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长时段视野看,中国现代美学可以20世纪80年代为转折点,分化出两个不同的美学时段,即中国现代美学Ⅰ和中国现代美学Ⅱ.中国现代美学Ⅰ是社会革命年代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出心灵或精神因素的主导,具有心化美学特质,属于中国现代社会革命时段的审美认知与实践论美学.这种社会革命的显著特征表现为,属于一种从转变现存政治秩序的"小革命"最终走向改变现存社会与文化秩序的"大革命",其深层资源却来自中国古典哲学固有的心化传统,而这种心化传统恰恰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革命的对象,由此形成革命资源与革命对象相同一的"吊诡".导源于以中国古代儒家为代表的心化传统的现代心化美学,宁愿为了艺术的审美认知价值与社会实践价值而悬置起实际的物质生活层面,从而集中供奉精神生活层面,并以"精神变物质"为深层美学信念.从希望中国出现"世界性大思想家"这一"李泽厚之盼",可集中见出这种心化传统在现代的强势存在.  相似文献   

2.
周敦颐诗歌研究者寥寥,这与对他的理学研究形成极大反差。结合周敦颐的人生境界来解读他的“思心”与“诗心”,在他古雅、自然舒畅和理趣盎然的诗歌风格中自有一种“性焉安焉”的至情至性。  相似文献   

3.
"心赏"是古汉语中一个常用的词语,意思是心灵的欣赏,与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所讲的"内在感官"类似。中国现代美学家邓以蛰、冯友兰等人力图将"心赏"提炼为一个现代美学和艺术学概念。王一川在冯友兰和宗白华的基础上,用"心赏"来论证艺术公赏力。"心赏"可以成为一个现代美学和艺术概念,而且尤其适合作为艺术学概念,我们可以将"心赏"界定为针对艺术的高级"欣赏",以区别于包含自然、日常生活在内的一般"欣赏"。找到独特的概念,是艺术学学科建构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4.
程刚 《北方论丛》2022,(2):152-161
邵雍的太极观是"心为太极",具有三层含义:心生太极、心有众理、天人合于心,这样的本体论使得他的思想具有心学倾向。邵雍的诗歌境界、生命境界与思想境界是统一的,而"心为太极"的本体论则是这种统一的逻辑起点。他的诗歌境界、生命境界当中都有尊重主体、扩张自我的"狂";有无著无累、无滞无碍的"闲";有追求自由洒落、体验万物生意的"乐"。邵雍作为一个不同于程、朱的理学家,给我们提供了别样的思想境界与生命境界的范本。  相似文献   

5.
曹革成的《跋涉生死场的女人萧红》是萧红研究的新收获。它将传主置放在中国现代学的大背景下,运用创作心理学、接受美学对萧红的人生和创作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定位,特别是对萧红研究中的诸多疑案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认真的考证,有许多新的发现。对《呼兰河传》的创作心理和思想基调,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6.
冯永朝 《阴山学刊》2009,22(2):18-22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成熟的女性意识的女作家之一。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女性情味,书写着从自然存在到社会存在到精神存在均受到男权社会的压迫、歧视、侮辱和摧残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农村妇女的历史和命运,展示了她们在严酷的自然条件和恶劣的社会环境中为了活下去所遭遇的痛苦不幸,所付出的惨重的身心代价。  相似文献   

7.
"心的文化"是徐复观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它以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的理解,开出中国文化的新的向度.他以心的文化的形而中学而与西方文化的形而上学区别开来,揭示心的文化的生命特质,批评了将中国哲学形而上学化的倾向.徐复观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心向解读,实现了他返本开新的哲学诠释,它强调生命与现实,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特性,也给我们在当代如何把握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特殊视角.  相似文献   

8.
胡慧明 《云梦学刊》2002,23(3):71-72
萧红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一颗极具魅力的新星。其作品以一种鲜明的“萧红的写法”为特色 ,深受鲁讯先生的赏识 ,也确立了萧红在中国文坛的地位。“萧红的写法”今天仍然给我们一种艺术创作上启迪和熏染。  相似文献   

9.
崔向敏 《兰州学刊》2010,(6):182-184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作家,她的小说突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呈现出鲜明的散文化特征。文章主要从萧红的小说入手,通过与早期乡土作家作品的比较,分析这种散文化结构给萧红小说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虚灵明觉心”是唐君毅先生建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修养基础。本文分析了唐君毅“虚灵明觉心”思想的来源、特点及学者对此“心本体”理论直接与间接的批评意见,认为唐君毅“虚灵明觉心”形上本体论是一种“人义论”“人本论”性质的“现代性真理”建构,具有现代人文的开创之功,并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哲学诠释厘清了一条可行性道路,同时也有理论上的瓶颈及深度上的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新儒学的创获是全方位的,尤以哲学的建树为最,其中理性主义的重建是最重要的一环。本文着重于呈现现代儒学家是如何将理、理性与传统的心整合到一起的。梁漱溟的理性概念最富有想象力,他直接将西方的理性概念嫁接到心学上,提出理性、理智、情理等概念,开辟了中国现代哲学"理性"概念创立的先河。冯友兰与牟宗三则各自以理为中心和以心为中心,试图将心、理二者统一起来,将普遍性与个体性、自由统一起来,这是20世纪中国理性主义的特色,也是我们以后需要继续致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袁行霈的中国诗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中叶,继承了以朱自清、林庚为代表的审美鉴赏一脉,以建设中国诗学为目标,围绕诗歌艺术魅力问题进行理论探求。一方面,坚持以中国为本位,以诗史为基础,吸收西方文艺理论的同时又不断从中国诗论的传统再出发,并行于诗歌艺术史和诗歌艺术论两条轨道,在理论建构上确立了史论结合的方法原则;另一方面,强调诗歌鉴赏中的主体感受,重视审美的情感沟通,用心理解诗人的处境,又从研究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精神的成长,在批评实践中形成了心艺相通的风格特色。其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对于当下中国诗学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东方 《齐鲁学刊》2012,(3):143-146
郭沫若的现代歌诗观念是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之一,相对于诗歌、小说、历史剧等研究而言,现代歌诗是郭沫若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他的现代歌诗观包括配乐演唱的现代诗歌和具有诗歌元素的现代歌词与新歌剧剧词三部分,其现代歌诗观念对当下诗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顾城诗歌既承中国意象诗之传统,又融现代西方诗歌之理念,其诗歌的意象之域具有独特性,其意象种类之丰富,组合之奇妙,意味之多义,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个高峰。虽然顾城并没有刻意于诗歌的韵律,但由于其取自于大自然的意象和萌于童心的天然韵律,所以其诗歌一方面具有自然情感的内在节奏,另一方面又获得了民间淳朴的"谣曲"风味。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新心学是现代新儒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 ,其哲学核心理论是心物论。本文从心物相即、心物合一、心外无物三个心学命题入手 ,分析了现代新心学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新心学的心物理论 ,表现了与西方唯心论不同的理论特色。把握新心学的心物论 ,可以把握心学理论的基本结构与中国唯心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王新 《理论界》2015,(2):132-135
关于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童年家庭生活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较为广泛和定型的舆论是,她有着"恶毒"的父亲,缺少爱的家庭,为着与封建家庭的决裂和反抗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并因为个人生活的不幸而推及反抗一切压迫者,因此成为抗日文学的旗帜。这样的论证前提就不够扎实,即萧红的童年、家庭并非恶毒无爱的封建家庭;论据也不够充分,即萧红是个被祖父娇惯坏了的任性的小女孩的一面都被研究者们所忽略;抗日文学的旗帜这一结论也自然有失偏颇,无法涵盖萧红文学创作的思想、艺术成就。因此,要更准确、深刻地认识萧红的文学成就,需要对萧红"不幸童年"进行重新梳理和认识,还原一个聪明、任性、执着追求生命能量自由挥洒的青年女性的真相,并在此基础上立论,探究其成年后文学创作思想深刻、艺术独特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华严心本原说与金圣叹的文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圣叹最感兴趣的佛经并不是<华严经>,但华严学的心本原说对金氏的文学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得其诗歌情景理论和小说虚构观念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在华严宗推崇真心而否定三界理论的启发下,金圣叹萌生了否定诗歌单纯写景的"不写景"说,揭示了作家的珠玉锦绣之心与小说本质的关系.金圣叹的上述心物理论可说是开辟了将心本原说运用于文学思想的一条新道路.  相似文献   

18.
赵一强 《东岳论丛》2008,29(1):152-156
《孟子》从十二种意义上使用"心"的概念。《孟子》伦理之心的内容有三:"心"是性善论的理由,"心"是确定人格的根据,"心"是道德修养的途径。孟子的伦理之心属于中国的"心"文化传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科学型文化的"物理"与伦理型文化的"人理"并存不悖。孟子伦理之心对时代的最大启示是依照心的属性寻找现代社会的三种人"伦",以期解决长期困扰伦理学界的"五伦"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萧红站在“大地民间”立场,从女性生命体验出发,以“散漫的素描”呈现未加雕饰的东北人民生活的原生态.以《生死场》来看,其自然清新的语言与大地紧密相联,众多的譬喻充满原野气息,显示出民族语言的丰饶华赡,同时,其也营造出了一个氤氲不散的磁场、一个混沌的诗境.由此萧红走出了有别于鲁迅和废名的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创作的“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古典诗歌如何表现中国人的精神性存在?或者说,古典诗歌所表达的中国人的心灵空间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从自然和人伦两个领域来展开分析.就古代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而言,以陶渊明和李白的诗为个案,论述诗人与自然的高度精神契合.就古代诗人人际亲密关系而言,则以潘岳和元稹的诗为代表,阐释诗人表达夫妇关系深厚情感的精神方式.理解古代诗人在自然与人伦中所形成的精神性存在,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同时还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医治在现代性的影响下,现代中国人所出现的人与自然疏离、人与人疏离的"精神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