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着重阐述了朱熹理学思想中的天理论和性论,认为朱熹的理学是以天理为核心,以性论、格物致知论和持敬说为主干,旁及历史哲学、政治论、教育论、道统论等,建立了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在太极论、理气说、理一分殊、化育流行、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和性论等方面发展了理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同时,朱熹还将其天理论演化为三纲五常,修己治人,垂世立教,流毒于中国社会政治领域。文章还略及朱熹理学思想之源流,引深了理学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体用范畴自魏晋发展成熟以后,玄学和佛学各派争相言体用,以说明本体与现象、实体与功用之间的关系。程颐揭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基本原则,为理学本体论哲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朱熹在这一原则基础上,建构起他的理本论哲学体系,构成了整个理学的思想基础,他整个哲学体系无不贯穿着“体用一源”这一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3.
理学对宋代社会及妇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学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高度发展、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适应宋代中央集权政治思想统治的需要而产生的,亦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定的学术思想。理学是一个学派的总称,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佛、道唯心主义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家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在《宋史·道学传》中称道学。北宋初期的周敦颐是理学的奠基人,但对理学发展起突出作用的是程颢和程颐,即"二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理学体系直接师承于二程学说,故后人称理学为程朱理学。正因为理学成于朱熹,所以又称程朱理学为朱学。传统观点认为,理学在…  相似文献   

4.
论朱熹理学体系的“源头活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的理学体系集北宋理学之大成,而又高于北宋理学.因为这个理学体系融儒释道三家为一体,亦即以儒学为主体,又兼采道家的"道"和佛学的"一多相容"思想.这也就是本文所讲的朱熹理学体系的"源头活水".朱熹将这些"源头活水"融合于他的理学体系之中,因而提高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提高了中国哲学的思辩水平.  相似文献   

5.
何静 《齐鲁学刊》2012,(3):20-25
王阳明尽管有着不同于朱熹理学的心学架构,但其思维模式、问题意识乃至立论都深受朱熹的影响。阳明心学对朱熹理学的扬弃主要体现在:扬弃朱熹的理本论和心性论,建立良知(心)本体论;摒弃朱熹的格物致知说,先后提出诚意格物论和致知格物论;去除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提倡知行合一论;借鉴朱熹的立志、静坐、存养和省察的工夫论。  相似文献   

6.
周晓光 《江淮论坛》2003,1(6):88-92
宋代理学导源于周敦颐,分流于张载、邵雍和二程(颢、颐),集大成于朱熹。朱熹以孔孟之道为本,援佛道入儒,综罗北宋理学诸家之说,将传统儒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哲理化高度,创建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学体系。朱熹一生讲学不辍,门生弟子数千人,遍及闽中、两浙和江右等南方地区。他们同尊朱熹,朱子学的发明则各具特色、各有心得,形成了众多流派。徽州(旧称新安,今安徽黄山市)历史上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婺源、绩溪六县。婺源系朱熹祖籍,徽州的朱门弟子以朱熹嫡传自誉,在发明、诠释朱子学方面独树一帜,被称为“新安理学”。新安理学在南宋形成…  相似文献   

7.
作为集大成的朱熹理学体系的合理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仁释理、以生释仁,把关注民生的孔孟仁学与《周易》强调的生生之德结合起来,为人民追求生存、生活的合理性提供本体论依据,对徽州文化和徽商精神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朱熹重视理学教育、提倡气节的精神对塑造徽人的品格情操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吸取、继承中国古代儒家先哲先贤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精心构思,而建立了体系庞大、逻辑严密、思想深邃的理学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哲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求知论则是其理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朱熹理学是南宋以后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它统治思想界数百年,影响深远。徽州是朱熹的祖籍,加上徽商的扶助,朱熹理学与徽州渊源极深。明末清初,徽州号称“理学之邦”,“东南齐鲁”。今天研究朱熹理学在徽州的流传与影响,对批判继承中国民族思想文化史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新理学中的“觉解”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觉解”是冯友兰新理学思想体系中极为关键的范畴,它沟通了新理学的本体论和人生哲学。全面细致地分析这一范畴,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冯氏新理学思想的基本精神特质,也更有助于我们清晰地理解新理学体系中本体论与人生境界论的内在断裂。本文拟从若干方面对“觉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