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进行论是中国哲学思潮的主流。进化论唤醒了民族意识,加速了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为史学变革提供了社会条件;进化论直接否定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教条、复古史观、循环史观,促使人们冲破凝固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僵化的、封闭的思维模式,为史学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时期,史学领域经历了激烈变革,进化论与史学变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服饰变革作为民主革命的一部分内容,是具有革命性特征的:它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一次革命,标志着历经几千年的服饰等级制度在中国彻底消亡;它是对保守封闭的中国传统思想的一次革命,标志着“夷夏之防”彻底消除,西方服饰文化在中国的制度上确立了地位;它是对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一次革命,标志着中国服饰审美文化与世界服饰审美文化接轨;它是对服装制作技术的一次革命,催生了中国服饰史上第一个制作服装的流派——红帮。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 ,是在近代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和新文化运动为解决传统文化危机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因此 ,在变革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在有些方面还不够彻底。总结传统文化改造的经验和不足 ,有利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欧风美雨的侵袭,近代婚姻变革思想逐渐形成。太平天国政权孕育了近代婚姻变革思想的萌芽,之后的戊戌变法开启了近代意义上的婚姻变革。紧随其后的辛亥革命在抨击传统婚姻陋俗的同时,继续推动了这一思想的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以空前的力度批判旧礼教、旧婚姻,使其在五四时期达到高潮。这一演变过程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其内容中的某些局限性也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面临诸多不利的生存条件 ,因此其变革从一开始就陷入文化困境之中。被动的文化选择、传统思维定势的惰滞、“假洋”现象等是其最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近代文化变革与中国小说理论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小说理论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文论关于小说的文化定位和文体定位 ,促进了小说创作的繁荣和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由前现代向现代的转型 ,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 ,小说理论在中国的兴起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事件。正是在近代文化的变革中 ,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社会变革的需要、新型知识体系的出现、外来文学观念的启示等多方面的原因 ,促成了中国小说理论的现代转型 ,并对社会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状况渗透着西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冲击以及对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变迁取决于中国对西学的取舍、加工和改造 ,而不是对西学内容的机械应对 ,反映出中国近代政治力量更替和兴衰的历史必然性。适于民主的政治文化 ,只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逐步发展 ,逐渐成为国民的政治和政治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以来文化发展昭示 :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既不能游离世界文化发展的大道之外 ,又必须深刻挖掘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实现保持和促进各种文化学派共存竞争的多元开放态势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的民权思想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了政治文化的转型,这是历史转折的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巨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对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他的民权思想,对于开启民智曾起过良好的作用,启发了年轻一代,客观上有利于他们的思想由臣民意识向国民意识的转变,有利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的转型。时至今日,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仍在继续。所以,重新解读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不仅使我们对他有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对现代中国的认识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0.
文化虚无主义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潮演进过程中的一种以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传统、主张全盘西化为特征的文化思潮、它滥觞于“五四”时期,喧腾于二三十年代,余绪不绝于当代。它的误区在于否定了文化的民族性这一根本特性.且以西方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理想模式,表现出一种完全的西化价值取向,是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轻视。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文化积淀的国家。因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中存在的同质性的不变因素,所以中国现代化每前进一步都要经过激烈的冲击和震荡,都要付出重大的代价。中国文化与现代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的选择,现代化也面临着传统文化的选择。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推进现代化,我们应从二者的关系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怎样调整才能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在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和冲击下,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不仅扩大和深化了表现领域,获得了批判传统文化的理论支持和精神资源,而且改变了传统历史小说注重情节演绎的叙述模式,拓宽和丰富了历史小说的写作途径与探索空间,实现了历史小说在文体和审美形态上的创新与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近代社会经济格局的异动,中国传统教化结构及其哲学理念由松动进而产生裂变,并呈现出新旧杂糅并存的状态.其中,维新派与传教士的交互影响,使西学知识得以迅速扩张与下沉;而顽梗的制度化儒学教化体系之最终瓦解,则得益于清末兴学、学制建立和科举废除所带来的连环而巨大的冲击波效应.社会经济的二元格局与教育体制的内在变革是中国传统教化走向终结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14.
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和对我国思想、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幅射作用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在道教的道理,又从个人人生价值、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三个方面论述了道教文化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王国维的戏曲研究(1895-1913)为例,讨论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历史境遇性问题。文章的枢纽是王国维1913年为自己的《宋元戏曲史》所作的判语:“世之为此学者自余始。”这句话后来被普遍认为标志了中国戏曲研究新阶段的开端,即所谓戏曲研究的现代化转型的开端。本文围绕着此言之所出的相关历史过程,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节讨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术机制变化之一端:报刊出版对学术思想与交流的日益显著的影响。对这个机制的考虑,有助于我们理解王国维戏曲观的前后变化。同时,王国维本人对当时学术景观的变化也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述。第二节即就此展开论述,并重点阐发王国维早期学术思想中的“世界学术”观。第三节讨论京都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王国维戏曲研究的进展及其戏曲研究的权威性的形成,认为:在王国维不断地尝试在新的学术交流条件下与世界进行对话、并致力于一种“世界学术”的建设时,他在1910年代的遭遇却说明,域外的学术界却在寻找一种中国本土的声音和学术权威。而这种寻找,成为对他的戏曲研究进行学术定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由于产生于不同的经济基础和价值体系中,现代组织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间存在着异质的排斥性和同质的兼容性.中国现代组织文化建设的基础固然存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但重视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同质兼容因素,也是中国现代组织文化保持民族特色和体现时代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严复是我国近代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他翻译《天演论》 ,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提出中国近代教育思想 ,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从近代以来东西文化冲突的角度出发,国粹主义思潮在这一冲突过程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表现了很大的自信,他们反对“全盘西化”的做法,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但同时也表现了国粹派们企图用文化作为救亡图存的根本途径的保守性和落后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粹主义思潮与西学中源说、中体西用说一样,也主张中西文化的结合,这是一种辩证思维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9.
深受外来文化之困的中国现代设计如何摆脱洋烙印,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沉重课题。国人对西方文化习惯已久的拿来主义作风,势必使中国的现代设计丧失民族自我。只有提倡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倡导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的设计,中国设计才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  相似文献   

20.
近代潮汕文化的嬗变及其历史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潮汕文化在近代潮汕社会发生历史性转变的有力推动下,从古代农业文化向近代商业文化嬗变,为近代潮汕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和理论指引,推进了潮汕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近代潮汕文化的嬗变给汕头文化建设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必须确立文化兴汕的意识,继承和弘扬潮汕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优化文化结构,构建现代文化体系,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融合,把汕头建成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