诗的意美放在第一位。诗歌英译的关键在于传达出原诗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知之”、“好之”和“乐之”是读者欣赏译文的三种:不同反映,也是翻译家不断追求使原文不断精益求精的三个标准。  相似文献   

16.
自从十八世纪《诗经》的英译本在英国出版发行以来,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论。文章就古汉诗英译的历史及各种争论从可译还是不可译;直译还是意译;自由体还是格律体;改写还是翻译四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并指出对译诗不应仅局限于字面上的"信",原诗与译诗达到的对等的效果和译诗读者与原诗读者相类似的感受也是要考虑的"信"。  相似文献   

17.
用中国英语译中国古典诗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用中国英语翻译汉语古典诗词,分析借用汉语意合手法在英语文本中再现原语诗歌中意象的作用以及汉诗意象、意合手法对传统英文诗歌创作的影响,认为这种手法应视为汉诗英译的一种突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翻译美学的视点出发,对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的六首不同英译诗进行比较和分析,在赞赏译作的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对某些诗句的译法提出了不同的审美见解.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语用翻译理论的阐释,从文化差异和古诗含蓄性的角度讨论了古诗的难译性,指出古诗英译中运用语用翻译的必要性;结合例诗从3个等效层次上分析其具体的运用,最后从美学角度讨论其运用的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20.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以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量存在的“比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比喻”的模糊性及其如何体现诗歌的模糊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比喻这种具有模糊性的修辞手段,使其更好地再现原作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