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中国公私观念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私观念 ,是中国文化中最富活力的思想因子之一 ;公私之辨 ,是古今一以贯之的思想母题。春秋战国诸子争鸣 ,已提出崇公抑私的命题 ,至于秦汉之际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的社会理念基本成型。其后 ,“公”本位思想一直占据传统思维主流 ,其中间或有“私”本位观念萌动、抬头 ,但一直是思想界的弱势群体。至于近现代 ,“公天下”观念仍是发动一次次社会改革与革命的强大思想引擎。百年来 ,中国社会所经历的从传统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每一重要阶段 ,无一不伴随着公私观念的激烈争论。公私难分 ,剪不断 ,理还乱 ;公私纠缠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自先秦始 ,这一领域积淀了大量的思想遗产。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多元、分层的研究。目前 ,这些成果尚呈弥散状态 ,对它们按照不同专题进行一番清理 ,将为进一步的深度研究提供一条大致准确的起跑线。  相似文献   

2.
<正>思想史研究是“现在和过去之间无终止的对话”((1)),这一对话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思想史负载着历代思想家的观念,这些观念体现着以往时代的人们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理解和思想家的道德诉求。我们有理由假定,历史上的思想家和我们一样,都有着对于优良的社会生活的强烈追求,只不过由于社会历史环境、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人们对于优良的社会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就政治思想史的视角而言,古往今来的人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的两个传统及其在现代的汇合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通过对“市民社会”、“市民—公民”、“城堡—城市公社—国家”等三组概念的词源学考察,揭示了西方学者的两种不同的市民社会观念和对市民社会的两种不同的理解趋势,分析了二者赖以产生的社会背景,亦即现代市民社会的两个传统: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城邦或以城市为文明中心的政治国家,以及人们关于它的观念和思想;中世纪末叶以来在西欧涌现出来的自治的城市公社,它在后来的发展,以及人们关于它的观念和思想。作者认为,17、18世纪以来在一些西欧国家产生的现代市民社会实际上可以看作这两种传统的汇合,它既是一个“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又是一个“国家公民”的社会,这一社会在西方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论死与不朽     
龚群  完颜华 《江汉论坛》2006,(10):48-51
自远古以来,灵魂不朽就是人们对生命不朽的一种基本看法。然而,随着人类思想的发展,灵魂观念则愈来愈淡薄,而世俗生活中的不朽观则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我们看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观从来就是中国传统思想中超越死亡的基本不朽观,这一“三不朽”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提及解放思想,人们总是习惯地把它和“两个凡是”、“姓资姓社”、“姓公姓私”联系起来,而且把它定位在这个上面。其实解放思想是多维的,不能作这样局限的理解。如果说“两个凡是”“姓资姓社”、“姓公姓私”是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的解放思想的严峻课题,那么认识和把握知识经济,则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向我们提出的解放思想的时代课题。这是当今世界,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无法回避的解放思想的课题。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一、经济的大变革,必然伴随思想的大解放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思想解放史,特别是…  相似文献   

6.
被冠之以“文化大革命”美称的十年浩劫,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次社会大倒退。它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是无法估量的。今天,“文革”虽然已经结束数年了,但它在人们思想上造成的混乱,却没有完全得到澄清和矫正。它的一些政治观念和思想方法,至今仍然留存在很多同志的脑子里,给我们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社会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份珍贵遗产,继承和发掘这一遗产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社会精神生产的基本涵义关于社会精神生产的基本涵义,有的同志认为,所谓社会精神生产,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这种理解是否确切呢?能否把社会精神生产和意识生产等同起来呢?我们认为是不能的。科学的社会精神生产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以唯物史观为依据而提出的。他们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  相似文献   

8.
五、主义:劳动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20世纪人类思想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进步势力,但“社会”一词,却很难准确地表示其应有的含义(关于“社会主义”一词的考证,请见拙著《劳动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不论汉字还是西语,这个词都是表示集体、群体、联系、联合等义。当我们说“社会”时,可以指社会形态,或超出个体的总体联系。社会从人类形成就已出现。“主义”则是指一个总体性意识的主要思想、观念。当我们说,“社会主义”时,其词义表示就是总体联系的观念,那么,它似乎可以指所有关于社会的观念。为此,我在“社会主义”前面加上“…  相似文献   

9.
儒家经济伦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伦理是人们在现实的社会经济中产生,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和制约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直接产生于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中的道德观念,如中国古代商业活动中的“勤劳节俭”的观念.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的观念;二是指人们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道德评价.各个时期,各派思想家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有各种不同的伦理评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问世以来颇获好评:是一部“空前绝后”的杰作①。“是一部具有独特的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我国古代短篇小说发展的高峰和总结②。”“是文言短篇小说的艺术高峰③。”然而对蒲松龄的思想性格却几乎一致认为:“其道德观念基本上墨守着传统的儒家思想④。”道德观念,属于理性认识,为道德意识现象之一,是支配人们进行道德判断、评价和道德活动的观念。如善恶观念、义务观念、正义观念、是非观念、荣辱观念等。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人们归根到底“从他们进行生…  相似文献   

11.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更新。作为“时代的镜子”,文学不能不对此作出自己的反映。近年来,一批改革题材的文学顺应时代的潮流产生了,文学领域出现了众多的新人形象——改革者,在这些改革者身上,“往往表现出一种一反传统观念的‘异端’”。“异端”,顾名思义就是指那种不符合“正统”观念的思想和言行。日新月异的变革,使社会呈现出错综复杂五颜六色的状态。生活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熟悉的观念和信条前进。在变化了的生活面前,人们习惯了的某些认识、判断,政治、政策观念,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公平观的思考彭穗宁一公平是一个指向性相当宽泛的价值评价范畴,合理性构成了它的内在根据。但公平观念的最基础内容,却与人们的经济利益相关。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们的公平理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在其保守方面或在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因而公...  相似文献   

13.
青年毛泽东的“观念造成文明”的命题,是在承认人类历史生活的客观性的同时,强调“观念”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人类追求理想的势力,不同观念的人们的相互“抵抗”,使人类历史生活成为“为奋追理想而抵抗魔障的历史生活”,揭示了人类历史生活的本质。这对他日后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思想的形成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当前,大学生在法治理念、权利意识、大局观念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较为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抓手”,与法治观念培育有育人目标、内容属性与方式方法上的内在关联,可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教育”、“管理”、“载体”三维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有效化、常态化和动态化。  相似文献   

15.
社会救济中包含人本主义思想、平等主义观念、生命共存价值理念、互爱互助精神等道德规范或者说伦理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制度变革、文化传播和演变等的影响,乡村社会救济的伦理观念呈现出动态的变化特点。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乡村社会救济伦理观念经历了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施惠的“救助”情结走向人本权利的“制度公正”理性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我想,同样也是政治思想工作的出发点。政治思想工作的对象不是抽象概念的“人”,而是具体的人,因此研究各种层次的人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形态,是做好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前提。一方面由于每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教育程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其思想意识和观念形态也就各异;另一方面,尽管“人与人不同”,但却可以因共同的利益,共同的信念,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形成统一的思想、统一的意志、相同的观念。因此,政治思想工作既要研究人的思想意识的“共性”,也要重视研究其“个性”,这样才可能把政治思想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公天下”思想是中国数千年文化史的一条血脉。孙中山说三民主义皆据于孔子大同思想 ,毛泽东、邓小平都是伟大的社会主义者。从这些历史人物的思想及实践 ,可见“公天下”无疑是 2 0世纪的重要现象。但是 ,一个“公”字 ,含“公”“共”“平”诸意 ,其意既不同 ,其实践结果亦大相径庭。况且任何思想都是双刃剑 ,任何思想可以有开放性也可以有排他性。这些思想实行的结果就使 2 0世纪中国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风貌 ,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内涵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大力宣传终身教育思想,在全民中提倡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促进更多的人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到全民终身学习中来,使学习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总是要为着自身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价值追求和创价活动。在进行着创价活动的人们周围,是否存在着一种客观价值环境?我们认为,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过去,我们虽然指出了不同阶级对同一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认识,却忽视了客观价值环境对人们的社会认识的制约和影响。事实上,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不同的价值环境不仅制约着人们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认识,而且还突出地影响着不同群体人格的形成,特别是社会价值的环境“失度”,还将成为塑造“矛盾人”、“畸形人”、“异化人”等群体人格的重要社会诱因。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条件下,经常出现有关“意识”的说法,如“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公民意识”、“公仆意识”、以及“国土意识”、“环境意识”,等等。这些令人应接不暇的“意识”,是期望使某项制度、某种政策以至某一社会现实,成为大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共同认识、共同观念和共同心理,以使这项制度得以巩固,这种政策得以贯彻,这一社会现实为人们接受。本文试图对“人大意识”作些粗浅的探讨,并期冀使宪法确立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它的性质、地位、职权、作用等,成为大多数公民的共同思想、共同认识、共同观念、共同心理,并用这种思想,认识、观念、心理自觉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入人心、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