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王瑞成教授著(第一作者),宁波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这是第一部系统反映宁波城市变迁的城市史著作。作为"宁波文化研究工程"项目,"宁波城市史"最大特色是有一个新的研究视野和架构。通过对宁波这座城市本质的深入探究,把握住宁波城市的历史特点,就是:大起大落,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2.
扬州城市的空间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地理角度出发,以文献资料为主,结合实地考察,对各历史时期扬州城市的空间变迁进行探讨和研究,力求揭示出扬州城市空间变迁的规律及其与周围地理环境的关系,以期为今后扬州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通向海外国家的远洋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延伸线”则是从“海上丝绸之路城市”通向沿海其他城市或者内陆城市的交通线。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可分为: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兴盛时期、衰落时期和停滞时期。宁波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延绵不绝,持续发展;河海交汇,港通天下;面向韩日,兼及南洋;浴火重生,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4.
1930年代,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制度的宣传与情报系统,代表半封闭信息环境与较松散组织状况下的特殊形态。中国共产党顺应从城市到农村的革命网络连接与变迁,从江西苏区到上海、再到香港的交通联系因应农村、城市并立时期的中共新闻制度格局。随着革命与战争的深入,城市逐渐成为中共情报与宣传的枢纽。这一十分复杂的历史现象源于敌我矛盾形塑、战争资源匮乏、信息环境缝隙。苏区根据地与上海、香港等城市之间的信息模式既是晚清以来宣传与情报媒介集中于一党一国之下之历史趋势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又具有集中化趋势下宣传与情报平台逐渐走向相对开放的趋势。就1930年代与1940年代的对比来看,生存状况严酷时期,交通网络的工作重情报;生存状况宽松时期,则致力于宣传。  相似文献   

5.
我国女子高校产生与发展之路曲折而起伏不定,其变迁历史受到不同时期人们的不同观念和不同政策的支配和影响,大致分为三个时期:诞生成长期、受创期和恢复期。女子高校的发展历史是社会性别意识不断变化的一种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武汉位于长江、汉水汇合处,历史悠久,城市发展深受长江、汉水河道变迁的影响。运用历史学、城市学、地理学、水文学、地质学等学科的理论进行分析,可以说明明清时期河道变迁对武汉的城市设施、经济中心的转移、市镇格局的变化、城市空间和相关治理活动的影响。武汉经济中心的发展和转移与江汉河道变迁密不可分;武汉城市选址和发展是以因江汉会流所演化的河道地质条件为基础的;武汉的城市规划必须总结历史经验和遵循河道变迁的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7.
走进宁波,三江环绕、两山相拥。山水浸染七千年的悠悠岁月,古城诉说曾经的辉煌沧桑。 风雨潇潇,几经变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宁波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现代化风貌已然展现。今天的宁波,万间广厦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熠熠闪耀。飞跃的道路桥梁宛若张开的臂膀;广阔的绿地、秀媚的园林栉风沐雨;设备先进的深水良港凭海临风…… 历史与现实交汇于宁波,这座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名城,蕴涵古朴,风采依然;更洋溢着时代气息,恢弘壮观。 宽畅的道路、便捷的交通、舒适的起居、完善的设施,伴随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宁波基础设…  相似文献   

8.
水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水文化更是滨水城市的特色和 资源。通过对宁波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及对宁波城市系统特质的分析,确定宁波城市文化的 核心是水文化,并从水作为宁波城市特色系统的主形象与风貌符号以及城市形象识别和城市意象的角度,从水文化视角对宁波城市特色的构建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城市旅游形象自我定位一直不断演变;公众对宁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认知存在的偏差,既和宁波城市现有地位不匹配,也和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不相符。宁波在塑造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形象的过程中,存在资源载体建设、形象构架、传播等方面的问题。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宁波要以文化建设为核心,以文促旅、特色彰旅,创新载体、整合营销,通过开发地方传统文化旅游线路、区域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合力塑造城市旅游新形象。  相似文献   

10.
为了阐述埃利亚斯历史社会学的主要特色,分析了埃利亚斯历史社会学的核心议题文明进程及其文明化理论。分析认为,埃利亚斯文明化理论主张:社会文明不仅是一个过程,还取决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人格结构变迁和社会结构变迁;文化与文明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不同内涵及其在上述国家的社会起源,反映了它们是特定历史时期与社会形态下不同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结构的产物;个体行为方式的变迁亦经历了日常行为举止的文明化及其隐入私人生活、社会行为的文明化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青年的人生价值观反映着特定时代的青年对人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本文通过对社会转型期中俄两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变化与比较的分析,旨在展示不同的改革路径和社会转型背景下两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异同,认识改革进程、社会转型与青年人生价值观内在的紧密关联,从而为我们比较中俄两国的改革进程与社会转型提供一个特殊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12.
宁波商帮是中国历史上十大商帮之一,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宁波市区三江沿岸的商帮文化旅游资源较为集中,把宁波商帮文化和水上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旅游线路,不仅能大大丰富都市旅游的内容,为全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极,同时也是展现宁波"东方商埠、时尚水都"都市形象的有效载体。文章通过对宁波市区水上旅游开发的条件分析,从市场定位、水上旅游线路、游船码头以及配套支持系统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8—2012年中国30个省域城镇居民直接、间接、完全能源消费的截面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检验省域之间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间接与完全能源消费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直接能源消费的空间相关性不显著;能源价格和人口规模是影响中国城镇居民能源消费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进行能源市场化改革时,要控制人口规模,稳定生活能源价格,保证居民正常生活;同时,政府也要积极引导和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方式,鼓励提倡环保绿色出行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在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浙江宁波海曙区首创的"选聘分离"体制以它独有的优势成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创新的典型,并已在整个宁波市的社区治理中获得成功。"选聘分离"体制得到国家民政部及有关专家的肯定,认为对全国的社区治理有良好的借鉴作用。因此,有必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总结这一城市社区治理的"宁波模式",以期更好地完善和推广"选聘分离"体制。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综合管理问题是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特有问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我国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从试点发展至今已经十六年,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仍然面临着管理和信任危机。要走出城管执法面临的困境,必须转变执法理念,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程序,完善法律保障机制。本文以广州城管建设为例,分析了我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面临的困境,对今后城管体制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必然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研究如何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客观地分析了我国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状及其不良影响,探讨并提出了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综合运用首位指数、城市规模基尼指数、信息熵及分形等理论与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的现状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属于位序-规模分布;城市体系中中等城市数量较多但规模较小,小城市数量显著偏少;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分异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特征是城市数量与规模迅速扩张,尤其是中等城市数量增加较快;研究期内城市规模演变表现出弱收敛态势;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数不断增加,城市规模等级差异逐渐缩小,城市体系的均衡性增强。  相似文献   

18.
论文选取闻喜县城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空间演进作为切入点,从城市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两个方面,着重总结现代闻喜城市形态演进的功能与格局等特征,总结城市空间形态演进历程中存在的基本规律,并结合当前闻喜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存在的问题,对未来闻喜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提出建议,进而提出中小城市应通过传承和优化城市空间格局的手法来进行人居环境营建.  相似文献   

19.
以长江经济带3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经济规模、社会发展、生活质量、环境质量、物流能力5类30个指标测算城市交通可达性和信息可达性。运用可达性模型、地缘经济关系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空间联系进行了综合测度。结果表明:宁波与长三角地区的交通和信息可达性较好,而与西部地区的可达性较差;宁波与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地缘经济关系呈竞争性由强变弱的趋势,而与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变化趋势不明显;长江经济带沿线不同等级城市的功能性指数整体分化趋势明显。由此提出应改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状况,构建城市间便捷的立体综合联系通道,提高对外经济联系的强度和档次,推动城市互补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要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城镇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要深化农村改革,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