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吉林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直接后果。吉林省 5 0年的工业化、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最终仍未能走上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轨道。因此 ,加快产业结构的全面转换 ,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加快技术进步 ,提高企业素质 ,促进市场扩张 ,成为今后实现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时期公共政策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创新是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核心要素.尽管公共政策创新的内容、形式和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同类别的公共政策创新具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把具有相同方式、路径和策略的政策创新归为同一种公共政策创新的模式.研究和掌握不同的公共政策创新模式有助于选择政策创新的时机和确定政策创新的路径、方式和策略.根据中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实践经验,以转型的阶段为标准可以划分出解构型、转轨型和整合型三种政策创新模式;以行动主体为标准可以划分出强制型、回应型和自治型三种政策创新模式;以突破层次为标准可以划分出"中央示范、基层跟进"型和"基层突破、中央规范"型两类政策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行为主义的兴起和公共政策研究范式的转换使公共政策研究开始关注公共政策议程,学者从公共政策议程设定的条件及影响、公共政策议程设定的运行过程与发展脉络、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建构和实证研究等角度,对公共政策议程开展了深入研究,但现有研究的视阈较窄,工具主义研究色彩浓厚,跨学科的互动整合、创新性、本土化、实践性研究不足。未来本土公共政策议程研究,应揭示公共政策议程设定与当代中国治道变革的演进轨迹,通过公共政策议程研究总结阐释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一般规律及分析框架,立足实践探索应对政策环境变化的技术与方法,为从始发阶段优化中国公共政策过程和政策研究的科学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体制转轨阶段公共政策创新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社会过渡中的体制转轨的性质和要求是为了维护已经形成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和基本制度 ,这一点规定了体制转轨阶段公共政策创新的特点和限度。中国特定的体制转轨阶段也要求采取与强制型、自治型政策创新相区别的回应型的政策创新模式。回应型政策创新在政策主体、目标、问题和工具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公共政策体制概念及其研究维度的缺失,妨碍中国政策学界对政策活动过程做出更具说服力的解释,因此有必要弥补这一被忽视的环节。公共政策体制的概念界定于三个前提性假设基础之上,即民主条件下的政策共同体、政策共同体的结构化及其状态的稳定性、结构—功能间的关联性。公共政策体制可被定义为政策共同体的结构状态和关系模式,它通过转换者、约束者、仲裁者、确认者和变革者角色作用于政策过程。公共政策体制研究维度,有利于填补政府—社会这两种政策活动领域之间的沟壑,衔接正式与非正式的政策活动及其规则,融合静态与动态、个体与集体分析,统合对各个政策环节的理解从而超越政策阶段论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方公共政策评估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释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评估的涵义以及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意义 ,中国地方公共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公共政策评估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公共政策运动到公共政策终结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的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中,60年代的公共政策运动是一个新阶段开始的标志,它不仅让公共政策研究成为一门科学而得到认同,而且推动了社会治理过程去注重公共政策工具的运用.但是,在60年代的公共政策运动中,关于公共政策终结的问题很少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到了70年代中期,由于现实中的政策冲突问题迅速的恶化,从而提出了公共政策终结问题研究的渴求.公共政策终结的研究,既是公共政策过程完整性的体现,也是社会治理行动科学化的要求.在中国当下社会治理的现实中,公共政策冲突的问题已经变得非常突出,因而,公共政策终结问题的研究也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8.
当前,理论界针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争论颇多,我国城市化政策也几经演变及实践。本文通过评析当前理论界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争论和我国城市化政策的演变及其实践,阐述了中国城市化发展必须在城市内涵发展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结构体系。并结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政策导向,认为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政策选择应该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城市发展市场化为主要手段,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从全局出发,规划城市生长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结构体系;立足现有各级城市潜力挖掘,增强城市功能和吸纳能力,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冲突治理路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仰文 《兰州学刊》2011,(8):25-28,52
公共政策相互冲突的现象实际上早已普遍存在,并且其积弊至今已经严重阻碍了政府治理能力的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对公共政策冲突的基本治理需要明确权力界限,规范权力运行,建立有效的利益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方公共政策评估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政策在现代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已勿庸置疑 ,但作为公共政策一个环节的政策评估并未引起中国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本文首先阐述了公共政策评估的涵义以及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了中国地方公共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改进公共政策评估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玉光 《江淮论坛》2010,(6):17-22,122
世界城市化进程遵循着"人口城市化与城市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适应"等七条基本规律。推动我国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确立和实施以大城市带动城市群发展和产业带动两大战略。在策略上,要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并进,并在工业化进程中采取合理的技术选择。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起以人口迁徙自由为最终目标的户籍管理制度,规范的农地流转市场体系、统筹城乡的劳动就业制度和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相似文献   

12.
针对民意与公共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西方学者依雷尼·B.夏普和鲁贝格在其研究中设立了民意与政策的相关性模型.依雷尼·B.夏普概括了民意与政策发生联系的四种模型,即民意一政策的不相关性模型、决策者操纵民意模型、公共政策与民意反映不一致模型和响应模型;鲁贝格通过参与者模式、理性行动模式、政党模式、压力团体模式、共享模式和角色模式设定了民意影响公共政策的模型.而在托马斯·R.戴伊看来,公共政策塑造民意比民意影响公共政策的情形更多一些.  相似文献   

13.
王翀  严强 《晋阳学刊》2012,(4):12-17
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政策循环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政策学者已就政策终结的对象、策略、方式、影响变量等作了较多阐述,但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政策过程的其他环节相比,仍嫌不够丰厚或有失偏颇。本文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了结构—过程框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政策终结现象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考察。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公共危机管理已成为学术界一个焦点、热点问题,学者们在撰写相关研究综述时运用的理论框架归纳起来为:公共危机概念界定、危机的类型与特性、危机的诱因、危机研究领域与范围、危机中的政府管理、法制保障、危机管理主体以及危机管理体系(机制)的构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前长期形成的相对较为雄厚的工业化基础促进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人口城市化进程;同时,人口城市化对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东北人口城市化进程逐渐趋缓。其主要问题是城市化质量指标与其较高的人口城市化数量表征不相符合;人口城市化的工业化动力不足;小城镇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缓慢。因此,要以东北振兴为契机,在提高城市化质量、完善城市体系和优化城市发展软环境过程中,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社会政策和公共政策并行不悖共同发展。下一步,社会政策的发展重点在于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不公平进行一定程度的弥补,也就是向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政策倾斜。  相似文献   

17.
社会资本与政策执行关系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90年代以后才为学术界广为重视的“社会资本”问题,主要是指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合作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网络,它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资本之一。目前,社会资本理论已成为我国诸多学科重要的分析框架,但其在我国政策科学领域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社会资本理论与政策执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联性,从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公民社会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以及公共利益、美德等价值观对于政策执行的重大意义。引入社会资本理论,倡导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对话与协商,积极的公民参与意识与公共行政精神,可以促进我国社会资本与政策执行的良性互动,由此也将促进我国公共政策有效执行与善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81年-2009年的样本数据,应用ADF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及方差分解,研究了我国就业增长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就业增长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着均衡关系,就业增长和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单项的因果关系,城镇化是就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城镇化在一定时期内对就业增长具有强力的推动作用,城镇化水平对我国就业增长波动的贡献率比较大,但其贡献率逐渐下降。我国在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要推进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城镇化、以新型工业化为驱动的城镇化、以服务业现代化为抓手的城镇化、以相关制度为保障的城镇化,促进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