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世纪的中国修辞学是在传统修辞学的基础之上 ,创造性地结合西方修辞学的体系而成的一种现代修辞学 ,而西方现代修辞学则是西方古典修辞学的复活和延伸。中国修辞学经历了中西方修辞学的交汇与融合 ,继承与创新 ,发展与繁荣 ;而西方修辞学经历了文学批评家关注下的觉醒 ,哲学家的修辞学转向 ,突破了古典修辞学传统模式 ,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焦点。殊途同归 ,中西方修辞学最终都走向了多元化、交叉学科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修辞学研究视阈宽广;理论修辞学研究成绩显著;实用修辞学研究成绩斐然;修辞学史研究盛况空前;修辞学流派逐渐诞生;中国修辞学研究传统受到重视。未来修辞学应在如下几个方面继续开拓创新:理论探索需进一步深入;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需进一步结合;现象描写需进一步上升为理论建构;国外修辞学研究成果的引进有待拓展;传统修辞学研究成果的继承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针对80年代中国修辞学史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向,提出90年代修辞学史研究的学术倾向与前沿课题,以期引起深入探讨,包括史料问题,确立一个什么样的修辞史观问题,即怎样看待人们研究修辞的历史等问题。本文指出现代中国修辞史的前沿课题:一是加强对修辞学史体系的研究,二是加强对修辞学史发展历程与规律的研究,三是加强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杨树达《中国修辞学》的学术话语建构颇具中国特色。《中国修辞学》鲜明的民族性与杨树达的基本语言文字运用观相契合。从标题的言简意赅可管窥《中国修辞学》的整体语篇特征。现代语境下,以文言语词作为元语言,是《中国修辞学》话语建构的基本语词特征。《中国修辞学》学术话语的民族性、体系性、辩证性、创新性可以给当下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某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宗廷虎先生是中国著名的修辞学家,他对修辞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然而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他在修辞学史和修辞史方面的成就,忽视了他在修辞学理论和方法方面的重要地位。在修辞学理论建设上,宗廷虎明确了修辞学的学科属性,继承并发展了陈望道的"题旨情境观",适度扩大了修辞学的研究范围;而在修辞学研究方法上,宗廷虎大力提倡并纯熟运用的多维观照方法和辩证考察方法,也对中国修辞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出版为标志,中国修辞学研究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文论附庸状态,建立起独立的现代修辞学学科,实现了中国修辞学从"文论附庸"到"独立学科"的转型。《修辞学发凡》因为其语言本位观、科学方法论和完整而新颖的理论体系得到学界广泛认同,担当了完成中国修辞学研究重要转型的历史使命,引领中国修辞学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并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吴礼权所著《现代汉语修辞学》(修订版)在修辞学研究上有很多新突破,主要表现是:一是建构了一个相当完善而科学的汉语修辞学体系,二是提出了一套观察、分析汉语修辞现象的自主理论,三是首次将定量统计分析法与多媒体图示法结合起来并运用到相关内容的研究上,四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修辞文本建构与解构的分析模式,五是在学术术语规范、口语修辞材料的运用、修辞学著作写作新模式的建立等方面,都与此前所有的汉语修辞学著作拉开了距离,将汉语修辞学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看,吴礼权的这部修订版《修辞汉语修辞学》堪称是中国当代修辞学继往开来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修辞学是一门研究言语交际的规律和技巧的科学.传统修辞学从开始重视演讲术、论辩术、诗论,锤词炼句到辞格为研究中心,主要以文学语言作品为研究对象,忽视了言语交际的动态研究,陷入到形式主义的窄胡同里.现代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和源泉的现代修辞学重视语境和言语,着重研究言语的表达作用和表达规律,重视言语的理解和接受,强调修辞的动态的建构作用.为了推动修辞学的发展,2004年10月12日至15日,中国修辞学年会是中国修辞学会第12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锦州渤海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的10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80余篇,会议的主题是"修辞学的理论前沿与应用",涉及修辞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修辞学分支学科建构、实用修辞和修辞格、修辞史和修辞学史等方面,几乎涵盖了修辞领域的所有热点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丰富、完善修辞学理论,对修辞学分支学科的建立,对中国修辞学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修辞学应当是一门科学。科学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应当不断前进,不断更新。修辞学应该是属于文化范畴的。中国修辞学应当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应当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同步前进。修辞学可以区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就它的形式方面而进行了研究,另一个是从它的内容出发的。  相似文献   

10.
宗廷虎先生《中国现代修辞学史》指出:“1905年问世的汤振常的《修词学教科书》与龙伯纯的《文字发凡.修辞学》卷,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修辞学著作。”①根据宗先生的这一观点,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至今整整一百年了。一百年来,中国现代修辞学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繁荣阶段。上一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修辞学界许多有识之士都对中国修辞学向何处去提出了疑问,“滑坡”说、“低谷”说、“亟待振兴”说、“落后”说等应运而生。在中国现代修辞学走过100周年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它?评价它?这里,我们组发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三位曾经在中国现代修辞学的重镇———复旦大学学习和研究过修辞学的语言学博士的笔谈,他们从几个不同的侧面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修辞学研究随着文体的演进而发展",这是一条被无数次历史事实验证过的规律。白话修辞学百年来随着文体变革而发展的历程,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与文言文体、文言修辞学的竞争分为三个阶段:(1)"新文体"倡导阶段;(2)"白话文"运动阶段;(3)"大众语"运动阶段。建国前白话文、大众语运动存在着不足,建国后白话语体、白话修辞得以发展。白话修辞学随着白话文体的成长壮大而成长壮大。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在与文言修辞学竞争中渐成主流。白话修辞学的诞生与成长,与引进国外修辞学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 1901年 4月即论及修辞的重要性,他的有关白话文修辞、理解修辞的论述以及对中国修辞史演变轨迹的简略勾勒,均为 20世纪最早的修辞论。  相似文献   

13.
王力先生对汉语修辞格的论述涉猎广泛、独具特色。在他的论著中,论述到的汉语修辞格计有22种之多,不少是其他修辞学专著没有触及的。无论是讲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的修辞格,他都紧密结合汉语语法来讨论,与一般修辞学者的研究思路大不相同。特别是他讲现代汉语修辞格时,完全摒弃了20世纪30年代讲修辞的著作"先从国外学习了一种体系,然后再在汉语中找例套上"的做法,而是以一部专书《红楼梦》为取材对象进行系统地研究,很少受西洋修辞学框架的影响,因此颇多创见,结论亦都符合汉语修辞的实际。王力先生对汉语对偶格的论述全面而深刻。他对汉语对偶格的论述,既有结构形式上的细致描写,又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概括与解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汉语的特点非常有启发意义。王力先生对汉语"省略"问题的论述独出机杼,所论内容远较普通修辞学著作要全面周延,揭示了汉语语法与修辞紧密关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汉语修辞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民族传统思维方式是影响和制约汉语修辞的主导因素:直觉思维使得汉语修辞讲求具象生动、含蓄蕴籍;整体思维要求汉语修辞适情切境、合位得体;辨证思维则让汉语修辞体现出虚实统一、和谐变化美.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与词义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修辞手段的频繁运用,往往造成词的临时性功能固定化,从而促成词的新义的产生;运用同一修辞方式,使得本来不同义的词成了同义词;运用不同的修辞方式,使原本意义不同的词表达相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对外汉语教学是为了使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能用汉语进行有效交际,而任何语言交际都是以取得最佳的修辞效果为目的,所以对外汉语修辞教学迫在眉睫。文章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在语言体系中还是在言语表达中 ,只要是可以互换的、并且互换之后其意义仍然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语言材料 ,都是属于修辞学上的同义手段 ,如果按照语言的三要素来分 ,同义手段可以分为词汇上的同义手段、语音上的同义手段和语法上的同义手段。按照这种划分来建构现代汉语同义修辞的学科体系 ,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英汉修辞方式对比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和汉语的修辞方式是2种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修辞现象。由于东、西方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语言在修辞格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性。认识并了解英汉2种语言修辞格式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在英汉语言转换过程中正确理解原文的修辞手法,并在译文中正确使用,从而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和风格。本文对2种语言从声音的锤炼、意义的锤炼、修辞格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浅析英汉修辞在翻译应用方面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英汉翻译中,部分英语习语可译为汉语成语。英语习语和汉语成语既是英语和汉语中重要的修辞手段,同时其本身也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本文从英语修辞格中音韵格和意象修辞格的角度对可译为汉语成语的英语习语作了部分归纳。在音韵格中,本文从头韵、重复和韵脚三方面予以小结。在意象修辞格中,着重从明喻、借代、讽喻和拟人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旨在探讨汉语成语在翻译一些英语习语中的恰当运用。同时也指出不能滥用汉语成语。  相似文献   

20.
修辞史的研究任务,就是考察、描述、阐释修辞现象的发展变化,总结出演进的规律.研究修辞史是提高全民族语言修养和文化素质的需要,是中国语言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修辞学科建设和新开拓的需要,近百年来一直研究缓慢,必须加速探索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