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是否带有阶段性,这是我国理论界正在讨论的重大问题之一。有的同志把社会主义社会划分为不发达和发达两个阶段。我认为,这样划分是不妥当的。理由如下:一、划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准是生产关系,不是生产力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性质,都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究竟应该以何者作为划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准呢?我认为,应该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首先,社会性质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而不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相似文献   

2.
学习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宁怀芳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发表之后,在理论界有一些不同的理解。如有的同志认为,任何社会都关心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无法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开来,不能说具有很高的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有的同志认为,解放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正> 当前在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凡是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一切活动都是生产劳动。社会成员的需要包括生活、享受和发展资料。教育劳动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属于满足劳动力发展需要的发展资料,所以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教育部门是生产部门,教育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我们认为持这种观点的同志混淆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界限,这是不符合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的。  相似文献   

4.
<正> 过去一般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唯一的或根本的动力。现在许多人认为,这种观点很难对历史和现实作出满意的解释。有的同志认为,阶级斗争本身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因此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不是阶级斗争,而是生产力。但人们又进一步提出,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又是什么东西推动的呢?对此,有的同志认为是人们的生产斗争,因此生产斗争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的则认为是由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所推动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应是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和观点的提出,表明我们对社会发展动力的研究和认识,正在追根求源,不断深化。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我提出点不同看法,与大家共同讨论。我认为,只有人们的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展开了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意见很不统一。目前大致有三种看法:其一,教育属于或基本上属于上层建筑;其二,教育属于或基本上属于生产力;其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究竟哪一种意见正确?哪一种观点真正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对此应作具体分析。我们认为,就教育的本质而言,它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一、教育本质与科学的教育概念是一致的对教育本质的探讨并不是从现代开始的。历史上许多教育家,都试图揭示教育的本质。我国古代“性善论”者认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荀子说:“以善先人谓之教。”许慎则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善子使作也。”(《说文解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宣扬“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由于时代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社会主义阶段划分的标准问题关于划分的标准,有一种看法认为,划分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应以生产关系为标准,因为决定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的,主要是生产关系。而生产力则是判别一种社会形态发展成熟与否以及相应的发展阶段的标志。我认为,无论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还是划分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应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作为基本的标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前一个统一意味着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最终决定的意义,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后一个统一意味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最终决定的意义,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巨大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7.
六月上旬,广东教育学会再次组织已持续两年的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会。这次讨论,有了新的看法。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现代教育又是现代生产力的新因素。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①教育不仅包括意识形态及认识的因素,也包含社会实践的因素。②教育的主要属性不是上层建筑,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具有多质性和复合性。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除生产力三因素外增加了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又在于教育。因此,现代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已间接和直接地参加了物质生产过程,成为现代生产力的新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陈云同志关于“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经济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比例,是“人及其需要”的比例,按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社会需要的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以人的社会需要为依据,以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与平衡为条件的,在我国现时的生产力水平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按比例,只能是“紧张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在92年初的南巡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明确的概括,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这一论断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是人们目前对社会主义所能达到的最深刻的认识。这一论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对这一论断的理解上,人们的观点并不一致。如有的人认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有的人认为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还有的人认为,邓小平同志在论述中没有提到“公有制”和“…  相似文献   

10.
对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贯穿始终的红线或主线,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主线。这种观点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口径不统一。有的同志提出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主线。但是我们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应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分工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入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分工理论,对于完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导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但是,究竟什么叫分工?分工的本质是什么?理论界的看法很不一致。有人认为分工属于生产力范畴,有人认为分工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有人认为分工兼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重属性。这些看法都没有全面说明分工的本质。本文拟从分工的社会作用揭示分工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是否属于上层建筑的讨论中有各种不同论点。概括起来,大体有四:一、教育是上层建筑;二、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不属于上层建筑;三、教育与生产直接联系,或教育就是生产力;四、教育是不能用生产力、基础、上层建筑等等范畴来归类的社会现象。如所周知,第一种论点早已有之。但经过这场争论,得到充实与加深;第二种论点去年提出来从而引起了这场争论;第三种论点是在这场争论中引申出来的;第四种论点是对这场争论的否定,认为争论的“问题本身就提得不对”,是理论界的一种“简单化的想法”。我是主张第一种论点的,并认为至今许多反对者所提的理由,尚不足以推翻这种论点。我对坚持这种论点的同志阐述的主要理由是赞同的,但不完全赞同他们中某些论据与论证方法。我对于第二、第三种论点,虽不敢苟同,但认为可以从中吸取许多有益的意  相似文献   

13.
关于划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标准问题,理论界有不同的认识,有的以生产方式为标准,有的以出产关系为标准,还有其它的标准。究竟以什么为标准比较科学?我认为生产力是划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标准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教育在发展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为所有的人所了解,即便是身居要位的领导同志也未必都理解。因此,在这次生产力标准讨论中,有必要把教育与生产力关系问题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和课题进行探讨,从而全面理解生产力的内涵,重新认识教育的战略地位,深刻地了解教育的本质、功能和价值,自觉地把教育纳入党中央所指引的轨道上运行。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4期发表了陈永忠同志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探讨”一文,提出“产生关系”是划分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的标准,这是值得商讨的。不错,一般地说,社会性质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但对其发展阶段及各个阶段的性质,则非仅仅是生产关系能够完全决定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明确提出社会历史划段标准,应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  相似文献   

16.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部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界对生产方式含义的理解不下十种。本文准备换一个角度,先讨论生产方式属于什么范畴,在此基础上再明确生产方式的本质含义是什么。一陈招顺、李石泉同志认为,“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  相似文献   

17.
生产力是划分同一社会不同阶段的主要标准同一社会不同阶段的划分标准究竟是什么?我认为,应以生产力为主兼及其他.这里,要把划分不同社会形态和划分同一社会形态不同阶段标准区分开来.社会形态之间的区别是质的区别,社会形态的性质主要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能对社会的性质起决定作用,是因为它处在社会结构的中层,对下反映生产力的状况,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史是一门边缘学科,它和中国通史有密切关系。经济史可以有自己经济范围内的分期标准,但属于五种生产方式或生产关系类型的分期,不能也不应和通史两样。因此,中国通史关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划分问题,经济史也认为是自己范围内的事情,应该重视和应该进一步研究解决。目前史学界对古史分期问题,又展开了争论,关键集中于西周的社会性质问题。《学术月刊》1960年第九期杨宽同志在“论西周时代的奴隶制生产关系”中提出一种新的看法,“认为西周还是和殷代一样,主导的生产关系是奴隶制,奴隶主贵族及其国家奴役着大批的生产奴隶,但由于社会发展极端不平衡,有较多地区原始‘村社’残余形式被保存下来,被奴隶主及其国家利用,改变为奴役和剥削单位,使农民实质上奴隶化,和生产奴隶受到相同的奴役和压迫。”我的看法和杨宽同志不同,认为西周和殷代不一样,西周不是奴隶社会。我所根据的材料是极普通的,且属于常识范围,看法是一般传统的看法。这看法可能是错误的,提出来和杨宽同志商榷。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有的同志认为,人在私有制社会中丧失了人的本质和人性,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重新获得人的本质,实现人性的复归,并认为这是马克思的基本观点。笔者认为这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认为人和社会是辩证统一的,人和社会一样是由低到高逐步发展的,人的本质、人性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20.
通过考察,我们认为:马克思并不主张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只存在一种划分方法。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制定出多种历史分期标准,形成相应的历史分期模式,以满足不同的理论体系的需要及具体阐述的灵活性。本文即以此为论点,探讨一下马克思的三种历史分期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