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记忆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历史反省与批判是王蒙创作"季节系列"的重要动机.在<恋爱的季节>中,王蒙通过钱文、赵林等人的恋爱与革命故事,具体呈现了共和国时期政治激情、青春心态、革命想象的高度同构;揭示了激情与苦难的共孕及转化,显示了作家反观历史、反思革命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霍氏姐弟的<红楼解梦>前些年轰动一时,其最根本的观点是:<红楼梦>隐写了"一部历史",实质上是"一部史书".霍氏姐弟赖以立论的,主要有四大概念--"野史"、"史公"、"<春秋>微词"和"史家曲笔",但是他们根本漠视这些概念的文学意蕴,对其做了错误的理解.因此,<红楼解梦>建立在这些错误理解上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3.
究竟有没有无产阶级社会学?长期以来,许多人对这个问题持否定态度.一九五七年,在我国讨论社会学的对象和内容时,有些同志认为,无产阶级社会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此外无所谓无产阶级社会学;直到现在,也还有人持这样的看法.这些同志的主要论据是: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使用过"社会学"的名称,而在列宁的著作中,无产阶级的社会学就是指的历史唯物主义.我们认为,这样的论证方法是不足取的;即使从革命导师的理论与实践来看,也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时期,曾经是最红的小说<红岩>同样产生了巨大的争议和质疑.并在形形色色的"文革"小报上遭到否定性的"判决".这种遭遇典型地表现了革命文学写作中的全部困难所在--革命文学的"合法性"是和作者团队以及作品中描写的正面人物的"合法性"捆绑在一起的.首先,革命文学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依靠作者的红色身份和作者的现身说法,但是,随着革命的"发展",这些作者很难保证持续保持原有的身份.一旦这些作者的政治身份发生问题.他们创造的文学作品必然连带遭到否定.革命文学写作的困难还在于,革命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在解放后,过去国共两党之间的党派斗争,很快就转换成了党内不同派别之间的权力斗争.对于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来说,把革命过程中的复杂性写出来,对权力机构来说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因此,对文学中的革命历史就要进行某些装饰性的描写,但政治斗争或者说革命斗争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对革命的装饰随时有可能转变成为对某人的装饰,这就有为桌人翻案的嫌疑,不管是作品中的人物原型,还是环绕在作品周围的写作团队,只要所涉及到的某个人物有了问题,作品就会受到牵连.因此,对革命文学的作者来说,谁都没有办法保证一部作品能够永远"政治上正确",即使是像<红岩>这样"最红的小说",也是一样.  相似文献   

5.
<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发表的王奇生撰<中政会与国民党最高权力的轮替(1924-1927)>,有四处论述对笔者发表于<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的<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的演变述略>的有关观点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批评,这些批评或者歪曲了笔者的原意,或者对历史现象做了机械、简单的理解,因而是站不住脚的.同时,该文关于国民党的"党治"等三个问题的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国民党的"党治"仍是一种人治,而不是与"传统帝治"有着根本区别的"法治";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确经正式成立,而不是"最终未能正式成立";国民党中执会与全代会并不同时发挥国民党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因而不是两个并列的最高权力机关.  相似文献   

6.
晚清革命党人所办报刊对当时革命思潮的弥漫,产生过剧烈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以<民报>为最,其作用在于:宣侍三民主义,公开揭橥同盟会的革命宗旨,辩驳改良保皇言论,催发革命排满风潮;唤醒近代民族意识,引领反清革命的正确方向;"革命排满"口号经<民报>宣传而深入人心.<民报>所激发的,不论是革命与改良的论战,还是革命党人内部"一民主义"与"三民主义"的论争.在民族危机目益严重、国人忧患意识增强等多种因素交相作用下,最后都殊途同归--"排满革命",使整个社会把斗争的矛头都指向腐朽的清政府,促成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垮台.正如孙中山所说:<民报>"鼓吹三民主义,遂使革命思潮弥漫全国,自有杂志以来,可谓成功最著者."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受到王充<论衡>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刘勰论文和王充一样,都是从自然之文讲起,把禀受天地的文采、元气与文学创作相联.<论衡>中"文"源于气的思想以及与气相关的"才性"、"才力"说,经<太平经>、曹丕、葛洪,对<文心雕龙>产生影响.王充将"文质相称"的思想引入创作论,并将质文交替变化的历史规律与政治的盛衰和社会的治乱相关联,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刘勰的"文质"论.此外,<文心雕龙>还发扬了<论衡>所倡导的"博"、"通"思想,指出创作主体的广见博识、丰富积累对创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之初的伤痕小说面临如何叙述当代历史的问题。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伤痕小说采用了一系列的叙述模式表现其历史立场:以"忠奸对立"方式将文革历史"空白化",以时间切分方法表达"回归十七年"的历史立场,以"忠诚"叙述表现对革命"原点"的回归,等等。这些历史叙述模式体现出鲜明的受制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特点,使伤痕小说成为意识形态化的历史书写。  相似文献   

9.
鲁迅晚年创作的<故事新编>,通过三种途径对历史和神话进行大胆的改编和创造,即"历史的同时化呈现" 、"取一点因由"再"随意点染"、人物形象的"脱冕".历史和神话为什么能被鲁迅象"橡皮泥"一样任意地揉搓?是因为<故事新编>是西方表现主义深刻影响下的产物.在表现主义那里,为了表现作家的思想和个体情感,历史可以成为主观表现的工具,被创作主体随心所欲地撕碎、变形、颠覆、改编和创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五四运动时期戴季陶和沈定一在上海联合主办的<星期评论>为中心,分析研究当时国民党人在上海的革命工作.在众多的关于戴季陶的研究中基本上都会将<星期评论>作为一个亮点来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基本观点是由孙中山指派戴季陶、或戴季陶受命创办<星期评论>.那么,<星期评论>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而以<星期评论>为阵地的国民党人及进步知识分子全体又是怎样投入到五四运动中去的呢?本文以孙中山、戴季陶及((星期评论>时期为主线,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期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11.
电视剧<走西口>是双重视域下对历史的现代性建构,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小叙事"穿插进行,多方位展现了走西口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该剧对"仁、义、礼、智、信"进行了重新阐释、发展,形成现代核心价值观念;对儿女情的叙述颠覆了传统婚恋观,试图建构具有革命意义的现代性男女关系;对小人物的阐释更加理性,认为其不仅创造了英雄,而且创造了历史.<走西口>在传奇中塑造英雄形象,在儿女情长中叙述历史,在小人物的生存中体验命运,在走贾行商中讲述革命,提供了多角度、多元化的现代性解读文本,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在其<六一居士传>中说道:"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加上自己一老翁,是为"六一"."六一"条件之完成,与<集古录>关系密切,并且由于<集古录>,开创了新的学术领域,造就了欧阳修的金石学家地位.关于<集古录>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大方向,一是讨论成书经过和时代;一是针对其内容,肯定其在史学、文献学、考古学、校雠学、书法艺术、文学批评、理学思想(辟佛排老)等层面的意义与价值.该文尝试将视野转向物质文化的角度,从文人收藏文物的意识形态,探析<集古录>的文化特质.笔者概括了"复制"、"重整"与"回忆"三个层次,认为通过复制金石文字,重整文字所建立的历史体系,欧阳修确立了历史文化凭借物质以传承的观念.而<集古录跋尾>里的伤逝片段,又与拥有金石榻本、证成文明轨迹的无上愉悦,形成哀乐互显的对照.  相似文献   

13.
建国后编选<毛泽东选集>时,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通过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修改情况进行梳理和对比,可以体会出这些修订所蕴含的理论意蕴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蒙小说的文化蕴涵在新时期以来的创作中有明显体现:<相见时难>内蕴着世事、命运的沧桑;<活动变人形>是一部家族、民族的反思录;"季节"系列则是一段个体、时代的心灵史.这些文本创作包蕴着作家的文化性格及其在中国当代文坛的身份定位.  相似文献   

15.
<圣经>的解释权自中世纪以来一直被教会权威所把持.为消除神学家在<圣经>解释上的偏见,从而将解释<圣经>的最高解释权利还归大众,斯宾诺莎在严厉驳斥以往流行的、敌对的<圣经>解释方式及各种错误观点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据<圣经>的历史以研究<圣经>"的普遍法则.他视该方法为"考求<圣经>真意的最准确的方法",同时又对其诸多"难处与缺点"作了深入剖析.斯宾诺莎的<圣经>诠释学方法及理论,对之后科学地解释和批判<圣经>以及西方诠释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07年是十月革命爆发90周年.90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把马克思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随着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及其影响,共产主义开始向全世界传播,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走向新的高潮.当时主要作为英法殖民统治地区的中东同样受到了这股革命浪潮的冲击和影响,中东各国工人运动开始蓬勃兴起,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伊斯兰世界徘徊.那么到底中东穆斯林是怎样认识十月革命的,共产主义在中东的传播和实践又遭遇了怎样的历史境遇?埃及著名历史学家、<金字塔报>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尤南·拉比勃·利兹克博士在<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波澜>和<短暂的实验>两篇文章里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十月革命后埃及的反应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揭示了<金字塔报>视角下埃及对十月革命的认识,共产主义在埃及的早期传播及其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电影<色戒>和小说<色戒>的详细解读,揭示了李安的电影版<色戒>除了对小说<色戒>做了背景和情节的铺垫和补充外,由于添加了很多张爱玲的个人背景因素,导致了大众对小说的误读.作者认为,小说<色戒>继承了张爱玲一贯的主题,即,在战争和时代转型时期人性的扭曲.虽然易先生也有对爱的渴望,但是,当权势和自身安危受到威胁,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冷酷.张爱玲和李安都深刻地解构了"革命加爱情"的神话,但是李安在强调汉奸的"公生活和私生活可以分离"的同时中曲解了原著的本意"戏假情也假".  相似文献   

18.
周报<文艺新闻>是1930年代初"左联"的主导下,传播左翼文化的重要阵地,依据刊物创办人袁殊的访谈、回忆录以及其它相关回忆文章,该刊系主办人转投秘密革命工作而主动停办.  相似文献   

19.
一些看起来像是文学史料的出版物其实展开的却是"另一类的历史叙事",因为它们确立了对文学的另一种历史叙事的规则.但"强调细节和资料性",并不必然地具有开放的特征,如<持灯的使者>和<沉沦的圣殿>两书就表现了为历史叙述设定规则的强烈倾向,从而体现了某种历史性"焦虑".其中涉及到的诗歌史写作问题还包括:一、"诗歌崇拜"和"反崇拜"的悖论问题;二、是确立一种"本质化"、排他性的诗歌经典遴选评价的标准,从而清理出某种有连贯线索的"伟大的传统",还是持一种较大包容性的论述方式,以便使一时难以做出判断的复杂现象得到多层面的显现?三、诗人的诗歌史论述的价值与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电视连续剧<走西口>的新闻叙事表现出"为革命办报"、"集中领导"、"秘密发行"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当时革命环境下的产物,是革命媒介对当时生存环境的生态适应,是环境选择机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