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老化速度在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日本以超过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数倍的人口老化速度迈进了高龄化社会。据日本总理府总务厅统计局于1986年9月15日“敬老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日本现有一亿二千一百六十六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达一千二百八十万人,占10.5%;而1950年还只占4.9%。老年人口指数(即65岁以上老年人口对15至64岁生产年龄人口的比率)已由1950年的8.3%猛增到1986年的15.4%也就是说,生产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已下降到6.5:1。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口老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老化作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个外生变量,从多方面对经济产生影响。从长期趋势看,我国人口老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多于积极影响。但是,分阶段看,则会发现,我国的人口老化问题大致以2020—2025年为过渡期,在此之前,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会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许多有利条件,这一阶段是利大于弊;而在此后,由于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程度加深,许多“利”将逐渐转化为“弊”,是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口老龄化主要是由生育率下降引起的。人口生育率急速的下降与我国严格的生育政策紧密相联。但计划生育政策不是中国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是使人口老化加快的主要原因。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的低生育率、低惯性增长和过快的人口老化的新形势,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现行生育政策并予以调整。作者主张,从现行追求低生育率控制人口数量的生育政策宜调整为低生育率与调控结构并举的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4.
论生育政策与中国人口老龄化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李建新 《人口研究》2000,24(2):9-15
中国人口老龄化主要是由生育率下降引起的.人口生育率急速的下降与我国严格的生育政策紧密相联.但计划生育政策不是中国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是使人口老化加快的主要原因.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的低生育率、低惯性增长和过快的人口老化的新形势,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现行生育政策并予以调整.作者主张,从现行追求低生育率控制人口数量的生育政策宜调整为低生育率与调控结构并举的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5.
人口老化是一个在多方面相互矛盾的过程。它究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这一直是人口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当前人口老化问题越来越引起各国人口学家的普遍关注。从欧洲、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人口的演变来看,人口老化确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正> 如同它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样,战后日本的人口老化速度也是惊人的。据日本官方统计:1891~1898年,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仅为男42.8岁、女44.3岁,致使织田信长在诗中发出“人生五十载,转眼如梦幻”的感慨。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之后,不断对外侵略扩  相似文献   

7.
一、态势 人口高龄化,是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任何国家都不能避免。与欧美发治国家相比,日本人口高龄化的进程,在时间上虽远远滞后,在程度上亦大为不及,在速度上却是最快的。就老年人口系数看,1950年日本为4.9%,至1980年虽提高到9.1%,但仍低于其他国家(见表1);目前亦呈同一态势。从表1中还不难看出,日本老年人口系数的提高速度或幅度却是最大的:1950—1980年,计提高85.7%;而其他国家中提高最多的也仅为59.6%,最低的法国更低达20.2%。就是说,在这三十年间,日本人口高龄化的速度要比法国快三倍以上,比英美亦快一倍还多!而且,据多方面预测,日本人口的高龄化,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进一步加快,渡过本世纪后,日本将不仅是西方世界人口高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也将是人口高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相似文献   

8.
人口老化和老年人口问题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人口学概念。在我国,人口老化现象是实施计划生育的必然结果,但老年人口规模的增大和老年人口问题产生却不是计划生育的产物。人口老化和老年人口问题的本质是一个发展的问题。人口太多仍将是21世纪我国面临的首要人口问题,其次才是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问题。人口老化是全面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正> 近几年四川省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人口逐渐老化的“白发浪潮”也悄然而至。为探讨人口老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运用第四次人口普查10%提前抽样汇总资料,对四川省人口老化的特点及老年人口自身的基本特征分析如下: 一、人口老化的特点和老年人口的基本特征 1.四川省尚未进入“老年型”省份,但老化程度高于全国,老化速度加快。四川省1990年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口老化的城乡差异:政策含义于学军人们在谈论中国人口老化时,常常只从总体上考察其速度和程度,而忽略了城乡之间的差异。有些人虽考虑到了二者之间的差异,但却认为城镇比农村的人口老化速度快、程度高。其实,自从5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人口老化的程度一直高于...  相似文献   

11.
“老龄化的顽症正在吞食日本”,到2000年,“丹麦将变成老人社会”,“21世纪将是老人世纪”——老龄问题已成了当今世界上普遍存在并受到广泛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老龄问题虽只初见端倪,但从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开始,人口老化将加速发展。未雨绸缪,及早制定对策,便能使我们应对裕如。而客观地看待人口老化及随之而来的有关问题,则是制定正确对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重议人口老化与老年人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70年代以来生育率下降的直接后果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目前的人口老化只是处在初期,未来人口老化速度高峰期将发生在2002~2035年,而水平高峰期将在2035~2070年。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高速老化将进一步加重老年人口问题。我们必须客观地认清中国人口老化的形势,研究新问题,努力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解决老年人口问题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正> 近百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相继发生了人口转变,出现了人口老化的态势。所谓人口老化,是指65岁(或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老年人口比重的提高给各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一系列问题。加拿大作为发达国家之一,人口老化的速度明显快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又有许多不同的特征。本文使用联合国《人口统计年鉴》(Demographic Yearbook)等有关资料,对加拿  相似文献   

14.
(一) 今年十月份,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访华团来我国访问。代表团副团长社会学教授青井和夫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理论研究所负责接待,并和人口理论研究所的同志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 十月十六日上午,青井教授为人口理论研究所的同志做了题为《日本百岁老人调查》的学术报告。下午,他简单介绍了日本的人口普查,日本人口研究机构的状况,以及目前日本人口研究的两个中心课题:向静止人口过渡和人口老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的共同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都将面对这一问题。台湾地区自1993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之后,老龄人口的比例就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平均年度涨幅达22%。按目前的老化速度估计,台湾地区老龄人口比例翻一番只需32年,远远超过法国的115年。这一数据表明台湾地区人口老化速度惊人,将对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与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本研究将视角锁定于人口老化对经济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人口老化初露端倪,但来势汹汹 国际上通用标准,把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或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作为一个人口总体进入老年型人口的标志值。1982年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尚未跨入老年型人口之列,但老年人上升的比例和老年人增长的速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人口老化趋势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但从目前已公布的材料看,关于我国人口老化趋势有不同的预测结果(见表1)。2000年的数值比较接近,2040年的差距很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预测方法不同。  相似文献   

18.
生育率和死亡率是构成一切人口运动过程的基本要素,人口老化过程也不例外。死亡率和生育率的变化在人口老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人口老化的理论研究中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最初,人们把人口老化与个体老化联系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年来人口老化现象引起全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发表出版了一些有关人口老化的论文和专著,逐渐形成了中国人口老化研究的框架。本文试图从纵横两个角度对这一研究框架加以概括。纵是从历史的角度,追溯人口老化原因、把握人口老化现状和展望人口老化趋势;横是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人口老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探讨解决人口老化问题的基本途经。本文凭此对中国人口老化研究的学术水平进行评价,并预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继续降低死亡率,延长人们的寿命是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中,应努力争取的一个目标。随着生育率的降低,我国人口老化日趋明显,因此,对死亡现象的研究在人口老化对策中就会显得日益重要。本文就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结合现行的人口政策,预测未来我国人口发展,特别是人口死亡状况的趋势,为进一步分析人口老化进程,完善人口政策提供依据。本文在研究中曾得到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系林富德教授、北京经济学院人口经济研究所所长冯立天教授的热情指导与帮助,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