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渔泛化意义上的隐居、强烈的入世意识、坦诚的自我解剖,表明他从来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青箬笠,绿蓑衣"的隐逸之士.其中年自号笠翁,取义既在于"车笠交"中披蓑戴笠的贫贱之交、布衣之身,又在于纶竿垂钓的"人间大隐".后者虚幻的避世"笠翁"形象,美化了前者现实的入世"笠翁"形象.这一名号隐含着主人作为"戴笠贫交"的自尊自傲、创作才人的自信自强、文学史上先驱者的自嘲自叹.中国文学史上的首位职业作家,有其特定的标准,核心一条是将文学创作视为终生职业,也即作为谋生的主要手段."笠翁"这一别号兼笔名的出现,是李渔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首位超前出现的职业作家的显著标志.从职业作家的角度研究李渔,许多问题可以得到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李渔的十种曲不仅在戏曲技巧方面有突出成就,也能够反映出李渔人格的多面性。结合其他的创作和编辑作品可以看出,李渔戏曲在娱乐性之外还蕴含着他的处世态度、对家国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审视。李渔在复杂心态的支配下选择"隐于市"的生活方式,同时怀有"经世"之才,积极思考政事,并且提供了不同于官方的历史视角。这些多角度的投射提供了全面认识李渔的途径,也提供了认识李渔戏曲创作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3.
李渔四题     
通俗文化大师提起李渔,人们就会联想到戏剧,因为他是著名的戏剧理论家、作家、导演。说到《无声戏》、《十二楼》,人们又不能不承认他是小说家。李渔评过许多文艺作品,有精采的文论,是公认的批评家。他开书铺,四出搜求作品,编印各类图书,又是杰出的出版家。此外,他有《笠翁论古》,是出色  相似文献   

4.
<笠翁传奇十种>是李渔流传至今的传奇作品合集,以往史家和李渔研究者对其评价不一,有一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内)评价较低,有的过低,有失公正.现在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评价.<怜香伴>是<笠翁传奇十种>之首篇,也可能是他的第一部传奇.此剧写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题材--女同性恋.这大概是中国古典戏曲中惟一写女同性恋的一部,因此格外值得关注.我在许多专家和朋友的帮助下,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康熙刻<笠翁十种曲>本并参照国家图书馆藏本,对<怜香伴>进行了校注.此<怜香伴>校注本大概是大陆对它进行的首次校注.  相似文献   

5.
论李渔在中国小说史中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渔是清初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但长期以来,学术界更重视对其戏曲理论与戏曲创作的研究,而对其小说创作,特别是其在中国小说史中的地位则有所忽视。甚至有些权威著作,评价也不够公允、确切。本文在中国小说史的总体观照下,从李渔与他的前辈与后人的比较入手,在指出李渔小说种种局限和不足的同时,从李渔小说的“社会反论”问题,李渔第一个完成白话短篇小说的独立创作问题,以及李渔的小说观念、李渔小说独特的喜剧风格、李渔对话本小说形式的革新与推进等五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李渔对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贡献,从而肯定了其在中国小说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笠翁词韵》是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所编的一本韵书。李渔(一六一一——一六八○),字笠鸿,号笠翁,祖籍浙江兰溪,本人出生于江苏如皋,稍长迁返原籍,以后定居杭州、南京,时或带领他的昆曲戏班周游各省。李渔精通音韵,编过两本韵书,一本是《笠翁诗韵》,大体承袭传统韵书;另一本便是《笠翁词韵》(以下简称《词韵》)。这是他为作词、更是为昆曲创作的押韵而编的韵书。赵诚先生《中国古代韵书》(一九七九中华版)指出,《词韵》及与其同一派的清代词韵专书的作者们“在分韵时,都或多或少地注意了当时的实际语音,甚或以某地方音为根据。所以,韵部的划分,别有系统。虽然他们编的是词韵,但主要的贡献,却不在此。”对《词韵》音系作一番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明末清初语音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文贵创新,作家的工作就是创造性的工作,塑造新的人物,创造新的意境,历来就是作家奋斗的目标,对创新理论的研究也是历代文学评论家的重要课题。李渔一生富于创新精神,在文艺理论和作品创作方面都有创新之功绩。李渔生活在明未清初,在他出生前不久,文坛上展开了以李贽和三袁为首的“公安派”对“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派的斗争,提出了“性灵说”,反对抄袭摹仿,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好诗好文,都是“任性而发”  相似文献   

8.
《李笠翁曲话》是我国第一部从舞台艺术的角度来探讨戏曲理论的专著。它成书于清康熙十年(1671)。《李笠翁曲话》(以下简称《曲话》)这一书名,是一九二五年曹聚仁从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摘取“词曲”、“演习”、“声容”三部刊印时代拟的,一直沿用了下来。它的作者李渔(号笠翁),是我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同时,更是一位杰出的戏曲理论家。他的剧论在我国戏剧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中国式的  相似文献   

9.
郑梦周是高丽后期著名的性理学家,又是著名的汉诗作家,他一生写了不少诗歌,《东文选》收有他的诗歌38首,现在对于其汉诗和中国文学的关联研究大都以使行诗为主,其实其诗歌创作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些诗歌内容反映了对时局的看法和对性理学、中国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理解,语言使用上经常借用中国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故以及文人墨客的诗语,使自己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中国传统诗歌形象含蓄的艺术特点。这是中国古典文化在域外延伸的重要事实依据,也是世界汉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可谓在中国文化的域外传播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一部内容厚实、力戒陈言、寓"庄论"于"闲情"的书,是我国第一部富有民族特点的古典戏剧美学剧作,在中国古典戏剧美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李渔在中国美学史尤其是戏剧美学史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他世界观上一些积极的、进步因素的影响,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李渔(笠翁),这位17世纪的通俗文化大师,在戏剧、小说、出版等许多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三百多年来,他始终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并因此而影响着后人对这份珍贵遗产的继承。为了把李渔研究引向深入,有必要回顾过去人们对他的评价,进而比较全面地认识他。  相似文献   

12.
李渔(1611—1680?),浙江兰溪人,字笠鸿,又字谪凡,号笠翁。李渔一生最主要的成就在戏剧理论方面,这集中表现在他的《闲情偶寄》之中,也散见于他的某些诗文,特别是《窥词管见》二十二则。李渔剧论的重大成就,在于相当精辟地总结了中国戏曲的特殊规律,揭示了中国戏曲的民族特点。他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特性、真实性问题、结构、语言及导演、表演等都进行了论述,成为我国古典戏剧理论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本文限于篇幅,对李渔论真实性与典型性,论戏曲的语言部分略去,就他对戏曲的审美特性、结构、导演等方面的贡献作些阐述评论。  相似文献   

13.
2010年是清代大文人李渔诞辰四百周年,但学术界似乎没有任何动静,而且仿佛也不准备有任何动静。李笠翁在天有灵,也会颇感落寞。好在李渔的传奇(昆曲)尚存,那部牵动着历代文人与优伶的《笠翁十种曲》为我们阅读李渔的戏剧美学与人文情怀打开了一扇别致的窗。5月11日,李渔昆曲《怜香伴》将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这或许是对李渔最有价值的传播和最富意义的纪念。  相似文献   

14.
李渔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真正把戏曲当作叙事文体进行实践的剧作家,他在创作中非常重视戏曲的谋篇布局、情节设置、结尾等叙事技巧,其叙事实践的最大成果便是扬名后世的《笠翁十种曲》。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书写形成了一种"他者的镜像",在"他者"——汉民族文化的参照下,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书写中呈现出异域风情化与历史化的取向。在创作的具体内容方面,异域风情化既是汉族作家作为"他者"的一种文化与审美的取向,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映照;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书写传达出的是一种"他者"的观感和态度,无疑影响到了作品与历史对话的广度与深度。在创作的姿态与自我意识方面,汉族作家多以旁观者的姿态书写少数民族,并显示了相当一部分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文化表述中内在的自我意识。作为他者的言说,汉族作家只有承认自己是他者,才能获得真正的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立足点,客观地阐释他者认识到的异质文化。  相似文献   

16.
马戎戎 《21世纪》2010,(8):47-48
《怜香伴》又名《美人香》,是《笠翁十种曲》的开篇之作,也是李渔平生的第一部传奇。  相似文献   

17.
一李渔的小说,与在他之前的中国古典小说相比,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就是:作家小说创作的自我意识大大加强了,即作品出现了作家自我形象的寄寓。无论是《十二楼》还是《连城壁》莫不彰示这一独特的艺术特征。中国古代小说直到李渔才比较清晰地在作品中出现作家之自我形象,这与中国古代小说长期以来形成的创作传统密切相关,与小说作家创作的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颇有关系。李渔之后无论是吴敬梓《儒林外史》塑造的杜少卿,还是曹雪  相似文献   

18.
重评李渔的婚恋妇女观刘琴李渔是中国文史学上一位才华横溢、成就卓著、影响广泛的作家,但历来对其成见颇深,争议颇大。虽然近几年来,不少人已开始更公正地看待他,而他的生活作风仍是受人非议的把柄。现代论者往往以养姬蓄婢、好声好色、放诞风流、腐化享乐责之。如沈...  相似文献   

19.
李渔小说戏曲创作的“神引”式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李渔在他的小说戏曲创作中 ,呈现出相同的文化思维模式。这种相同的文化思维模式铸成了他小说戏曲异形同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李渔小说戏曲的“神引”式结构。这在相当程度上也体现了明清小说戏曲作家的一种共同的创作思维程式。  相似文献   

20.
四、出其锦心扬为绣口戏曲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怎样?戏曲如何传达作家的意图?李渔对这些问题的论证,颇有深度,是《曲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先了解一下李渔之前的人是怎样阐发这一问题的。南宋王灼说过:“有心则有诗,有诗则有歌,有歌则有声律,有声律则有乐歌……今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倒值甚也。”元人周德清进一步指出:“未造其语,先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